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投資協會修軍: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耐心資本的長期投入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申俊涵 實習生 王亦陽 北京報導
7月31日,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創投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成功舉辦“培育’新質生產力’:科學家與投資人共赴創變之路”閉門研討會,共同就為中國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研究助力,探索未知領域、創造社會價值、延展資本價值,資本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等話題展開討論。
清華投資協會副會長修軍在演講時,談到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與西方國家相比的差距,以及金融體制改革對科技成果轉化、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耐心資本投入其中
修軍表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靠投資推動,也要靠創新者、企業家、科學家的參與。對投資機構來說,目前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募資難,尤其是募集市場化資金存在著較大的難題。二是投資難,有發展潛力的早期項目很難找,並且行業中存在著耐心資本不足的問題。
“我國100多萬項專利技術,但是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只有20%,最終能夠形成生產規模的不到5%。而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能達到40%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國整體的轉化率仍非常低。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轉化環節面臨的困境尤為明顯,這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資金支援。”修軍說。
他進一步解釋稱,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分為三個週期,分別為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其中,科研階段主要是教授和科學家參與其中,資金支援方面基本由財政下撥高校科研機構經費即可解決。
成果轉化是最為艱難的階段,需要找市場化投資機構或者企業方給予資金支援,但並不能保證形成產品。科技成果轉化、高校項目孵化有一定的成功率和風險,所以對國有機構、民營機構來說,都面臨著一定的投資壓力。這也意味著,成果轉化階段更需要耐心資本能夠投入其中。
金融體制改革對支援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的金融體制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這對支援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修軍說。目前金融體制改革針對直接投資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但從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東亞國家的經驗來看,銀行和投資是可以結合的。
比如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通過SBIC(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幫助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基金提供股權投資資金,為創業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援,這是典型的政府參與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學習美國SBIC計劃,提供長期股權投資資金給中小企業。德國複興銀行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到一定程度後,意識到中小企業、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轉而給高科技中小企業提供股權投融資服務,這同樣給予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一定的啟示。
就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主要是高儲蓄的國家,直接投資來源不足,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致力於直接投資市場的培育。2015年後,為了拉動經濟,國家發行了數萬億的專項金融債,主要投資方向是基礎設施項目。各地把需要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報上來,然後以專項債做資本金,這種模式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修軍認為,專項債這樣的長期資金在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方面,可以做資本金投資20年。這個錢如果投在高科技領域,在規模和效益方面都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整個的投資體制改革如何進一步變化,去支援高科技創新經濟的發展,是金融界、投資界面臨的共同課題。”修軍說。中國金融行業要發展,必須有長期資本投入,否則“卡脖子”的問題解決不了。
修軍還分享了國開行做股權投資的經驗,他表示,國開行發起成立了幾隻基金,目前來看,基金的影響已經比較明顯。比如國開行此前成立了一隻母基金,投資了幾乎市場上所有知名的PE/VC機構。這支母基金的市場反饋很好,而且回報很好。
總得來說,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起到引導性作用,進行市場化的投資探索。其與知名的PE/VC機構進行專業化、市場化的合作,按國家倡導的方向進行投資,能夠培育出好項目。
最後,修軍提到,目前IPO市場受到較大的影響,併購整合成為當前的主流方向。很多中小企業規模提不上去,是比較適合與產業龍頭企業對接實現併購整合的。高校、投資機構等,也都可以參與併購重組的工作中。修軍表示,希望通過政策和市場的逐步完善,邁過科技成果轉化和市場對接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