汽車行業“卷”速向前:“產學研用”如何深度融合?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鞏兆恩 常州報導

“內卷”,成為貫穿當今汽車產業的主旋律。行業“淘汰賽”打響,“卷”產品、“卷”技術、“卷”營銷……產業轉型、價格大戰、需求透支等推動著汽車產業加速變革。

2024年,“價格戰”持續升溫,“油電之爭”再度被掀起,小米汽車來勢洶洶,智能駕駛技術向上升、價格向下探,行業“內卷”還在不斷加劇。

車企如何在加速疾馳的市場中跑贏“下半場”?產業大變革背景下汽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建立有效的產業協同機制與路徑,助力汽車產業創新發展?

近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的2024汽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大會召開,同期舉辦汽車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路演活動,來自企業、投資機構、高校及行業的專家就汽車“產學研用”融合促進產業發展問題給出了答案。

高校技術創新需在企業量產落地

東北大學教授、育材堂(蘇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易紅亮指出,當前高校汽車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創新技術無法落地的問題。

“(高校研究)有時候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認為這樣的探索、發現、技術創新,甚至是將技術做成樣品,是創新的成果轉化。”易紅亮表示,真正技術創新的檢驗標準是能否運用到汽車產品中,量產落地,投入商用。

易紅亮提出,汽車技術需求點要符合市場導向,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創新鏈必須完整,必須是在長產業鏈的情況下實現多維度的思考,尋找科學的解決方案。

除了技術的開發,如何尋求資源的融合,支援產品的落地也尤為重要,在易紅亮看來,“科學技術創新到最終商業化的過程,一定要做好技術與資本的融合,技術與產業鏈的利益和價值的融合,撬動全行業的資源,包括車企的參與、機構的投資。”

同時,易紅亮強調在全行業的資源聚集中,能否借助集中平台支援項目、技術發展也較為重要。

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介紹,可由科技型社團組織牽頭搭建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彙聚各方面研發資源,推動汽車產業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侯福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侯福深

隨著行業邁入“智能化”的下半場,自動駕駛、人機交互、智能網聯等前沿技術日趨白熱化。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技術走在前方,但汽車始終是TO C的產品,技術不能與市場脫節,站在產業變革的路口,相關技術“何時落地”依舊是市場中關注的問題。

高校創新研究如何借助企業的資源與實踐實現落地,企業如何借助高校的研究創新積累人才,實現產品的技術躍遷,對於汽車行業前沿技術推廣運用都較為關鍵。

資本賦能智能網聯汽車生態

聚焦投資領域,恒旭資本合夥人朱家春表示,隨著汽車從傳統的出行工具向智能化移動終端的轉變,投資的觀念與策略也在同步變化,“資本更關注新能源網聯化帶來的一些變化和增量,這些增量才會帶來機會。”

恒旭資本合夥人 朱家春恒旭資本合夥人 朱家春

據其介紹,汽車領域的投資已從早期的發動機的缸體、缸蓋等項目,轉變到芯片、電池等內容,且不斷向後端市場延伸。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約50%的成本集中在電機和動力電池領域,成本結構上的變化,也帶動了供應鏈的變化,後端市場中包括電池回收、車電分離、電池銀行等都是投資機會所在。

另一方面,隨著汽車終端市場對於用戶體驗與思維的更加重視,汽車產業鏈的投資也部分後延,涉及與車主相關的健康、寵物等消費類項目。

面對接下來的汽車市場,朱家春指出接下來還會更“卷”,隨著小米等部分手機企業入局造車,憑藉以往的利潤支撐和更好的供應鏈體系支撐,會突破以往的汽車行業體系,對行業同樣是壓力所在。

而作為產業的資本,朱家春強調對汽車產業的投資更強調生態圈的建設,如何整合集團資源,賦能被投企業,使其成為一個生態圈是關鍵所在。

事實上,這也是目前智能網聯汽車所主攻的方向,向汽車產業鏈的邊界進一步拓寬,著力構建零部件全配套、智能軟件、後服務市場等為一體的下一代汽車產業生態圈。尤其是小米汽車的強勢來襲,更體現了人車家全生態的優勢所在。

車企能否憑藉創新技術獲得資本的青睞,在資本的支援下拓展生態,借助現有資源實現多方面的融合,打造汽車新生態顯得更加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汽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大會上,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國內部分車企、零部件企業、科技公司的投資部門,以及在汽車技術領域有所佈局的投資基金共同發起的汽車科創投資顧問團也正式成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方面表示,通過成立該投資顧問團,以期整合產業資源,賦能汽車行業前沿技術和初創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