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聯資本的“新”投資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趙娜 北京報導
2024年的夏天特別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投市場瀰漫的寒意。
在我國創投行業的第一個三十年,投資人被稱為“金手指”。他們將矽谷的“點金法”複用到中國市場,締造出一大批獨角獸企業,成為今日各個產業的明星巨頭。
如今,無論全球創投行業還是中國創投市場,個人英雄式的圍獵不再奏效。仍處寒冬的中國一級市場里,基金管理人們正在團結更多的夥伴,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窄門”。
近期,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獨家專訪,分享團隊在股權投資行業新格局和新質生產力大主題下的投資思考。
今年6月,君聯資本在同一天迎來永臻股份和愛迪特兩家投資企業在A股上市。兩家企業均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月24日,君聯所投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領軍企業地平線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至此,君聯資本培育的專精特新上市企業隨之增至38家,累計投資並助推上市的企業增至近120家。
作為一家成長於中國本土的投資機構,君聯資本長期深耕中國科技創新機會,聚焦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已投企業覆蓋了多個國家重點新興產業方向,尤其是在半導體、生物科技、高端裝備等“卡脖子”領域,均有系統投資佈局。
投資新質生產力
如果說過去數年中國創投行業的主旋律是科技創新,那麼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為更熱門的大主題。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這一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耐心資本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成長提供血液和養分。
對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而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即是責任也是機遇。李家慶告訴記者,中國需要的不只是規模經濟和效率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
宏觀經濟、市場需求都在變化,新的時代背景下做創業投資,不再能只靠“全球經驗+中國實踐”。
“過去我們說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很多‘石頭’已經沒了,我們必須要前瞻性地去做新佈局。”李家慶做了20多年創投,在他看來,今天的時代不同於過往,也常對團隊和被投企業們說,“做創新,不能夠太著急。”
基金管理人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基於不同類型出資人的多元化訴求進行短期、中期、長期回報的資金配置。在科技投資領域,他們將不同屬性和訴求的資金彙聚到一起,匹配到從成果轉化到科技產業化的不同領域和環節中。
今年9月,成立僅一年有餘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無問芯穹宣佈完成近5億元融資,君聯資本擔任管理人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作為聯合領投方之一出現在投資人名單。
“關鍵是‘新’,不在於‘小’。”李家慶告訴記者,硬科技企業在早期階段的融資需求未必小,對於君聯資本來說,投資關鍵在於“投早、投新、投硬”,並著力推進那些“大的事情、難的事情、看長線的事情”。
記者瞭解到,君聯資本不僅將資金和資源投向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環節,還在基礎科研領域進行投入,2022年,君聯通過自有的公益基金設立君聯學者計劃,支援那些取得突出科研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學者和學子。
“我們不倡導把科學家和教授都變成企業家,這是行不通的。他們可能更適合作為創始團隊的一員,與具有企業運作經驗的管理團隊進行合作。”在李家慶看來,長期推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商業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科學家留在科研一線,成為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
從基金管理人到服務平台
本報此前曾有報導,君聯資本將資源投向構建科創服務底盤。
在新的創新生態格局中,君聯資本希望以科創生態服務者的身份出現:打造具有旺盛生命力、持續進化的組織,讓基金投資、投後賦能、產業服務成為平台的產品輸出。
新舉措的推進始於李家慶在2022年的洞察:一級市場或將迎來十年的範式轉型。從那時開始,君聯資本開始推進三大舉措:第一,堅持投早、投新、投硬;第二,加強投資組合管理;第三,把握交叉學科的特點。
“保持相對合理的前進速度,在這個過程中更換發展引擎。”李家慶談到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時說。這樣的表述,也適用邁進新二十年發展的君聯資本。
李家慶在今年9月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當今中國創投行業的生存環境和底層邏輯發生變化。科技創新成為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使政府、企業、投資機構的角色定位均發生轉變。
君聯資本在擁抱一級市場新範式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公司在資源建設和投後賦能方面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多,其中用時最多的事項之一,是與被投企業一起拜訪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鏈主企業。
“我們投資底層技術創新,不僅要和高校科研院所打交道,還得加強與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溝通。”在李家慶看來,踐行耐心資本投資,除了基金更長存續期帶來的陪伴,同樣重要的還有高效協調各方資源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匹配、賦能和培育的工作。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君聯資本團隊正在打造一個轉化系統,通過匹配資金、協調資源,將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融合,轉化成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我們要尋找和識別那些有深度、有難度、有壁壘的技術,和科學家、創業者們一起打造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李家慶說,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都是君聯資本前行道路上的重要夥伴,來合力構建能夠不斷轉化和進化的科技創新生命體。
助力區域科創中心建設
近年來,政府投資基金在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行業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執中的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2年,政府資金出資佔比穩定維持在43%至50%。進入2023年後,政府資金出資佔比已達65.6%。
各地加速科技創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著力提升產業基金的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平,社會資本也在積極參與到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中。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國佈局建設的第五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不久之後,君聯資本將股權投資的創新實踐帶到武漢,與被投企業明德生物聯合發起並在武漢註冊成立了專業醫療投資機構明熙資本。
記者瞭解到,明熙資本發起設立的6.8億元生物醫藥基金,得到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的科創天使基金及產業基金等協同出資,開拓了頂尖創投機構與產業資本強強聯合,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和產業賦能的落地實踐。
從機構投資人聯合創投機構助力區域創新中心建設角度,近年尤為亮眼的案例之一是社保基金會作為單一LP發起設立的專項基金。首批專項基金分別位於北京、長三角和大灣區,通過市場化方式為科創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權益資金。
三支專項基金中最早設立的是前述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該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存續期限超過10年,君聯資本擔任管理人,這是社保基金以專項基金形式服務科創中心建設的首次落地實踐。
今年3月,人工智能企業智譜完成新一輪融資,成為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投資的第一家大模型公司。
智譜源自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KEG)技術成果轉化,君聯資本為公司早期投資方之一,公司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的支援。
國家級長線資金的進場,讓初創企業能夠得到全週期支援。截至當前,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已投資了品馳醫療、智譜、長亭科技等項目,以助力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做長期投資需要存續期12-15年的基金,包括社保基金在內的國家級出資人正在推動耐心資本照進現實。展望未來,李家慶說,君聯資本將繼續尋找科技創新的“火種”,與各方一起守護他們勇攀科技“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