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管理大視野走進重慶,探討如何激發成渝發展新動能

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

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成渝城市群被譽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作為戰略腹地,成渝地區不僅擁有地利優勢,更具有強大的發展潛能。“複旦管理大視野”近日走進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重慶。滬渝兩地學者、校友、企業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展望成渝經濟圈發展前景,為產業升級“把脈”,為管理賦能、城市優化探索創新路徑。論壇現場,還舉行了複旦大學EMBA西南同學會成立儀式。

關於成渝一體化發展,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認為可以借鑒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經驗,市場的自然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區域一體化成功的關鍵,真正有效的推動力來自市場而非政府。

“如何使政策更加適應當前的經濟環境,需要政府在政策製定中更加註重實際效果,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真正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陸雄文表示。

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城市可持續建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滔在“國家戰略腹地視野下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現狀與趨勢”的分享中表示,我們急需優化調整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因此,在廣大中西部地區拓展戰略縱深,夯實國家安全基石顯得尤為重要。成渝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成為國家戰略腹地的理想選擇。成渝地區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在產業功能上也具備強大的潛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不僅是區域一體化的體現,更是通過各種高質量發展措施,如產業融合和創新鏈的協同,推動內陸地區形成國家級的重大生產力佈局。這將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智慧。”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鬱表示,新質生產力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製造業,尤其是戰略新興產業未來如何發展?第一是出海,第二是科技創新。同時,對於終端消費產業,成為“性價比”之王也是一種發展方向。企業家需要看得更遠,認清形勢,積極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以確保在全球經濟新一輪的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