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長情於兒童電影的人

作者 / 妮   蔻作者 / 妮   蔻

採訪&編輯 / 朱婷

運營 / 小餅乾

導演劉可欣有一次帶孩子去迪士尼玩,絢爛的煙花來了,大家都很開心,孩子突然哭了。

問過才知道,原來孩子根本看不到煙花,眼前全是大人的腿,想讓他們看見盛景,就要把他們高舉到肩頭。旁邊其實還有不少孩子,她和周圍大人商量,能不能把幾個小孩集中在一起,大家都往後退,給孩子們一個視線的空間。“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才是遊樂場,只有當我們願意尊重孩子們的低視角,才能真正實現與他們的心靈交流。”

她所執導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6:迷你大冒險》就是這樣一部,以孩子們的視角為切入的作品。在這一部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意外變成了迷你小人的形態,一同回到熟悉的日常世界中經曆冒險。

電影原本定在2024年7月暑期檔,又改檔至國慶檔,三次參與執導“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動畫電影的劉可欣導演,十分期待影片可以陪伴大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愉快的國慶假期。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動畫電影從2014年到今年即將上映的最新作品已有6部,追溯到源頭,這個IP更是早在1995年就在央視播出。當年追著看的孩子們,如今或許已經為人父母,還會帶著孩子們來看這個故事。因此在劉可欣看來,做這部電影要保持不變的是一種使命感,要記得,這是一直以來聯繫著幾代觀眾成長的家庭故事。

而從1995年至今,同樣保持不變的,還有鞠萍配音的圍裙媽媽。配了29年,她說她從來沒有膩過,甚至她的央視頻號也不叫鞠萍,而是叫“圍裙媽媽的家”,分享給孩子們和年輕人一些生活實用技能。

從《七巧板》、《大風車》的主持人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里的“圍裙媽媽”,鞠萍溫暖過無數中國孩子的童年。劉可欣也在和kk對話過程中,向鞠萍表白:“我覺得鞠萍姐姐是我的榜樣,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做到像鞠萍姐姐這樣,將快樂傳遞給每個中國家庭,那將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了,它值得我用一輩子去追尋和實現。”

也許有的人已經很久沒看過兒童電影,可有些人從未離開。

一、蹲下來,走近孩子們的世界

直到今天,鞠萍還能想起自己第一次給《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音時的感受。

那時候的錄音棚,沒有這次給電影版配音時的大,技術要求卻非常高。但鞠萍在配音方面經驗不是很足,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融入角色。“好在我小時候練過唱歌,我有嗓子,你讓我喊能喊,讓我哭能有那個勁兒。我10歲就開始在廣播電台唱歌,錄廣播劇什麼的,所以還是能夠達到配音導演的要求。”

那是1995年,也是她擔任主持人、製片人兼責任主編的《大風車》播出的年份。就這樣,她的聲音和形象,在好幾代人的童年里閃閃發光著。

劉可欣和鞠萍的合作,則是從2021年播出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4:完美爸爸》開始。2022年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講述了大頭兒子探索宇宙,上升到家國情懷的故事,這讓他們準備第六部時都有些恍惚:調子起了那麼高,這次還能做什麼?

作為一部要持續推到市場上的系列電影,《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創意籌備往往開始地很早。他們會在幾十個創意中尋找故事的影子,大概濃縮到3個創意時就會進行頭腦風暴,美術老師會給3個故事畫一些創意設定圖,再問問孩子們覺得哪個故事更有意思。

這一次,從中脫穎而出的是一個小小的大頭兒子與巨大壁虎的故事。“我們拍了很多縮小的壁虎,以及巨大的壁虎和小小的大頭兒子的圖片,最後定下來的就是這個,壁虎也成了我們這次的主人公小閃電。”

方向定下來後,就是集中創作的時間。

去年,主創們空出了近2周的封閉時間,分鏡師、美術老師、創作導演組、編劇一起在一個封閉空間中創作,晚上聚在一起討論創意,把故事大綱和基礎的情節做完。

之後,就是專家組的進入。許多兒童教育家會來一起評測故事大綱,共同商討主題的提煉,等進一步細化成分場大綱後,專家也需要再具體評定這個故事是不是適合孩子,有沒有不太適齡的地方。“等這些都確定了,才是真正的劇本創作。”

劇本創作結束後,美術就要忙起來了。“我們會做真正的美術氣氛圖的色彩板,把每一場按照分場都做色彩,比如說夕陽的,戰鬥的,所有的心理色彩做一個大的冊子,每一場都有,一場一般會有3-4張氣氛圖,連起來。”

確定了《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6:迷你大冒險》上映檔期後,一系列工作就需要在春節前完成,其中就有氣氛圖結束後的分鏡工作,以及台詞專家的潤色工作。“分鏡老師開始分鏡,照著我們整個氣氛和故事的提要進行分鏡,分鏡一稿出來,我們再請一些台詞專家進來,潤色台詞,把台詞整個在劇本上打磨一遍,這個時候我們的劇作階段才是真的差不多完成了。”

春節後,接力棒就交給了前期的設計,設計完了模型、資產,進入中期的動畫製作,燈渲、特效、聲音後期、音樂。前前後後,是上百位創作者和時間的賽跑。整體的配音工作從5月底陸續開始,按照原定計劃上映的時間,留給配音演員的時間不算太多。

從創意發源再到劇本創作,孩子們的喜好,和內容“是否對孩子安全”,都被主創們放到了很高的位置。這也是劉可欣一直以來的堅持。

早在2011年她推出《摩爾莊園冰世紀》時,她就對媒體表示,“我特別希望蹲下來跟小朋友交流,講他們講的故事,給他們量身定製一些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二、接力棒

從1995年首播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到2013年首播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央視已出品了一千多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電視動畫。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於2013年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後,以1.35%和2.16%的成績創造了央視少兒頻道《銀河劇場》欄目2013年的平均最高收視率和最高收視率。2014年,《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在央視少兒頻道多時段播出,其中單集最高收視率為3.17%。

每部《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動畫需要配音時,鞠萍都會空出檔期,無條件支援。“這是我們台里的事業。”鞠萍對kk說。

許多致力於為兒童創作影視作品的人士,似乎都秉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當一部影視作品是專為兒童群體打造時,創作者往往不會把其定義為一個商品,而是更加註重它在教育、甚至是作為公益產品方面的核心價值。這一觀念,從上世紀80年代兒童電影在內地初露鋒芒、掀起熱潮之時起,便一直延續至今。

最早的兒童電影都會提到一部作品——《霹靂貝貝》。這部1988年上映的電影,講述手上帶電的小男孩貝貝從一開始被家裡人隱藏起來,被別人視為怪物,到後來慢慢找到了朋友,收穫了理解與愛的故事。

陳思誠後來給兒童做了一部《外太空的莫紮特》,頻頻提及這部作品。他對著媒體回憶起,小時候學校組織全校同學去看,男孩貝貝用手摩擦發電遙控著紅綠燈,令公交車一路暢通的場景,全場幾百個孩子歡呼雀躍,“這個場景迄今都縈繞在我內心,而且會伴隨我一生。”

這部電影的誕生,要追溯到1987年,彼時擔任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編劇和文學部主任的張之路,和廠長聊起作品創意時,提到了自己曾想過的“如果一個孩子身上靜電特別強”的故事,大家都覺得很好,這個創意就這樣延伸了出來。影響了一代人的作品就這樣上映了,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逐步被合併進了中影集團,兒童電影也在千禧年後逐步沒落了。

張之路至今還一直在從事著兒童文學的創作,並且積極地籌備著《霹靂貝貝2》。在澎湃新聞的採訪中他認為,雖然兒童電影在市場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但它對兒童的成長有種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經曆過這個時代的人,總要讓兒童電影在這個時代留下痕跡,或者變成一種地標,讓我們的後人知道,那個時代還有人在這樣追求。”

這種對兒童電影寶貴的不可替代性的相信,成為了兒童電影創作者們的信念。劉可欣也早從2011年的《摩爾莊園冰世紀》開始,進入了兒童電影創作的世界。

這群愛著兒童電影,至今還在創作的人,在當前兒童電影不算繁榮的環境下,跑出了一種接力的感覺。他們為同行的成功而欣喜,因為他們知道這意味著讓這一品類的可能性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同時也能讓愛的接力,發生在觀眾之間。

劉可欣曾在採訪中提及當年《摩爾莊園冰世紀》和《藍精靈》同期上映,不少孩子到電影院去排隊買票,售票員以為是為《藍精靈》,沒想到是為了《摩爾莊園冰世紀》的趣事。但說完這些,她還是會說到《喜羊羊》動畫電影的成功:“說實話還是《喜羊羊》給我們開疆闢土,大家合力培養市場,終於形成了家庭觀影群體的觀眾細分。如今我最小的小粉絲,已經快大學畢業了。”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動畫電影做了這麼多年,也有這樣的傳承存在。

鞠萍在介紹新作最大的變化時提到,本次最大的變化是小頭爸爸的配音者,從董浩換成了任魯豫。“我們完美地進行了一個傳遞和接力”。

理解衝動,是兒童電影的開始。

kk在採訪前翻看劉可欣履曆時,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她並不是動畫系畢業,而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畢業,卻在某一天去做了“專業不對口”的動畫電影,還是少有人做的兒童動畫電影。

這次採訪里,kk終於得到了答案:做動畫電影是因為當年在學校就總和動畫系的朋友合作,認為動畫的美術空間與敘事空間都更大一些,至於來做兒童動畫電影,是為了和繼女交流。

“我為了當好一個媽媽,我也付出了一些,在這個過程里她在玩一款遊戲,我就跟她一起探討,這個時候我就提出把她喜歡的東西變成電影。在這個過程裡面我每寫的一稿她都會拿到班級里去讀,連得的地都改了,小朋友要比我們更精準。”而這款遊戲,正是《摩爾莊園》。

改編《摩爾莊園》的時候,劉可欣的女兒還在上小學。“因為動畫,我有機會走進我女兒的世界,而且我被她的朋友和她接納了,我就成功地成了一個比較好的白雪公主的媽媽。”在一旁的鞠萍感歎:“我也是第一次聽這個故事。”

劉可欣也由此回憶起了《家有兒女》這部劇:“我說實話特別感謝《家有兒女》那個片子,為重組家庭的相處日常提供了很多參考,當時我跟我閨女在交流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文藝青年拿她束手無策的時候,我們就一起看《家有兒女》。”聽起來就很具有童話色彩。

在一旁的鞠萍認同了kk的形容,她略顯激動地對劉可欣說:“你現在就動手寫一個你的家庭里很有意思的的事兒。”(或許就是劉導和鞠萍阿姨下一次合作的開始?)

這種迫切地想要理解孩子、想與孩子對話的慾望,也會帶給她們創作的不同視角。當年改編《摩爾莊園》的時候,她在《摩爾莊園》網遊中潛伏了3年多,結交了很多“小朋友”,後來這些“小朋友”的口頭禪和趣事都出現了動畫電影里。帶著想進入女兒世界的“野心”,劉可欣對於孩子們始終是敬畏的,在2012年的採訪中她說道,“現在孩子的智商、困惑都超過了大人的想像,如果還是用大人的視角看待他們的世界,作品就無法與他們溝通”。

長久地與孩子們打交道,也切實地改變了她們,乃至她們身邊孩子的生活。劉可欣的女兒後來去學了動畫,今年讀初三的兒子,則是《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動畫作品的忠實粉絲。鞠萍則還在研究和經營著與兒童相關的一切。

“現在都倡導擁抱新媒體嘛,我們準備一個是首先要完成動畫電影的配合宣傳,然後要倡導陽光體育,把青少年的健康抓上去”而“圍裙媽媽的家”這個號,鞠萍準備把“樸實無華、勤勞能幹、環保意識、健康生活理念傳遞給所有的年輕人”

到現在,她們也都會覺得自己還是個大孩子。被問到覺得自己心理年齡有多大時,鞠萍說:“我現在也就是28歲吧,也得懂點事兒,得成熟一些。”而劉可欣導演則說,“18歲”。

只要還有這樣一群對小孩子感興趣的大孩子,兒童電影就會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