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世界500強:8家中國車企登榜,新能源推動比亞迪、寧德時代持續攀升

《財富》雜誌認為,在上榜中國企業所在的15個領域中,“汽車和零部件”領域的發展較為突出。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鞏兆恩 廣州報導

8月5日,《財富》雜誌2024年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聚焦到汽車領域,全球共有37家汽車產業相關企業入圍世界500強,其中共有11家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

以營業收入為衡量依據,大眾再次領跑,蟬聯全球汽車公司第一;豐田狂賺342億美元,依舊是全球最“吸金”的企業;上汽集團闖入榜100,也是百強中唯一一家中國車企;新能源加持下,比亞迪、Tesla、寧德時代名次都有較明顯提高;奇瑞首次上榜,再為中國車企占下一席。

《財富》雜誌認為,在上榜中國企業所在的15個領域中,“汽車和零部件”領域的發展較為突出。

新能源時代中國車企優勢放大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榜單中共有11家汽車和零部件領域中國企業上榜,分別為上汽、一汽、比亞迪、廣汽、吉利、北汽、東風、奇瑞等8家整車企業,以及寧德時代、怡和集團等2家汽車產業鏈企業,長安汽車母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同樣在榜。

就整車企業而言,中國車企登榜數量超越了7家汽車製造商上榜的日本,位居全球首位。

具體來看,上汽集團依舊排名最高,穩居百強行列,以1052億美元營收在全球企業中排名93位,在中國汽車公司中排名首位,但排名較去年下滑9名;一汽集團緊隨其後,位列129名。

全球新能源“霸主”比亞迪去年成為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後,今年再度大幅上升69位,位列143位,成為全球汽車公司中進步最快的企業,營收從上一年的630億美元增加到851億美元。

《財富》雜誌方面表示:“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就,也標誌著中國汽車工業在新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

廣汽集團連續十二年上榜,最新排名181位,位列比亞迪之後,吉利控股集團、北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分列185位、192位和240位。其中吉利進步明顯,排位提升40位,東風大幅下跌52位。

此外,中國整車企業奇瑞汽車,以391億美元營收位列385位。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這與奇瑞去年以來持續高增的銷量以及出口成績有關。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車銷量突破110萬輛,同比增長48.4%,海外市場幾乎撐起“半壁江山”。

《財富》方面表示,在榜幾家中國車企帶動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走向世界市場。

全球汽車市場電動化轉型,中國汽車工業加速向新能源時代推進,依託產業變革而迅速崛起的除了眾多整車企業,也為上下遊企業提供發展契機,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第二年登上榜單。

作為汽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企業,2023年,寧德時代作為“黑馬”首次闖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排名第292位。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推動以及全球市場的加速佈局下,今年寧德時代排名繼續攀升,提升42位至第250名,營收從去年的488億美元提升至566億美元,且利潤超過了全部中國在榜整車企業。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6月份世界汽車銷量達到4390萬台,新能源汽車達到739萬台,占總銷量的16.8%。中國新能源車在此期間的銷量表現突出,占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的近65%。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隨著全球汽車行業向新能源轉型的步伐加快,中國新能源車在2024年上半年再次證明了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吸金”能力需追趕跨國巨頭

榜單以營業收入為衡量依據,綜合來看,儘管中國“汽車和零部件”領域發展較為突出,但聚焦產業頭部企業,依舊主要由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的跨國車企構成。

大眾排名全球第11名,蟬聯全球汽車公司第一;豐田狂賺179億美元,依舊是全球最“吸金”的企業;百強榜單中Stellantis集團、寶馬、奔馳等跨國車企中營收靠前的同時,也保持著較為不錯的盈利能力。

但今年的百強榜單中,國內車企僅有上汽集團入圍,且排名相對靠後,下滑9名位列第93名,營收保持在1052億美元,但利潤不僅不及頭部幾家跨國車企,甚至低於排名較為靠後的馬自達。

另一家全球新能源巨頭Tesla,榜單中顯示全年利潤為149.97億美元,超越寶馬,追趕奔馳、大眾。相比之下,新能源霸主比亞迪作為在榜利潤最高的中國車企,利潤也僅有42.44億美元,與Tesla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同等營收水平下,廣汽、吉利、北汽等整車企業,與跨國車企盈利能力也有一定差距。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實現增長,但行業利潤有限。今年上半年汽車行業收入47672億元,行業利潤率5.0%,較過去幾年呈下行趨勢,與下遊工業企業利潤率6.4%的平均水平相比,汽車行業利潤率仍偏低。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中國市場持續上演的“價格戰”正在攤薄車企利潤,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搶奪市場份額,多家車企不惜採取“以價換量”的競爭策略,單車利潤持續下滑,重創企業盈利能力。

上半年被裹挾在中國激烈“價格戰”中的BBA,不久前宣佈“退出價格戰”,而自主品牌似乎還未有偃旗息鼓之意。

另一方面,燃油車市場萎縮,銷量規模下滑使得車企原有的利潤份額變得有限,而電動汽車業務投入又較大,且部分企業三電系統,以及智能化方面仍在佈局當中,尚未開始盈利,拉扯之下令部分企業陷入虧損難題。

借助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創新,中國汽車已取得差異優勢,國內外市場雙增,在國際市場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但體量逐步擴大的同時,“吸金”能力如何加速追趕跨國車企巨頭,做到份額與利潤的平衡,是中國汽車品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