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經濟人物丨小罐茶副總裁梅江:年輕人愛上品茶 讓茶文化得以更好延續傳承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近兩年,咖啡這個舶來品在年輕人中充當了“精神鴉片”角色,大小咖啡連鎖品牌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但伴隨著霸王茶姬、喜茶等新茶飲將目光投向原葉鮮奶茶,很多年輕人開始初嚐茶葉。原先被視為“中老年專屬”的茶,如今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捧在手心。有數據顯示,過去3年,18歲至29歲年輕群體的茶葉消費佔比正逐年攀升,增幅可觀。
近日,封面新聞專訪了小罐茶副總裁梅江。他提到,如今大眾對於茶葉的認知正在從農產品轉向消費品,尤其新茶飲行業為年輕人叩開了飲茶的大門,年輕人對茶的感知,開始變得立體、時尚,品茶成為了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讓茶文化這種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延續下去。
從農產品到消費品
從品類到品牌
在中國人的語境中有三種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農產品的茶,“菸酒茶”是消費品的茶,“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化的茶。最開始,在廣義認知中,茶被歸為農產品,往往以原料的形式,在農貿市場等地按“斤”售賣,品質受環境因素影響大,缺乏統一標準,難以形成品牌、規模化發展,在年輕消費群體中也很難“流通”。
梅江指出,這讓很多人覺得中國茶傳統,和其他消費品類比起來太落後,恰恰相反,中國茶非常發達,是基於傳統農業思維之上的發達。“一片葉子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品類,有不同的工藝、器物、儀式,當年輕人受新茶飲影響,開始瞭解中國茶,才有可能逐步進入茶圈,瞭解到原葉茶。”
近些年,大眾對於茶的需求被逐漸喚醒,茶的大眾認知也在從農產品向消費品轉變。這對於茶企來說是一個機會。“要讓年輕人以及更多群體瞭解和接受茶,要先解決消費者買茶時無標準,喝茶時太繁瑣的問題,解決中國茶長期有品類無品牌的散亂局面。”梅江以小罐茶舉例,小罐茶聚焦消費品形態的中國茶,通過工業化、智能化升級茶產業鏈,實現了茶的標準化生產。聯手非遺製茶技藝傳承人,選擇在傳承傳統工藝基礎上,以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規格、統一品級的方式,打造差異化的品牌認知,踐行了“消解中國茶複雜性”的理念。
幫消費者做減法
降低他們飲茶的難度
小罐茶、竹葉青、八馬茶業……在茶品市場發展逐漸多元化,新玩家不斷入局的背景下,消費者可選擇的品牌也多了起來。在年輕化的茶葉市場中,奈雪、喜茶等高端茶飲品牌的橫空出世搶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談及茶企如何在茶行業中打造競爭優勢,梅江認為,核心是要給消費者做減法。“打消原葉茶和用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消費者選擇茶的難度非常重要。比如消費者想要喝西湖龍井,但不知道喝哪家,小白想開始喝茶,但不知道怎樣選好茶。這都是信息不對稱。做減法就是降低消費者選茶、喝茶的難度,讓消費者把品牌和品質掛鉤,才能形成行業競爭力。”梅江點評。而品質化背後是標準化。梅江分享了小罐茶的經驗:成立以來,小罐茶總投入 2.8 億研發費用,在工藝、製造端有 135件專利。在產業鏈中遊,實現了“8+1”的工廠協同佈局,即8家初製工廠與1家黃山超級工廠,以初製工廠強化對產品初加工的品質掌控,以超級工廠提高茶葉在精加工過程中的工業化水平和精細程度,保證每罐茶品質一致。
中國茶的產業鏈很長,上遊農業端缺乏集約化管理,中遊工業端工業化、標準化程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下遊消費端亟需品牌化建設。因此對茶企來說,整合產業鏈也十分重要。梅江透露,就小罐茶來說,除了在產業鏈上遊佈局外,在下遊消費市場,也完成了高端中國茶品牌“小罐茶”、專業年份茶品牌“年跡”、國民生活茶“小罐茶園”等產品佈局,多品牌、多產品線佈局,對茶企來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費者的選擇難度。
伴隨年輕人愛上喝茶
原葉茶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在中國,茶葉是被低估了的市場。有關數據顯示,中國茶葉市場規模在3400億左右,這一數字幾乎與國內咖啡市場相當。品類眾多使茶葉具備一定的本地化特徵,而茶企的品牌化,正在逐漸彌合因品類品種多樣化而造成的消費者割裂鴻溝。
行業頭部的茶企,在試圖覆蓋更多的品類,通過更多的產品線觸達不同消費群體。小罐茶外,記者觀察到,以竹葉青為例,其也在今年年初宣佈,除了竹葉青綠茶外,還將著力發展萬紫千紅紅茶、碧潭飄雪花茶以及寶頂白芽白茶,形成四輪驅動。
頭部茶企由高端少數向更大的市場邁進,去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紅利。在這一過程中,茶葉消費群體畫像逐漸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伴隨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喝茶,原葉茶的春天才剛剛開始。”梅江預言。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年輕人對茶的喜歡,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血脈覺醒”。作為茶企,梅江認為應該肩負起推廣茶文化的責任。中國茶要想走向世界,必須將企業創新發展與弘揚中華優秀茶文化有機結合,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川是產茶大省,也是茶葉消費大省,既有許多優質茶葉產品,更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在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梅江也透露了品牌在四川的規劃:“四川也是小罐茶非常重視的區域,希望能快速的在成都市場形成品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