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到2027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150萬輛,廣州衝刺“智車之城”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宋豆豆 報導
廣州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再迎政策利好。
日前廣州市工信局官網發佈《關於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以汽車產業“三橫、三縱、三核”為發展重點,補短板、拉長板、鍛新板,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車之城”。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比了《徵求意見稿》與2020年出台的《關於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二者均聚焦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零部件產業四個方面,但相比四年前將目標實現定在2025年,此次《徵求意見稿》中預期有所延長,將時間定在2027年,且汽車產量和汽車產值均有所下調,對智能網聯汽車的要求從L4級放寬至L3級,並對全市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0.5)。
受訪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前述變化是根據廣州市汽車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的正常動態調整,和四年前的汽車產業相比變化較大,目標“雖保守但穩健”。
力爭2027年汽車產量超32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超150萬輛
《徵求意見稿》指出,到2027年,廣州市實現汽車產量超32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超6700億元,基本形成以乘用車為主,商用車、專用車協同發展,燃油、混合動力與新能源技術並行提升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超150萬輛,培育1~2家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50萬輛的汽車企業。
對比2020年《意見》中的表述——“到2025年,廣州市汽車產能突破50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基本形成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占全市汽車產能30%以上”。
不難發現,新的《徵求意見稿》中將時間放寬至2027年,汽車產量和汽車製造業產值目標均有所下調,且對新能源汽車的產量作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此外結合廣州市燃油車佔比較高的現狀,《徵求意見稿》明確了燃油、混合動力與新能源技術並行提升。
“這是正常的動態調整,距離2020年文件出台已經過去四年,四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變化非常大,一方面今年個別月份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50%,另一方面兩極分化也較為嚴重,尤其以比亞迪為首的整車企業佔據不小比重。”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廣州2020年定的目標其實是符合當時市場條件的,擁有廣汽這樣的傳統車企,也有埃安、小鵬等新能源車企,但近兩年比亞迪等擴張得很快,新能源滲透率在提高但增速也在放緩,所以廣州根據當前的情況進行目標的適當調整,合情合理。
作為全國“汽車第一城”,汽車產業是廣州第一大支柱產業。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廣州汽車產量分別為295.21萬輛、296.44萬輛、313.68萬輛和317.92萬輛,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城市之首,全國幾乎“每10台車就有1台廣州造”。而持續增長的數據讓《徵求意見稿》中到2027年產量超320萬輛的目標顯得有些保守。
韋福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整體來看,廣州在數量上的要求縮小,但追求質量上的提升,不再一味強調整車量,而追求更加系統化體系化形成完整生態。
受新能源汽車浪潮衝擊、燃油車市場需求萎縮等影響,廣州汽車產業依然承壓。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約318萬輛,但其新能源汽車產量(65萬輛)占汽車總產量的20.4%,低於同期全國31.6%的水平。
“未來2~3年整個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將面臨新一輪大洗牌,強者恒強,資源會逐步向頭部車企集中,廣州缺乏像上海Tesla、深圳比亞迪等強有力的龍頭車企,面臨一定壓力。”韋福雷認為。
明確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達1∶0.5的目標
汽車產業是穩定廣州經濟和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但結構性問題也長期存在,呈現“整車強、零部件弱”的結構性矛盾。
“我國新能源產業鏈發源於廣東,廣東在全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速度也是比較快的。不過,在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和零部件產值方面,相比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更為發達,這可能是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面臨的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有汽車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與長三角地區擁有較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核心零部件產業相比,珠三角地區零部件產業競爭優勢不突出,產業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動力系統、底盤控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車用關鍵芯片均被國外巨頭壟斷,對外依存度較高。
發展和完善包括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在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是廣州也是廣東汽車行業發展必須補足的一塊短板。公開資料顯示,近幾年廣東省整車製造業和零部件製造業的比值基本維持在1:0.9左右,廣州汽車產業整零比僅為1:0.35,而國際上成熟汽車市場這一比例為1:1.7。
廣州車企高層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主要整車廠帶動下,廣州市擁有零部件企業500多家,但當前廣州整車零部件產值偏低。“一台車1元的價值,只有0.33元來自廣州的零部件供應商,比例偏低。”
針對廣州零部件與整車製造不匹配的短板,《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整車與零部件產值比達1∶0.5的目標。
廣州也在加速補齊短板,廣州2024年重大項目投資中有31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州支柱產業中的電子產品製造業、汽車零配件製造業完成投資分別增長36.1%和61.5%,汽車零配件投資占汽車製造業投資的比重接近七成。
此外,在優化空間佈局上《徵求意見稿》也表現出對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重視,包括大力建設番禺、花都、黃埔、南沙4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創新基地和增城、白雲、從化3個零部件產業園,推動廣清、廣梅產業園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汽車整車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加強與肇慶、湛江開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合作等等,以實現大灣區集群提質增效。
汽車行業的大變革時代,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自動駕駛產業與車聯網產業正在為廣東開啟一條全新的上升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從測試道路、測試里程、牌照數量還是相關立法,廣州走在全國前列,力求引領全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廣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白皮書》指出,截至今年6月,廣州全市已累計開放測試道路827條,共計3327.87公里(含高速公路),向15家測試主體共415輛智能網聯汽車發放測試許可,累計測試里程位居全國前列。
《徵求意見稿》規定,在智能網聯汽車上,L2(含)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新車佔比超過80%,L3(含)以上級別新車佔比超過20%,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投放車輛達1萬台,全市全域開放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
稍早之前,廣州市人大官網發佈《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從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發展、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創新應用、安全保障、法律責任等方面,規範和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廣州市對自動駕駛測試的寬鬆政策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測試環境和發展空間,有助於企業加速技術迭代和產品優化,縮短產品研發週期。同時寬鬆的政策環境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推動企業快速發展。”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深化跨界融合,探索汽車與低空互促、與能源互聯
除了在空間上力求實現大灣區集群提質增效,廣州在產業鏈條間也追求跨界發展。
《徵求意見稿》提出加強汽車與能源互聯,推動廣州超充之都建設,探索“電力充儲放一張網”建設、新能源車輛智能有序充電、虛擬電廠、光儲充一體化等多模式創新;深化汽車與智慧交通互融,以公交、出租車、共享出行為切入點,推動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5G-V2X)示範應用和商業化應用,構建支撐“車—路—雲—網”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通信環境。
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熱度持續攀升。多地跟隨發佈了低空經濟的相關政策,競逐“天空之城”。超長的製造產業鏈與廣闊的應用場景下,低空經濟萬億級產業新藍海駛來。利好政策不斷,作為全國佈局低空經濟產業的先鋒地區,廣東率先起飛,廣州也瞄準了這一藍海產業。
在探索汽車與低空互促上,《徵求意見稿》也提出探索推進飛行汽車量產及商業化應用。支援共享出行試點,助推汽車整車企業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打造未來社會公眾出行體系。對新上市飛行汽車,在車型獎勵的基礎上,再給予每個車型1000萬元一次性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