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攬”諾獎後,AI還能做些什麼?科大訊飛劉慶峰:AI for Science將成為科技發展新引擎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在今年的諾貝爾獎被AI拿了個大滿貫後,當今的人工智能技術對科技發展而言,是否會成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

“AI for Science帶來科研範式的根本變革,正在成為科技發展的新引擎。”10月24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第七屆世界聲博會暨2024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表示,AI for Science決定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而賦能科研則是中國造大模型的重要使命。

由於AI正和其他關鍵技術更深度結合,共同推進科技革命,這也帶來了公眾對AI頭部企業的密切關注。自OpenAI在今年5月發佈其新旗艦AIGPT-4o後,短短半年時間,已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大模型開始趕上並在多個能力維度實現超越。

現場,劉慶峰發佈了訊飛星火4.0 Turbo,並透露,其七大核心能力全面超過GPT-4 Turbo,數學和代碼能力超越GPT-4o。同時基於該底座能力,已實現了超擬人數字人、AI作業過濾器、 AI 翻譯透明屏等軟硬件應用。就在一個月前,阿里雲CTO周靖人也公開表示,通義大模型的性能已接近GPT-4o。

其實,諾貝爾獎對AI的認可和承認,意味著將AI作為基礎的技術;在其基礎上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學科交叉與創新應用。

在劉慶峰看來,人工智能賦能科研工作需要分三步走:一是依託科研文獻助手和代碼助手提升基礎工作效率,二是基於深度神經網絡對科學任務進行精準建模,三是借助認知大模型學習領域知識並輔助設計科研實驗方案。他以星火大模型賦能科研探索為例談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海燕教授團隊,成功設計了48個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質。

談及AI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劉慶峰表示,中國造大模型底座能力要不斷提升,對標全球最好水平,同時還要針對真實應用場景做到全球最好,不斷擴大多語種範圍。目前,多模態多語言的能力升級已全面賦能汽車產業。

要幫助各行各業更好地落地大模型,中國造大模型需要構建從“建算力、理數據、訓模型,到落場景、保安全、精運營”的全套解決方案。“通過領先的工具鏈,可大幅提升‘理數據、訓模型’的效率,並通過覆蓋行業場景的實際應用案例,已形成相互借鑒和複用的規模化效應。”劉慶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