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快評 | 從聯想國際化曆程 看中國企業“出海”未來 | 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日前,“領航者征途”——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國企業出海,從“新三樣”產品出口突破萬億,到跨境電商蓬勃發展;從義烏的“中國製造”鏈接全球,到深圳的軟件業務出口突破了200萬億美元。從1984年到2024年的這四十載,可以說中國企業出海已經從單一的產品出海,轉變為產業出海、供應鏈出海、品牌出海以及文化出海等等多元化的出海模式。這四十年,也見證了中國民營企業如何從一片空白到逐步壯大,從“出口”邁向“出海”,不斷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推動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這一年被市場視為“中國民營企業元年”,也是這一年誕生了聯想、海爾等標杆性民營企業。在回憶起當年出海的經曆時,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感概萬千。

時間倒回到新世紀初的2000年,當時楊元慶帶領聯想的團隊前往美國,拜訪了包括微軟、英特爾、惠普、思科在內的很多家高科技企業。在加州Pebble Beach圓石灘,就下定決心,要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將聯想打造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化企業。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聯想也嚐試過不同路徑,比如自建式發展,但很快就發現,作為面向消費者的出海品牌先行者,不但不能像今天得到中國國家品牌這樣的強力背書,還要背負長期以來人家給我們打上的“價廉質次”這樣的先入為主的標籤,所以別說打動客戶,連招個員工都難,沒有長時間的資源投入和經驗積累是不可能做成的。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04年,聯想選擇了通過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方式正式揚帆出海。

三十億美元的公司併購一百億美元的業務,這樁收購被喻為“蛇吞象”,大家在為聯想叫好的同時,也都為他們捏了把汗。當時沒有中國企業成功併購海外品牌的先例,聯想也只能懷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摸著石頭過河”。

併購成功之所以難,最大的難度還不在於談判的拉扯難,而是在於整合的過程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報表的合併,更是從前端到後端、從業務到職能的系統性的整合,不可能停下高速運行的企業運營,等整合完畢再前行,更不能一刀切,而需要根據不同領域的不同情況做細緻的、針對性的策略設計,更要在執行過程中保持靈活,在妥協和堅持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從產品到品牌,銷售、服務、供應鏈、生產製造、研發;乃至人力資源、組織、流程、文化等方方面面聯想從磨合到融合,再到競爭力更強的過程,聯想足足可以寫一本書了。在楊元慶看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開闢海外市場從來就是一場危與機並存的探險,既需要無所畏懼的勇氣與魄力,更需要長期主義的韌性與毅力。可以這麼說:一直到聯想成為全球個人電腦冠軍,且能保持整體營收和利潤的持續增長,各個大區均衡發展時,才敢說,聯想完成了最大的一次冒險,實現了“走出去”的階段性勝利。

回顧過往,楊元慶覺得出海是聯想做過的最正確的戰略抉擇之一,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今天的聯想。主動全球化20年不但為聯想帶來了年營收18倍以上的增長,更讓聯想穩步打造了植根中國、致勝全球的均衡佈局和韌性競爭力。今天聯想在全球擁有18個研發基地和30多家製造工廠,在全球180個市場開展業務,75%以上營收來自於海外,是全球市場上最受信賴與讚賞的中國品牌之一。

如果說併購整合是聯想國際化的路徑的話,那麼在登上全球化舞台之後要鍛造怎樣的關鍵能力,楊元慶總結出幾個要點,希望對有誌於出海的中國企業有參考借鑒的意義,那就是——三大關鍵支柱和兩大基座。首先是三大關鍵支柱,分別是全球供應鏈、全球研發體系以及全球市場營銷體系。這也構成了聯想獨有的“全球資源、本地交付”運營模式中最核心的內容。 其次是兩大基座,指的是支撐三大關鍵支柱的數字化基座與ESG基座。

自完成IBM個人電腦業務併購後,聯想耗時8年,整合部署了一套貫穿聯想“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的數字化基石,不僅支撐著聯想全球體系實現規模、效率與協同,更貫穿助力其實現從硬件產品到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的轉型。

如果說20年前聯想國際化是一次冒險的下水試航,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國門,勇敢地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出海品類日益豐富,從服裝、傢俱、家電的“老三樣”,到口袋至雲端的信息產品,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的“新三樣”,再到新餐飲出海、遊戲出海、文化出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一股來自中國的全新活力。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在講述聯想國際化的《出海》一書中曾經寫到的一句話“任何一家來自中國企業獲得的成功都是中國這個標籤的成功。即便是聯想這樣一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公司,其出海曆程也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而是經曆過迷失與徬徨、失敗與痛苦後所練就的核心能力。”

作為在中國IT產業摸爬滾打了整整40年的企業,聯想是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成長起來的最早一批民營企業之一,也是第一批樹立國際化願景併成功實現的中國企業。從它的出海經驗,我們可以得出——首先,‌市場擴張與增長‌是企業出海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外市場通常擁有更大的消費群體和不同的市場需求,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1。通過出海,企業可以進入新的市場,擴大銷售渠道,增加市場份額,從而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其次,‌風險分散‌也是企業出海的重要動機。通過進入不同的市場,企業可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降低經營風險。特別是在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多元化的市場佈局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此外,‌資源獲取與利用‌也是企業出海的重要驅動力。通過出海,企業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合作夥伴,實現資源的互補和成本的降低。這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品牌國際化與提升‌也是企業出海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在國際市場上樹立品牌形象,企業可以增強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企業的國際地位和知名度‌。最後,‌技術創新與升級‌是企業出海的動力之一。通過與國際先進企業合作和競爭,企業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

從整個聯想的四十年以及國際化的二十年探索給市場帶來的啟發是——中國企業出海不僅是市場擴張、風險分散、資源獲取、品牌國際化和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尋求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