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殺入CPU行業!押注ARM與AI PC,英特爾雪上加霜
多次試水失敗後,NVIDIA終於下定了決心。日前中國台灣供應鏈方面的消息證實,NVIDIA將於明年進軍CPU領域,發佈基於Arm架構並整合了CPU和GPU的PC平台。
在GPU領域,NVIDIA無疑是行業龍頭,按照市調機構JPR統計的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獨顯市場NVIDIA的份額高達88%,AMD只能依靠性價比苟延殘喘,Intel的份額則可以忽略不計。Intel和AMD都已經擁有了CPU和GPU業務,現在NVIDIA也要邁出關鍵一步,PC三大巨頭即將全面角逐CPU和GPU兩大市場。
早在2011年,NVIDIA就基於Arm架構打造出了Tegra3處理器,試水CPU行業,該芯片最終由微軟Surface RT正選搭載。NVIDIA過去未全力開拓CPU市場,是因為沒有信心和能力戰勝Intel和AMD,而不是不想去賺CPU的錢。
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AI時代的到來,加上消費者對於能效要求的提高,為AI霸主NVIDIA創造了開拓CPU業務的最佳時機。
時勢造英雄,
英雄亦適時
近幾年,AI領域的飛速發展,導致計算卡的需求量暴增,NVIDIA趁勢崛起,市值已達到了3.65萬億美元,力壓蘋果和微軟,位列全球第一。營收方面,2024財年(2023年1月底到2024年1月底)NVIDIA總收入高達609.22億美元,同比增長126%,GAAP標準下淨利潤更是高達397.60億美元,同比增長581%。
市值、營收創新高,NVIDIA擁有足夠的財力去研發CPU,開拓PC平台業務。AI時代的到來與Arm架構的崛起,則是NVIDIA CPU與Intel、AMD等行業巨頭競爭的關鍵。
近幾年不少廠商為旗下的PC、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加入了AI功能,以提升日常生活便捷度和辦公效率。雲側大模型階段,設備的AI功能與本身算力關聯性不大,而今端側大模型逐漸成熟,屬於端側大模型時代即將到來,未來很可能取代高成本的雲側大模型,成為消費者青睞的低成本AI工具。
據美國富國銀行統計,目前在數據中心AI市場,NVIDIA的份額高達98%,AMD的份額僅有1.2%,Intel的份額更是不足1%。NVIDIA在AI領域的實力毋庸置疑,其推出的PC平台AI性能大概率也會是亮點。
Arm架構的崛起,源自消費者對於續航的要求的提高。現階段PC芯片所使用的主流架構X86,為照顧兼容性,指令集過於複雜,一定程度增加了能耗。精簡指令集Arm架構擁有低能耗優勢,續航時間更長。
蘋果基於Arm架構,推出了M系列自研芯片,並且大獲成功,給了其他企業開發Arm架構PC芯片的信心。過去就曾推出Arm架構芯片驍龍8cx系列的高通,於去年10月又發佈了驍龍X Elite。
市場調研機構TechInsights預測,2025年搭載Arm架構CPU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將達到20%,2029年有望達到40%以上。
桌面端市場,用戶對於功耗不會特別敏感,性能釋放和生態更加重要,短期內Arm架構CPU基本拿不到多少份額,移動端Arm架構憑藉低能耗優勢,有機會具備與X86架構掰手腕的能力。服務器領域,應用生態層面沒有要求,更需要針對性優化,也極為適合Arm架構CPU。
精於AI技術和Arm架構的NVIDIA,不但搭上了AI行業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還遇到了Arm架構的崛起,說句老天爺賞飯吃也不為過。然而,NVIDIA想要在CPU領域開闢市場,依然不容易。
英偉達要幹翻Intel與AMD?
時機恰當、財力充足,NVIDIA在CPU領域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NVIDIA一定能成功。在CPU領域,Intel和AMD始終是NVIDIA難以踰越的大山。
近兩年CPU行業熱鬧非凡,Intel在12代酷睿爆發過一波後,13代、14代酷睿,以及後續使用新架構的酷睿Ultra,均出現了一些問題,而且存在性能方面倒吸牙膏的情況。因此,網上唱衰Intel的聲音非常多。酷睿芯片優勢期,Intel用戶總是以「i5默秒全」貶低AMD銳龍芯片,自從銳龍5000系列開始,形勢就發生了逆轉,AMD用戶開始用「R5默秒全」回擊。
然而銷量數據卻與網上的聲音完全不同,市場研究機構Mercury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客戶端市場Intel的份額仍高達78.9%,服務器市場的份額也高達75.9%。顯而易見,Intel酷睿數字系列和Ultra系列性能提升幅度雖然不大,但穩定性強和耐用的印象依然深入人心,市場份額仍大幅領先AMD。
縱橫PC行業多年,與Intel幾次交鋒的AMD,尚不能從Intel手中搶走太多客戶端市場,更不用說新入場的NVIDIA了。正如同Intel進軍GPU行業後,發佈的幾款獨顯反響平平,NVIDIA進入CPU市場後,想要從Intel和AMD兩大巨頭手中搶走份額,難度同樣很高。
除了兩大巨頭在前,NVIDIA進軍CPU領域,還要面臨一大難題——軟件生態。
微軟雖在不斷補足Windows On Arm生態,但現階段原生Arm架構的應用依然太少了。在實際使用中小雷發現,32位的X86架構應用轉譯到Arm平台後,性能損失嚴重,會出現明顯的卡頓,64位軟件和部分遊戲轉譯後則會直接卡死,而且各類BUG不少,十分影響日常使用。
毫不客氣地說,Windows On Arm暫時只能承擔極為輕度的影音娛樂和文字辦公作用,無法與正常Windows系統相比。近期微軟被曝正在測試一項更新,能夠令Arm架構的CPU通過Prism模擬運行任何64位軟件和遊戲,有望解決Windows On Arm的生態難題。問題在於,即便通過轉譯解決了生態問題,性能損失和BUG也依然會困擾著用戶。
更何況,Intel和AMD沒有坐以待斃,10月中旬AMD CEO蘇姿豐(Lisa Su)和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宣佈,將聯合成立x86生態系統諮詢小組。兩家企業的合作很可能是為了對抗Arm的威脅,強化自身競爭力,大概率要針對X86架構的續航問題進行優化,甩掉一些X86架構積累的包袱。
在雷科技的測試中,Intel的Lunar Lake、Arrow Lake等架構性能提升幅度不算太大,能效的提升幅度卻堪稱誇張,可見X86也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的潛力。擁有生態優勢加持的X86架構,若能在AMD和Intel的齊心優化之下,能耗不比Arm架構CPU高出太多,Arm架構真正崛起的機會就會小很多。
正因如此,NVIDIA等到了最適合自己進入CPU行業的時間,卻不見得能在CPU領域斬獲太多份額,未來依然充滿了變數。
英偉達將推動ARM PC大爆發?
對於TechInsights預測的數據,小雷完全不認同。上述生態問題和Intel、AMD兩大巨頭在前之外,目前搭載Arm架構CPU的PC產品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價格過於昂貴,動輒萬元左右的價格,令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
不說應用生態太少,難以為用戶提供流暢使用體驗的Windows On Arm設備,哪怕是擁有macOS,可以為用戶提供豐富應用生態的蘋果Mac,當前處境也不樂觀。IDC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蘋果Mac出貨量同比暴跌24.2%。
在追求長續航的同時,消費者也需要考慮購入成本,價格普遍過高的產品,顯然不適合普及Arm架構CPU。失去了龐大的用戶基礎,開發者自然也懶得為Windows On Arm開發原生應用,轉譯又免不了遇到BUG和性能損失。
搭載Arm架構CPU的PC敢於賣到如此高價,原因在於缺乏競爭力。除了系統封閉的Mac,其他主流Arm平台PC幾乎全部搭載高通驍龍芯片。無論NVIDIA的Arm架構CPU實際表現如何,它能夠存在,對於消費者就是一件好事。
NVIDIA與高通關於Arm架構CPU的競爭,將促使Arm架構CPU及搭載該平台的設備降價,給予消費者更多實惠,也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權利。種種跡象表明,PC行業即將迎來一場變局,甚至可能動搖Intel的領導者地位。AMD、高通、NVIDIA,以及其他打算入場的企業,能否分到多少蛋糕,就看接下來三五年內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