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芯片大牛股,官宣退市!

6月28日晚,深交所宣佈*ST左江(300799,下稱左江科技)終止上市。“史上最貴ST股”左江科技,最終黯然離場。

“史上最貴ST股”被終止上市

據悉,左江科技2019年10月登陸創業板。作為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自2021年起,就開始不斷披露“可編程網絡數據處理芯片”的研發。作為稀缺的DPU(數據處理器)概念股,即使業績下滑嚴重,股票披星戴帽,股價也一路看漲,去年7月一度漲到299.8元,創造了“史上最貴ST股”神話。

然而,2023年11月24日,證監會宣佈對退市風險公司左江科技立案調查。今年1月30日,證監會通報左江科技2023年披露的財務信息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財務造假。於是左江科技股價迅速跳水,截至其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左江科技股價只剩6.94元,總市值7.08億元,還有1.2萬戶股東。股價較去年7月的最高點已跌了97%。

6月28日晚,深交所發佈公告,決定*ST左江終止上市,7月8日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具體來看,深交所公告稱,左江科技因2022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公司股票交易自 2023年5月4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今年4月29日,左江科技披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首個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顯示,2023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為-2.23億元,且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後的營業收入為5217.27萬元;同時公司2023年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觸及相關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6月28日晚,左江科技公告稱,公司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退市整理期起始日為7月8日,預計最後交易日為7月26日。公司股票於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摘牌,股票終止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左江科技在去年第四季度股東戶數增長超過1.3萬戶,而這正是*ST左江股價從高位轉跌的時候。進入2024年後,這些新進入的股東無論何時退出,都難逃脫被深套的結局。

據大眾證券報,上海市信本律師事務所趙敬國律師根據已有公開信息初步判斷,凡於2023年12月4日之前買入*ST左江股票且有持倉,無論在2023年12月4日及之後是否賣出該股票的受損投資者,或可向公司索賠。

子公司動作頻頻

退市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企業失敗的象徵,但退市並不意味著遊戲結束,尤其對於那些留有後手的大股東而言。

今年4月底,就在*ST左江面臨退市危機之際,其DPU業務的載體——控股子公司成都北中網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中網芯”)攜NE6000 DPU芯片高調亮相2024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大會。

不僅如此,北中網芯自去年10月底以來申報了大量DPU、軟件相關專利,而當時的*ST左江正深陷財務造假風波。

北中網芯是*ST左江業務的主要載體。截至2023年底,該公司註冊資本6084.62萬元,總資產1.3億元,淨資產1.09億元。

左江科技2023年年報顯示,北中網芯開展的可編程網絡數據處理芯片的研製,是公司網絡安全產品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公司面向未來的重要佈局。

“相對國內主流大規模FPGA,該芯片有其數十倍的邏輯資源,並能提供更強的可編程能力,具有更強的處理性能。現已達到雙向200Gbps網絡數據處理能力。”年報中還提到,該系列芯片已成功推向市場。

據悉,北中網芯技術人員在2024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大會現場演示了DPU芯片與高速網卡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性能,同時與行業客戶交流了關於DPU芯片與智能網卡產品在算力網絡中的多種解決方案。

今年1月18日,北中網芯鯖鯊NE6000 DPU芯片在成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大會上獲評“2023年度銳意創新產品獎”,北中網芯副總經理於洪濤出席並代表公司上台領獎。於洪濤其人有華為海思的工作背景。

“獲得此次榮譽,再次證明鯖鯊NE6000在網絡處理DPU芯片領域的專業度和影響力。”公司在官微上發文稱。

除了積極參與各大行業會議力證公司DPU芯片的技術含量之外,多個招聘網站顯示,北中網芯在招大量DPU、軟件相關技術崗位。

從融資曆程來看,2022年1月,北中網芯完成了天使輪融資,融資金額為5000萬元,投資方包括華潤資本、三彙資本以及個人投資者。2021年9月,北中網芯進行了戰略融資,融資金額為2500萬元。2022年11月,北中網芯獲得了Pre-A輪投資,投資方為鼎興量子,但具體的融資金額未透露。2023年5月22日,北中網芯完成了另一筆戰略融資,融資金額為6000萬元,投資方為鼎量數芯與芯啟萬聯。

2023年5月,北中網芯增資擴股引入新投資方,左江科技及北中網芯其他原股東均放棄了優先認購權。增資前,北中網芯估值作價20億元,增資後北中網芯整體估值為21億元。

據21世紀經濟報導5月7日報導,從北中網芯相關人士處獲悉,公司當前正常經營運作,不受母公司風波影響。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