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新者的汙名化之風,該刹一刹了

創新者,似乎總是難以逃脫被汙名化的命運。

在2024年度演講上,雷軍以“勇氣”為主題,講述了小米造車三年打破外界偏見的故事,同時通過多款硬核旗艦產品,扭轉了外界對小米一直以來的刻板印象。

曾幾何時,小米手機被嘲笑沒有核心技術;而如今,小米坐擁兩座國內最先進手機智能工廠,造出了最高端輕薄的摺疊屏。

造車之初,小米面臨的也滿是嘲笑和質疑:“收手吧,軍兒,外邊都是 XX”;而如今,小米SU7爆火,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的亮相更是驚豔了眾人。

作為創新者和挑戰者的小米,在手機和汽車的高端化崛起過程中,勢必會遭遇既得利益者的抹黑和汙名化。

而通過這次年度演講,我們看到進入新十年的小米已經脫胎換骨,也以實力打臉了外界的歪曲解讀。是時候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小米了。

沒有核心技術?刻板印象該改一改了

小米成立之時,正值中國智能手機普及伊始。中國手機市場面臨著主流品牌過於昂貴、山寨機橫行的混亂局面。

為了打破這種亂象,小米手機以輕資產模式、性價比的優勢得以快速擴大規模,讓中國用戶使用到了物美價廉、品質過硬的智能手機產品。

然而,這一做法無疑動了其它玩家的蛋糕,有些品牌依靠產品無法贏得競爭,便採取僱傭水軍抹黑、扣帽子等手段攻擊。在輿論引導之下,讓大眾產生了對小米沒有核心技術、只能做中低端產品的偏見。

面對這些攻擊和偏見,小米選擇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2019年,小米正式將Redmi品牌獨立,開啟了雙品牌的運作策略,以Redmi品牌穩住基本盤,以小米品牌全力衝擊高端市場。

這一策略下,Redmi品牌和小米品牌要重新定義目標人群、重新劃分產品線,一切都要重頭再來,這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而當時外界也不乏嘲諷,“小米有核心技術嗎?”“小米能做好高端嗎?”

面對外界的嘲諷,小米手機沒有停下腳步。2020年起,小米手機開啟高端化戰略,並經曆了小米10系列、小米11系列和小米12系列的三年探索期。經曆了多代積累之後,近年來,小米高端產品表現也漸入佳境。⼩⽶13系列實現⾼端豹變,⼩⽶14系列則直接越級超越蘋果。

而在此次年度演講後的發佈會環節,雷軍又親自發佈了大小摺疊等一系列小米年度新品,這些新品可謂均是硬核技術的集大成者。

比如極致輕薄的大摺疊旗艦小米MIX Fold 4,採用了龍骨轉軸2.0、全碳架構、三層五面主板設計等多項輕量化自研科技:更是搭載了⼋顆澎湃⾃研芯⽚,成為最全能的大摺疊。

再如小米首款小摺疊小米MIX Flip,擺脫了“美麗小廢物”的調侃,實現了最強外屏、旗艦性能、旗艦體驗、旗艦AI能力的多項突破。

再加上全⾯進化的Redmi K70⾄尊版,在手機品類上,小米此次通過小米品牌和Redmi品牌的產品組合,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創新和高端化實力。

當前,代工模式是手機行業的慣例,就連蘋果也是由富士康代工生產。但偏偏有人不顧事實以代工模式攻擊小米,扣上各種帽子。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發佈的旗艦產品均是在⼩⽶⼿機智能⼯⼚打造,可以說做到了讓水軍無處可黑。比如2020年初正式投產的第⼀座手機智能⼯⼚,⽣產線上超過9成設備都由⼩⽶及⼩⽶投資企業⾃研;今年7月全⾯量產的新⼀代⼩⽶⼿機智能⼯⼚,硬件設備96.8%⾃研,製造軟件100%⾃研,獲評“國家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

自建自研兩座⼿機智能⼯⼚,並生產出行業最強的硬核創新產品,誰還能再質疑小米沒有核心技術?誰還能再嘲諷小米做不了高端?

車圈黑公關之風,該刹一刹

小米造車,也是一個用勇氣打破外界偏見的勵誌故事。

2021年3月30日,小米官宣造車,並公告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消息一出,滿是質疑。“手機都沒有做好,還要造車?”“要造車,100億不夠燒的。”這些聲音背後,很難說沒有競爭對手作為推手。

實際上,汽車圈的亂象並不比手機圈少。有的公開互相舉報,以打擊對手;有的私下通過水軍造謠、抹黑。這從今年以來多家車企宣佈成立網絡舉報中心、徵集黑公關線索上就可見一斑。

對小米造車的質疑在今年2月達到了頂峰,當時蘋果公司取消電動汽車製造計劃,更大的質疑聲來了:“蘋果十年都沒做成的事,小米三年能做好嗎?”

面對這些質疑,小米默默用實際行動來回應。要快速造車,完全可以收購現有的汽車工廠來生產,而小米選擇了自建⼩⽶汽⻋⼯⼚這樣的重資產模式;要做好智能駕駛,行業有大量現成的供應商技術可以使用,而小米選擇了全棧自研;要快速出產品,車企們都從相對容易的SUV品類入手,而小米偏偏選擇了最難做的轎車。

最終,小米在三年時間里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以10 倍投入打造出了小米SU7。然而,小米SU7剛剛問世時依然被不少人唱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賣不動,邀請的23 位媒體人中更是有20 個不看好,認為能月銷3000就燒高香了。

但上市後的小米SU7打破了所有人的預期。自今年3月上市以來,小米SU7成功破圈,成為汽車圈乃至全社會的現象級熱點。

從數據來看,小米SU7可謂是首戰告捷,⾸⽉鎖單及交付創下⾏業記錄,並不斷出圈擴⼤⽤⼾群:⼥性購買者占⽐28%,實際⼥性⻋主約為40-50%,BBA⻋主占⽐29%,蘋果⽤⼾占⽐51.9%。

整體來看,小米SU7的⽤⼾更加⾼級多元,與小米手機一道成功站穩高端市場。根據小米汽車公佈的數據,今年6月小米SU7交付量超1萬台,預計7月交付量也將超1萬台。而雷軍透露,小米SU7將在今年11月提前完成10萬輛的交付目標。

不只是在交付上挑戰記錄,小米此次還在電動車技術上放出大招,推出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通過自研自產的V8s超級電機,成為了全球最速四門車。小米SU7 Ultra 原型車還將於今年10月正式征戰紐北,目標是“十年之內,成為紐北最快四門電車”。

作為汽車行業的新玩家,小米汽車敢於挑戰的勇氣無疑值得敬佩;而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也讓外界看到了小米汽車的實力,甚至是中國汽車的實力。

對於國內車企而言,在走向智能電動時代的過程中,切勿捨本逐末,不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輿論戰、公關戰之中,而是應該像小米一樣追求硬核技術創新,讓中國領先的智能電動車走向世界。

中國需要更多硬核科技創新者站出來

從不被看好,到拿出讓外界驚豔的產品,小米用十年磨一劍的勇氣證明了自己。

實際上,小米在手機和汽車上走出的曲線也是中國各個產業發展的縮影。比如比亞迪,2003年,比亞迪帶著新能源的夢想進入到汽車行業,然而一家電池企業要造車,遭到多方質疑。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比亞迪股價暴跌20%。20年來比亞迪咬緊牙關在技術上大力投入,才得到了今天的成功,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企。

再比如華為,其數年來在5G技術上不斷遭遇美國打壓,一度只能生產4G手機,遭遇多方嘲諷。而如今華為5G手機王者歸來,以實力突破重圍、證明了自己。

不只是企業,中國的汽車行業更是如此。早年中國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只能以市場換技術,被國外車企看不起;而如今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迎來崛起,在智能化和電動化技術上居於領先,不少海外車企甚至開始反向合資,以換取中國的先進技術。

當前的世界並不太平,外有中美博弈的大變局,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圍追堵截;內有混亂的行業輿論場,各種極端的、情緒化的貼標籤和汙名化的行為屢見不鮮。

面對圍追堵截,中國需要更多像小米、比亞迪、華為這樣的硬核科技企業站出來,讓中國的科技產業持續突圍;而對於小米這樣有勇氣站出來、敢於創新的科技企業,我們也呼籲外界不要帶著偏見和刻板印象,要給與更多的鼓勵和包容,如此中國的硬核創新才能打破圍堵,走向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