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暴跌93%,平安健康難“自醫”

作者|張宇

編輯|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自2018年5月赴港上市以來,“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健康終於迎來了第一份整體盈利的財報。

8月20日,平安健康發佈了2024年上半年財報,其總營收為20.93億元,同比下降5.8%;淨利潤為6062.9萬元,2023年同期淨虧損為2.45億元;調整後淨利潤為8973.9萬元,2023年同期淨虧損為2.49億元。

按照業務構成,平安健康的收入來源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醫療服務、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2024年上半年,醫療服務收入為10.63億元,同比增長3%;健康服務收入為9.83億元,同比下降16.3%;養老服務收入為4731萬元,同比增長204.8%。

圖源:平安健康財報圖源:平安健康財報

事實上,外界對於平安健康的盈利早有預期。自2021年啟動戰略調整以來,平安健康的業務結構基本在2023年調整完畢,同時淨虧損也逐年收窄。平安健康多次公開表示,將在2024年至2025年實現扭虧。在2023年財報發佈後的業績交流會上,平安健康首次財務官臧珞琦更是直言,有信心在2024年加速實現盈利上岸。

不過,儘管平安健康如期實現盈利,但也存在諸多隱憂,比如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總營收出現了同比下滑的情況,這是否意味著業績增長已經觸及天花板,以及戰略調整是否真的起到了積極影響;再比如平安健康之所以扭虧為盈,一大原因在於“節流”而非“開源”,而這種方式之下的盈利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等等。

01、大幅壓縮成本實現盈利

根據2024年上半年財報,平安健康在營業成本上進行了大幅壓縮,比如銷售及營銷費用為3.67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4.5億元下降18.6%;管理費用為3.95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7.57億元下降47.8%,其中的研發費用更是由2023年同期的3.32億元大幅下降51.3%至1.61億元。由此可見平安健康的“節流”力度之大。

而在“開源”上,平安健康卻難言樂觀。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毛利率並沒有明顯變化,仍為32.2%,同比持平。具體而言,養老服務的毛利率僅為16.9%,低於平安健康整體毛利率水平,而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9.7%和24.8%,前者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後者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節流”已是平安健康的慣用手段。

從2015年至2021年,平安健康的淨虧損分別為3.2億元、7.5億元、10億元、9.1億元、7.3億元、9.4億元和15.3億元,一直呈現出連續失血的狀態。但在2022年,平安健康首次實現淨虧損收窄,根據2022年財報,其淨虧損為6.11億元,同比收窄60.3%。

從具體的經營指標來看,平安健康的淨虧損收窄基本上是“節流”的成果。

2022年,平安健康的總營收為62.05億元,較2021年的73.34億元下降15.4%。同時,營業成本下滑幅度為20.5%,其中,銷售及營銷費用下降37.1%,從17.5億元下降至11億元;管理費用從18.46億元降至17.48億元,同比下降5.3%。

到了2023年,平安健康繼續在營業成本上進行削減。根據2023年財報,其總營收為46.7億元,同比下降24.7%,其中,醫療服務收入為20.75億元,同比下降19.9%;健康服務收入為26.98億元,同比下降28.1%。同時,銷售及營銷費用為8.35億元,同比下降25.4%;管理費用為14.8億元,同比下降15.3%。

此外,平安健康的員工人數也在逐年下降。2023年,其員工人數為1753人,較2022年同期減少803人。平安健康員工人數自2020年達到高峰4226人後便開始逐年減少,2021年和2022年的員工人數分別為3425人和2556人,三年時間累計減少了2473人。

雖然兩大主營業務增長受挫,但在大力度的“節流”之下,平安健康的淨虧損同比大幅收窄47.6%至3.3億元。

進入2024年之後,平安健康依然採用“節流”策略,因而即使平安健康首次實現整體盈利,但業績增長是否可持續仍是未知數,而體現在資本市場上,則是平安健康的股價一路“跌跌不休”。

從2018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時的發行價54.8港元/股,到2021年2月26日的最高價148.5港元/股,再到8月23日港股收盤價10.14港元/股,平安健康的股價已較最高價跌去93.2%、較發行價跌去81.5%,總市值也蒸發超過千億港元。

對於平安健康而言,僅靠“節流”恐怕難以提振股價,能否令業績實現可持續增長,才是恢復投資者信心的關鍵。

02、發展模式幾經變換

從2014年8月成立至2020年5月,在第一任“掌門”王濤的帶領下,平安健康走得是典型的互聯網醫療平台之路,即通過向C端患者提供免費或低價線上問診服務,進而向其銷售藥品或保健品,然而這種互聯網醫療平台慣用的賣藥業務並未讓平安健康實現盈利。

賣藥業務雖然是一條變現效率最高的路徑,但面對眾多電商平台的降維打擊,平安健康無異於是以卵擊石,作為平安健康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擁有巨大的流量優勢和天然的電商基因,而平安健康的賣藥業務毛利率始終在10%左右徘徊,不及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一半,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2020年5月,王濤被平安集團免職,方蔚豪於2020年5月成為平安健康的第二任“掌門”,隨後全面啟動業務戰略轉型,同時開始“去C端”化,取消免費問診,減少電商業務,轉型為聚焦B端。2021年10月,戰略2.0落地,方蔚豪將平安健康的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四項主營業務整合為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兩大業務板塊,並且依託平安集團的資源,發展F端(綜合金融渠道)及B端(企業客戶端)業務。

對於方蔚豪而言,執掌平安健康的首要目標是探索全新的盈利模式,並將其從虧損陷阱中解脫出來,然而從2021年至2023年,平安健康累計淨虧損超過25億元。

2023年10月,平安健康發佈公告稱,由於個人工作安排原因,方蔚豪辭任平安健康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職務,李鬥將接棒。

成為第三任“掌門”後,李鬥並未改變平安健康的戰略,而是圍繞戰略2.0繼續深化,堅持“管理式醫療+家庭醫生會員製+O2O醫療健康服務”的獨特商業模式。李鬥將平安健康的業務模式被概括為“3-2-3”模式,即代表F(金融端)、B(企業端)、C(個人端)三大支付方,通過整合供應方資源,強化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兩個服務樞紐角色,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有性價比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

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B端業務收入達7.1億元,同比增長58.8%,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板塊,而F端業務同比增長3.4%至11.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F端用戶是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渠道的用戶,主要依託於平安集團的壽險、健康險、養老險等商保業務資源,而B端用戶則是指需要為員工購買醫療健康保障服務的企業。儘管B端業務增勢迅猛,但平安健康仍嚴重依賴平安集團輸血。

03、押注養老服務

李鬥繼任平安健康第三任“掌門”,與其履曆密切相關。據悉,李鬥先後在醫藥、快消、保險、養老等多項領域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在平安人壽任職期間,帶領平安人壽居家養老團隊從無到有,完成全新產品線建立和服務體系搭建,並與保險融合形成全新銷售體系,取得重大經營成果。

在2023年財報發佈後的業績說明會上,“養老”一詞被李鬥頻頻提及,其表示平安健康將圍繞居家老人在好醫、好住、好玩的三大場景,提供衣、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個類目超過500餘項的服務。

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在財報中新增養老服務,並披露了養老服務收入為4731萬元,同比增長204.8%。目前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64城,較2023年年末新增10個城市、權益用戶數增長約50%。

作為平安健康最重要的戰略佈局,李鬥表示未來將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和佈局養老服務:一是持續打造好養老管家的角色;二是在供應能力上持續打造“五個一”模式;三是繼續發揮在AI方面的實踐應用。

養老服務被平安健康視為新增長曲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底,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億,占全國人口的18.7%;到2023年年底,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9億,占全國人口的21.1%,三年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上升了2.4個百分點。

在這一趨勢下,養老產業必然高速增長。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2024年將達13.9萬億元,2027年可達21.1萬億元;產業包括智能硬件、康復輔具等設備器械,以及信息化解決方案、居家養老產品、養老機構等。

不過,養老服務短時間內還很難為平安健康帶來新增量:首先,傳統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需要時間轉變;其次,雖然老年人口基數龐大,但有效需求並不充足,主要是由於老年人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待遇有限所致。

管理層頻繁更換、發展模式幾經變換,平安健康尚未解決“開源”的問題,想要抓住“銀髮經濟”風口以突破瓶頸,前路勢必佈滿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