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馬70-200mmF2.8 DG DN,經典的「原廠」長焦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
自從Sony FE 70-200mm F2.8 GM 發佈之後,有一句說話我就時常掛在嘴邊:要是有活兒需要用到我就立馬買,但現在沒活兒,感覺可以等適馬。
然後……
然後就等到了Sony出了二代……
再然後……
嗯,適馬總算來了……
嗯,我也總算有活兒需要用上了……

在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遲到”的這段日子裡,E 卡口長焦的選擇其實已經十分之多。
特別是近年發佈的鏡頭都在走差異化競爭道路之際,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展現出來的這份「經典」,在很多人眼中,更像是缺乏吸引力的表現。

而我之所以還是毅然選擇了適馬 70-200mm F2.8 DG DN,說到底其實還是一些自身的使用需求:
1.希望手頭上所有「三元鏡頭」都有光圈環
2.有腳環方便上架子
3.內變焦
把要求逐一提出來之後,不難發現其實也就是二選一。當中適馬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顯然就是就是我本人“務實”的表現。

畢竟職業用戶的核心需求就是“夠用就好”,而對於 70-200mm 這種可能不太常用但必須要有的規格,錢包是第一個跳出來表示不太想多投資的。
加上這個規格的鏡頭出門幹活兒還是需要放箱子裡,說白了就是一個捨不得……
再者就是……
L 口「原廠」也是「原廠」對吧?
沒錯,但凡是像「大三元」這般的“工作變焦鏡頭”,適馬的風格總會往「原廠」路線去走的。這一點可以在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身上清晰可見。
比如:
鏡身上的一堆功能鍵、新鏡頭逐步加上的光圈環以及方便工作時候放置的圓筒形遮光罩。

在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剛發佈時,看到不少人吐槽說變焦環和對焦環的位置“易位”以及反扣遮光罩時無法變焦會對使用造成困擾。

以上對於我而言其實都不算什麼大事,皆因無論變焦環在前還是在後,其實都無法一手完成整個變焦行程。

至於反扣遮光罩可以會完全遮住變焦環這件事,我更加覺得是個優點。
這是從反扣當中增加遮光罩在鏡身的覆蓋範圍,某程度上是可以起到更好地保護鏡頭的作用。(反正我也不會反扣著遮光罩就開拍的)

桶形遮光罩,前端有緩衝膠圈設計確實是方便了使用時直接放在地上。
但這僅限於方便在戶外換鏡頭,千萬別試圖就這樣長期放著,你永遠不知道哪個遠視的人“不小心”踢倒……

真正的阻礙反倒是變焦環的方向與手頭上兩枚原廠變焦方向是相反的,這讓依賴肌肉記憶力的我上手時感到難以適應。
腳環直接採用阿卡設計,實物看著沒我平時看圖片那麼醜,用起來就相當實用。

雖說腳環需要六角螺絲批才能裝拆,但可旋轉的設計以及每旋轉 90 度都能有一個限位的設計,個人覺得用時可以快速切換橫拍/豎拍,不用時可以轉到一邊去,其實沒什麼拆的必要。
這枚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其實早在 4 月底已經買了,看到我今天才有空寫寫,大概就能感受到最近是多麼的忙碌。

不過這也有個好處,那就是這枚鏡頭在不同範疇中都有了更深的體驗。
我先後用 ta 搭配了Sony FX3 去拍宣傳片,以及搭配 ILCE-7RM3、ILCE-7M4 去拍照,如此一來也可以給到大家更加多的參考。
畫質方面,
全焦段全開光圈中心都非常優秀,邊緣畫質個人沒有太特別去測試,按照這個時代的畫質高標準,可用是一定沒有問題的。

200mm F2.8

中心 100% 放大

邊緣 100% 放大
同樣沒有特別去測試的還有色散,
反正無論是視頻還是照片,後期時我似乎都沒需要增加處理色散這個步驟。



相比起畫質,我個人會更加在意對焦速度。
在選擇買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之前,其實也看過很多評測,大概也都瞭解其水平去到哪裡。
單次對焦的響應上,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明顯比我心裡預期要好。
即便是我最擔心的 200mm 對焦速度下降問題,實際用下來單次對焦也是一個不會讓你腦海里出現一個“慢”字的水平。




連續對焦方面,就算使用的只是 ILCE-7M4 這樣的入門機身,日常簡單的追焦完全無需憂慮。
甚至你可以感受到,其「咬合力」在運動中的主體進入被大量遮擋的前景前,仍然是能穩穩鎖住。


100%放大
與自動對焦超出預期相對應的,是手動對焦真的強差人意。
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的對焦環是非線性設計,針對 L 卡口用戶,ta 可以通過連接電腦將其更改成線性。
但 E 卡口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副廠機身隔離”現象,就是沒法修改……

無可否認,就如很多前輩所說,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的對焦環阻尼感可以讓你很流暢地改變對焦點,但作為 E 卡口用戶,你永遠只能用一種速度去完成視頻拍攝時的焦點切換,多少還是減少了表達上的可能性。
焦外方面,個人覺得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尚算中規中矩,邊緣“檸檬圈”問題不算嚴重。作為一枚「工作鏡頭」,虛化其實有就已經足夠了,沒有太大必要去糾結。



回到一開始討論的話題,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枚“遲到”的「原廠大三元」缺乏吸引力,但與此同時,其實 ta 仍然是一部分如我這般“既要、又要”人士的優質選擇。




只看參數,
你可能會覺得 ta 很重,從這段時間的密集使用下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
拿來玩的話確實會覺得重,但用來幹活兒的話,你甚至會覺得 ta 輕……

我之所以用「經典」來形容 ta,是因為來到了無反時代,適馬依舊沿用著以往的態度去做產品。
包括但不限於:
“工作變焦鏡頭”就該有認真工作的樣子;
同時代原廠“小三元”的價格賣「原廠」“大三元”;
整體性能(包括畫質)能有原廠的 80% 以上。
只不過因其“遲到”的緣故,原廠突如其來的一招減重+近攝增強,直接就導致其整體性能可能只有原廠的 70%~75%。
當然了,
這也並不是說適馬 70-200mm F2.8 DG DN 差,而是Sony FE 70-200mm F2.8 GM II 真的沒什麼可以挑剔的了。



來到了無反時代,所謂的「原廠優勢」其實早早就不在光學和兼容性,而是在極致的性能、特色功能、色彩科(xuan)學以及某種情意結上。
假如你對以上優勢並不敏感,副廠以及“別人家的原廠”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畢竟,
這個時代“夠用”的標準實在高得可怕。
以往的“夠用”要是來的這個時代,估計只能是“能成像”而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