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林凡:未來白領更多受僱於平台,而不是企業

封面新聞記者 蔡世奇

9月24日,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在《Fan談大模型》節目中表示,端側大模型的落地,將成為重要的技術原點,大模型的發展將使更多白領工作平台化。端側大模型公司面壁智能CEO李大海認為,中國在端側大模型領域與美國差距不大,多模態等技術已經領先美國。

脈脈CEO林凡

iPhone16內存製約Apple Intelligence表現    AI功能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Fan談大模型》由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擔任節目主理人,欄目希望能搭建一個多維度的交流平台,對話正在用AI改變世界,以及正在被AI改變的企業家,解讀最新的大模型技術與應用進展,解答個人在AI時代的困惑。

首期節目中,林凡對話面壁智能CEO李大海,暢談《iPhone 16來了,真正的AI手機離我們還有多遠?》。李大海認為,新一代AI手機、新一代智能汽車都會變成“超級智能體”,基於端側模型的智能計算,貼身陪伴用戶、更懂用戶,並幫助用戶建立和世界的交互。但目前iPhone 16的AI功能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李大海透露,手機內存對端側模型的影響顯著。在今年7月,AI產品榜以面壁智能端側大模型產品MiniCPM為Benchmark 對國際主流品牌手機的大模型性能做了評測,更小參數、更高知識密度的模型在端側優勢盡顯,已成為行業共識。就像iPhone 16的內存只有8G,能夠運行的模型產品就不會太大,一定程度上會製約Apple Intelligence表現。綜合來看,端側AI對存儲、能耗、算力的平衡要求很高,需要同時考慮到手機等硬件在待機、續航、並行任務處理方面的表現。

林凡在談及端側大模型給用戶交互形式帶來的變化時說,端側大模型的落地,將成為重要的技術原點,交互形式將發生本質的變化。李大海同樣認為,未來的AI硬件會像現在的大模型軟件一樣,分成Copilot(助手)和Agent(智能體)兩種類型,比起Copilot,Agent能夠自主與環境互動,做出更自主的決策。未來,會出現很多的Agent 類型的硬件。

端側大模型中國與美國差距較小甚至領先

林凡和李大海均認為,在雲端大模型領域,中國相對落後於美國1-2年,但在端側大模型領域,雙方差距不大,在部分技術方面,中國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李大海透露,中國和美國的端側大模型技術起步時間相當,在過去的一年里,包括面壁智能在內的很多國內大模型公司在Agent方面亦做了很多探索。如今,在端側模型的多個領域差別不大,甚至在多模態技術等方面比較領先。

林凡認為,中國的雲端模型受到美國對硬件的限制,在算力上有較大的差距。而端側大模型主要受內存等硬件配置的製約,目前中國的智能終端產品硬件配置相對較高,算力不存在瓶頸。加上中國在端側大模型的算法方面也有一些前沿的探索,因此,雙方在端側大模型領域沒有明顯的差距,甚至發生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生AI團隊“抄襲”面壁智能大模型產品的事件。

大模型時代,白領工作將逐漸平台化

林凡表示,大模型的發展會推動未來組織構建形式發生巨大變化。移動互聯網將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藍領的工作平台化了,AI的崛起會讓很多白領的工作逐漸平台化。

在林凡看來,雖然AI讓“一人公司”成為可能,但前提是這個“一人公司”要通過AI把任務拆解之後,再交給每一個具體的人來執行。未來,白領工作會越來越“靈活”。這個“靈活”不是代表說真的沒工作幹了“被迫靈活”,而是說未來組織的構建的形式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公司可能要麼就是一個人的公司,要麼就是越來越大的平台來去整合所有這些勞動力的資源。因此,未來除了部分大公司會保留“科層製”,更多的白領會受僱於一個分發各種工作任務的“平台”,像“U盤”一樣即插即用。未來的職場,僱傭關係、組織結構都將發生深刻的改變。

提及大模型企業的人才要求,李大海表示,面壁智能公司希望吸引更多“AI原生人才”,即以「借助AI解決一切問題」內化為底層思考方式。AI原生人才應借鑒大模型的學習機制,追求更高效的工作方式,把每次工作結果的反饋當作自我訓練和微調的契機,持續優化迭代自己,以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