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總結物理課直播三年動力:意義感、興趣和直播互動
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
11月3日,受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邀請,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講物理。
本次物理課聚焦號稱“諾獎收割機”的核磁共振,作為量子理論成功走向工業實踐的實證,背後是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重大進步。直播中,張朝陽運用量子力學的“十八般武藝”對各種磁場背景下的自旋系統進行了求解。對於磁矩在旋轉磁場中的變化,存在能量不再守恒、常規方法失效的挑戰,張朝陽巧妙引入“參考系變化”,順利求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核心公式。他強調,“核磁共振是質子的自旋在共振,跟核輻射沒有關係。”
隨後,張朝陽與現場學子圍繞核磁共振的理論原理和應用展開了進一步探討。張朝陽解釋,核磁共振的信號強度、頻率與質子數量和所處環境有關,可以相當精準地“透視”物質結構。他還指出,不同於X光使用射線探測,核磁共振探測技術更強大更複雜,但是由於磁場太強會導致金屬磁化,因此做核磁共振掃瞄時不要帶金屬,會很危險。
有高校學子提問為何採用公式推導的授課風格,張朝陽表示希望用自己手推公式的研究,沉浸式地帶動大家對嚴肅科普的認識。他認為,物理是必須計算的學科,不親自算理解不了背後的本質。他還表示,雖然物理課研習的是歷史現存理論,但自己在處理路徑上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計算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時對星體密度的估算,比如對偶空間的克氏符公式也能拿來做平直空間的推導。
恰逢《張朝陽的物理課》開播三週年,張朝陽總結了物理課堅持三年的動力:帶著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他表示,正是帶著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使自己的物理研習效率極高,“三年時間把基礎物理迅速摸了個遍。”他希望在視頻和文字方面對中文互聯網上物理學的內容做出貢獻,“有成就感。”未來他將會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繼續研習引力波、宇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