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2個社區加入“520社區慈善開放日” 多方共建社區生活“幸福圈”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拿出銀齡守護卡、點擊通話按鈕;不一會,守護卡內置的通訊器那頭傳來了社區誌願者的聲音:“王奶奶,您有什麼需要我們幫助?”這是記者在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奎星樓社區王愛鳳老人家看到的一幕。她手上的銀齡守護卡則是由社區統一發放,進行公益創新探索的新嚐試。

近日,“520四川社區慈善開放日”在成都多個街道的12個社區落地。在開放日中,公益市集、徒步悅跑、國風巡遊、小紅花音樂會等形式多樣的社區公益慈善活動紛紛啟動,數字化能力與創新解決方案也在社區場景中落地。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各社區正在公益創新上進行“文化+慈善”、多元主體聯動、數字化等多種嚐試。“這些創新玩法讓社區充滿慈善元素,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參與度,有效推動了社區治理現代化。”

新修改的慈善法將於2024年9月5日起施行,其中新增一條規定:“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誌願者隊伍建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這為社區慈善奠定了法治基礎,開拓了廣闊空間。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髮展,互聯網與公益正在高質量發展的指向上形成共振之勢。

王愛鳳老人今年已80多歲,老伴還患有帕金森症,在家行走時常有摔倒的風險。對此,社區公益慈善除了對老人家中進行適老化改造外,還利用智能設備協助社區完成重點老人“關愛探訪”。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和騰訊SSV銀髮科技實驗室合作的銀齡守護卡,具備緊急求助和定位服務,還集成了多項創新功能。危急時刻,老人只需按一個按鈕,就能隨時與家人社工進行聯絡。社區工作人員則可以在手機端上實時接收和查看到老人的呼叫申請,並及時回應訴求。

銀齡守護卡

“以前社區動員八九個誌願者都做不到每天到老人家上門,現在有了智能設備,一位社工就能網上照看很多個老人,快速完成關愛探訪。”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表示。

此外,在以永陵而著稱的青羊區西安路街道永陵社區,AI數字人“百變繁星”成為社區文化的宣傳員,不僅讓永陵文物栩栩如生,也將文化傳播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社區的300多位高齡老人、殘疾人每個月可領取消費券,並到市場上兌換相應商品。通過數字化工具將社區與當地商業網絡連接起來,滿足社區困難幫扶群眾的個性化物資需求。

“社區慈善正在從物資的救助和幫扶向‘物質+服務+賦能’轉變。”廣州社會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軍表示,社區是社會居民、公民參與的重要空間,這就意味著談社區談慈善的時候,除了強調救助功能以外,越來越關注它的服務功能和社區參與組織功能。“整合技術推動數字文化、數字養老等創新解決方案在社區場景的落地,將助力社區慈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