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俞敏洪,仍走在「取經路」上

撰文 | 雁  秋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IC Photo

圍繞著“東方甄選和董宇輝究竟誰成就了誰”的話題仍是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俞敏洪。

對俞敏洪來說,這一年以來,他遭受過的議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他應該挺憋悶的。

“分手”事件沸沸揚揚,看客們鮮少走心,甚有個別者,從不理性看待問題,反倒是熱衷於捕風捉影製造所謂的流量話題,令當事人變得更加被動。

這其中便有時不時對前老闆展開“炮轟”模式的羅永浩。儘管他說俞敏洪“人確實沒有那麼壞”,但也對其進行了不少尖銳的評價,還貼上了諸如“鐵公雞”“鐵老師”等帶有諷刺意味的標籤。

老羅究竟是真性情、為小一輩打抱不平,還是放不下與前老闆的私人恩怨,只求泄憤,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每次他在直播間罵俞敏洪,總是會給“交個朋友”帶來巨大的流量。

俞敏洪是怎樣一個人?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秘書長張洪濤近期這樣評價他:

有一些人會把他形容一個吝嗇的資本家,我不知道這個是怎麼來的,如果說俞敏洪吝嗇,那董宇輝又怎麼出來的呢?

儘管輿論紛紛擾擾,好在當事雙方都比較體面。

董宇輝說“分開不是我們倆任何一個人的目的”“我倆確實沒什麼問題”,俞敏洪將善意擺到檯面,贈予對方價值3.58億元的“大禮包”,被外界視為慷慨之舉。

潑天的流量是董宇輝接住的,可新東方的轉型、東方甄選的觸底反彈,卻深深受到俞敏洪的影響。他本人正在經曆的,又何嚐不是一條通往靈山的取經路?

一、這位企業家,一股書生氣

2021年8月,“雙減”政策出台,新東方遭到空前衝擊,股價一度跌超90%,營收降低80%。

關鍵時刻,俞敏洪站了出來。

其實他本可以急流勇退的,那時新東方的賬戶上還有200多億資金,即使倒閉也可以供他安安穩穩過上退休生活。

但俞敏洪卻徹夜難眠,他一邊著手辦理學生退費、教師裁員補償、捐掉8萬餘套嶄新的課桌椅等事宜,一邊焦慮於新東方的未來:當一家教培公司沒有了老師和學生,還能做什麼?

他很快作出轉型的決定,帶貨!並把目光投向偏遠的農村地區。

2021年12月28日晚上,俞敏洪進行了首次直播帶貨。由於不熟悉平台規則,他“笨拙”地介紹著阜平Apple、甘肅藜麥、褚橙、稻花香大米等農副產品,期間還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地圖,講述產品的產地、歷史、特色。

比如上架裕固族藜麥時,他科普了河西走廊,上架柞水木耳時,他說木耳產自秦嶺山脈,是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

讓董宇輝大火的「知識帶貨」模式,最初的實踐者正是俞敏洪。今年4月,俞敏洪回憶起自己曾經的知識帶貨,首次直播的三個小時中,有兩個小時都是在講地理、人文和歷史。

在解釋新東方選擇直播帶貨農產品的原因,俞敏洪引用了艾青的詩,「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他希望用新東方微薄的力量助農扶農,讓農業工業化,讓農村人變成農業產業工人。這樣不僅可以讓傳統的農村文化回來,也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面對公司的倒閉危機,俞敏洪的做法不像資本的慣用手段,更像是文人的情懷使然。

在俞敏洪心裡,情懷和信仰始終是超越利益的存在。他的個人公眾號“老俞閑話”中有寫,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批中國企業家(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下海從商的一大批人),“我們這代人內心有一種熱血”。

他認為,真正的企業家應該是在某一領域中,為推動中國的社會進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們心中自有一份家國情懷,有一份不斷向前推動中國發展的熱情。

這種熱情,如果用一個詞表述,“書生氣”再合適不過。

這種氣質也貫穿俞敏洪前半生:考學三年終於“範進中舉”,80年代走出大山、在北大激盪思想,而後成為留學潮樞紐,直至在商業戰場中功成名就。

在創業過程中,有四件大事對俞敏洪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創業前期被犯罪分子搶劫,受了一針麻醉劑九死一生;用13年時間把新東方做上市;三大合夥人分道揚鑣,自己一人撐起新東方;“雙減”政策後,公司走到轉型和倒閉的分叉口。

今年東方甄選的“去董化”,或許是影響俞敏洪的第五件大事。他在一場直播中談到“分手”後的心態:

我不敢出現在東方甄選的鏡頭前,一旦出現,也是密集地攻擊……我不在乎外界評論,但這些確實影響了公司業務發展。公司的任何動作,包括我個人的,都進退維穀。一系列戰略佈局沒法實施,一旦有動作就迎來劇烈反響。

經曆了下海、商戰、甚至公司倒閉風險的俞敏洪,貌似已經不能自信處理這場風波了。

二、“去董化”的必然性

在2019年出版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中,俞敏洪提到過管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大廚效應。

老闆開了飯店,但自己不會做菜,於是聘請大廚。大廚水平特別高,所以顧客如雲。隨著時間推移,大廚可能會意識到,顧客來不是因為老闆,而是因為自己廚藝精湛。這時大廚就會問老闆要更多的分成,雙方如果談不攏,就會兩敗俱傷——大廚離開,飯店倒閉。

簡而言之,“大廚效應”可被理解為在組織或企業中過分依賴某位關鍵人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面對這種風險,俞敏洪曾想出過「名師製衡名師」的策略,就是說,不讓一位老師負責一門課,而是給每門課配多個老師,讓他們相互牽製。

網絡上有聲音認為,董宇輝與東方甄選之間日漸微妙的關係,或許已經打破某種平衡,觸發了“大廚效應”。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去董化”是一種必然選擇。俞敏洪必須要為公司的長遠做打算,也要規避風險。或許他的本意只是為了實現牽製、製衡,但世事難料,當被捲入輿論場,很多事情便無法人為控制,更不是你情我願就能說了算。

董宇輝或許也有這種感概,在這兩年,他所經曆的商業、人性、金錢上的考驗,複雜程度是大多數人一輩子加起來也抵不上的。在近期一檔訪談節目《揚聲》中,面對記者提出“是自己想離開,還是母公司希望你離開”的尖銳問題,他的回答是,“碰出來的默契”,這隻是一個結果,“不是我們倆任何一個人的目的”。

但他對俞敏洪的態度自始至終不曾改變,甚至用「毫無芥蒂,毫無保留」來形容彼此間的關係。他還提到,俞敏洪對於自己「獨立」非常支援:

“俞老師也說,這些其實你們可以做得更多,走的更遠,他也祝福我們。”

俞敏洪的支援也體現在賬面上。8月23日,東方甄選公佈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2024財年業績,其中披露了董宇輝的獎勵。財報顯示,1.29億元分配給董宇輝,理由是其對與輝同行作出的重大貢獻的獎勵,其餘1200萬元由與輝同行保留。

此前,俞敏洪在股東會上也清楚地說明了“分手費”的情況:

與輝同行賬上還存留著1.4億(元)的淨利潤,這1.4億(元)的淨利潤實際是把宇輝的收入分配後,所留下的本來應該屬於東方甄選的淨利潤。根據之前約定,宇輝可以得到與輝同行淨利50%的分配,也就是說,已經給宇輝分配了50%,剩下來了1.4億(元)。分配到宇輝身上已經到了他個人賬,在財年報告時會體現出來。”

也就是說,董宇輝獲得的“分手費”,除了價值7658.5萬元與輝同行100%股權,已經分給的1.4億,再加上原本屬於東方甄選的1.4億元,共計約3.58億元。

三、未來的“三駕馬車”

從東方甄選2024財年業績數據看,其淨利潤實現增長,大部分是由於將教育業務出售給新東方所得。東方甄選出售教育業務的稅後收益13億元,被合併在了東方甄選財年的利潤表中。

這一動作,或旨在更明確地劃分其業務線。東方甄選及新東方集團所運營的行業,將相互區分且各不相同,一個是經營自營產品及直播業務運營商,一個則是集中在教育領域。

電商是東方甄選不能放棄的業務,尤其在東方甄選自營品實現迅速增長的情況下。

2024財年,東方甄選總GMV為143億元,同比增長43%,而自營產品銷量占總GMV的約40%。據瞭解,兩年內,東方甄選推出的自營產品SKU已達488個,農產品佔比70%-80%。

事實上,在東方甄選建立初期,俞敏洪就將其定位為農產品科技公司,前不久的股東會上,他也透露會打造東方甄選會員店,繼續開發更多自營品和地方產品。

“死磕”自營品的同時,市值864.8億港元(截止8月26日)的新東方也是俞敏洪的壓艙石。

從新東方公佈的2024財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收達到3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值得注意是,這是五年來營收最高的一年。此外,財報數據也提到,今年3月至5月,海外備考和海外留學諮詢業務同比增長約17.7%和17.3%。針對成人和大學生的國內備考業務,同比增長約16.4%。

前不久,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推動社會培訓機構面向公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教培行業是否要複蘇,目前不敢下絕對結論,但對於曾在這一領域創造過輝煌的新東方來說,也許是一次觸底反彈的機會。

俞敏洪的另一張底牌,就是文旅。

今年4月底以來,他寄情山水,在個人公號里洋洋灑灑地寫了26篇旅遊見聞。但他可不是四處瞎溜躂,而是在認真做調研。

做文旅,新東方有優勢。背靠這一大IP,沿用原有的教育團隊,文旅業務起勢快。在地理位置上,文旅目的地與新東方的線下教學點佈局,高度重合,公司可複用團隊和地面資源。

去年7月,新東方正式開拓文旅業務,成立北京新東方文旅。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公司邀請高校教授專家培訓講師、製定主題路線、與各地文旅合作、甚至是與鄉村做鏈接,每一步都有濃濃的俞敏洪風格。

今年7月,北京新東方沃行天下國際旅行有限公司成立,這家公司全資控股方為北京新東方沃凱德國際教育旅行有限公司,後者為北京新東方文旅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著其在文旅版塊的“野心”還在不斷延伸。

可以預測,未來俞敏洪將會依託電商、教育、文旅這“三駕馬車”,順利的話,行進速度不會太慢。

尾聲

洋洋灑灑寫到這裏,似乎應該用一些波瀾壯闊的詞去形容俞敏洪。他某種程度上像極了「天命人」,要經曆各種困難才可以達成某種成就,但也不意味著就能Happy ending,非得經曆一次、甚至多次的巨大變動,步履不停。

在某次公開演講中,62歲的俞敏洪自嘲天天在社會的各種輿論中間,“說得好聽點叫乘風破浪,說的難聽點叫隨波沉浮。”但他也堅定地認為,“即使到了80歲,依然會煮酒論英雄,大浪淘沙淘不盡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和活力。”

依然是那種俞敏洪式的發言,不過,他顯然不是在說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