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容易上車難,佑駕創新盈利壓力未減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智能駕駛行業再添一家上市公司。
近日,中國證監會網站發佈關於佑駕創新境外發行上市及境內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備案通知書,這意味著佑駕創新即將在港交所上市。
佑駕創新為上市佈局已久。早在2023年8月,便啟動了A股上市輔導,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和考量,佑駕創新決定於2024年5月終止A股上市輔導,後又轉戰港交所。
招股書披露,佑駕創新主要為智能汽車提供定製化L0至L2++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正在開發L4自動駕駛技術。據灼識諮詢資料,按2023年L0至L2+/L2++解決方案收入計,佑駕創新在國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排名第六,市場份額為0.6%;同時,佑駕創新也是中國首批成功幫助整車廠車型獲得歐盟通用安全法規DDAW認證的駕駛員監測系統(DMS)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
雖然表面風光,但實際上佑駕創新仍有諸多煩惱,比如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技術難度高等等,相比之下,現金流承壓嚴重帶來的煩惱或許更為嚴重。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別為-2.52億元、-2.55億元和-2.76億元,連續三年為負且逐年擴大,而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其賬面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下不足2億元,現金流吃緊,上市募資已是迫在眉睫。
面對激烈競爭和盈利艱難的雙重壓力,佑駕創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01.
短期內仍無法盈利
佑駕創新至今仍處於虧損階段。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的總營收分別為1.75億元、2.79億元和4.76億元。
按照業務構成,佑駕創新主要有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業務、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業務、車路協同業務三大業務。其中,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至2023年,該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98.8%、95.7%和81.1%,但毛利率卻低至10.7%、10.1%、13.7%,受此拖累,佑駕創新的整體毛利率也不高,分別為9.7%、12.0%和14.3%。
與此同時,佑駕創新的淨虧損分別為1.40億元、2.21億元和2.07億元。佑駕創新遲遲無法實現盈利,高成本和高三費支出是主要原因。
2021年至2023年,佑駕創新的銷售成本分別為1.58億元、2.46億元和4.0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0.29%、88.17%和85.71%,2023年成本增速顯著高於70.4%的總營收增速。
同時,佑駕創新的三費支出分別為1.8億元、2.58億元和3.7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02.3%、92.2%和62.4%。其中,研發費用支出分別為0.82億元、1.39億元和1.5億元,占三費支出的比例分別為45.6%、53.9%和40.5%,是最大的支出費用。
高成本和高三費支出讓佑駕創新確實收穫了不少客戶,其合作車企從2021年的14家提升2023年的21家,合作的定向車型也從2021年的20款提升至2023年的51款。截至遞交招股書前,佑駕創新累計為29家車企進行量產。同時,佑駕創新的客戶集中度連續三年下降,2021年至2023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是78%、42.7%和37%,意味佑駕創新依賴單一大客戶的風險正逐漸減小。
根據佑駕創新官網,現有的前裝量產客戶主要包括蔚來、哪吒汽車、一汽集團、吉利汽車、上汽集團、江淮汽車、東風汽車、柳汽集團、陝汽集團、江鈴汽車等。但在短期內,這些車企的銷量很難有爆髮式增長,難以帶動佑駕創新的產品放量。
想要快速拓展客戶,還有一條路可走,即通過產品力破局。然而從佑駕創新的主營業務不難發現,其強項在於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而非提供護城河足夠寬廣的智駕芯片、高精地圖等,不可替代性較低。再加上在經曆了2023年的卷里程、捲開城數量的熱潮後,眾多車企也意識到了智能駕駛即將大規模爆發的市場前景,並將智能駕駛視為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競賽的籌碼和新利潤增長點,於是紛紛開始自研智能駕駛方案,比如Tesla的FSD、比亞迪的“天神之眼”等等。
如此一來,佑駕創新將難以切入更多車企的供應鏈,也難以借產品力破局,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佑駕創新或依舊無法實現盈利。
02.
多名股東減持套現
2014年12月,佑駕創新由劉國清、楊廣、周翔、王啟程等人共同創立。次年3月,佑駕創新獲得了阿里巴巴CEO吳泳銘的天使輪450萬元融資,投後估值為3600萬元。
此後,佑駕創新獲得了不少投資方的青睞,融資步伐漸漸提速。IPO之前,佑駕創新一共進行了17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15億元,投資方陣容包括四維圖新、中金資本、普華資本、東風資管、華勤技術、元璟資本等。截至2023年11月最後一輪融資完成後,佑駕創新的投後估值達53.48億元,增長超過200倍。
然而,佑駕創新尚未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就已有多位股東選擇轉讓股權減持或套現離場。
比如在2015年3月的天使輪融資中,吳泳銘兩次以250萬元、200萬元分別認購佑駕創新14.71萬元、8.65萬元註冊資本。2019年1月至4月,吳泳銘分別向鑫榕投資、上海泓津、北京四維轉讓持有的佑駕創新註冊資本,累計套現3060萬元。
除了吳泳銘之外,佑駕創新的創始人也頻頻轉讓股份套現,比如2016年11月,劉國清向公司前董事閆勝業轉讓77855元註冊資本,套現77855元;2018年1月,劉國清、楊廣、周翔、王啟程、吳建鑫及閆勝業向合創智能轉讓部分股份,再次套現約420萬元。到了2021年4月,劉國清、楊廣、周翔、王啟程又分別轉讓自己所持股份,合計套現1200萬元。通過三次減持,劉國清等人累計套現1627.79萬元。
不僅如此,還有其他股東直接選擇了套現離場。
佑駕創新的股東漢邦高科在2019年4月和2020年10月將所持佑駕創新註冊資本轉讓給北京四維、嘉實盛啟、嘉實盛德、嘉實盛烜,累計套現2931.8萬元,轉讓完成後直接退出股東陣容。另一名股東韜略基金在2022年5月將32.52萬元註冊資本、2.32萬元註冊資本分別轉讓給湖北凱輝、吉佩新盛,累計套現3000萬元,轉讓完成後也直接退出了股東陣容。
據不完全統計,IPO之前,佑駕創新的股東們已套現超過2.5億元。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資本的嗅覺向來十分靈敏,減持或套現離場的背後反映了對佑駕創新的技術實力、市場前景以及長期價值的判斷。
03.
智駕企業紮堆上市
隨著智能駕駛的拐點已至,智駕企業紛紛謀求上市,試圖抓住智能駕駛爆發的機遇。
智能駕駛行業涵蓋了技術供應、激光雷達、軟件開發、地圖服務、芯片等多個細分賽道,當前,各個細分賽道的“獨角獸”們正紛紛擠破腦袋紮堆上市或已經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比如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線、Momenta、知行科技等。
智能駕駛企業謀求上市,缺錢是主要原因。比如在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1.4億元、18.8億元和23.6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45%、207.6%和152.5%。黑芝麻智能的研發投入同樣驚人,2021年至2023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5.95億元、7.64億元和13.63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984%、461.8%和436.2%。相比之下,佑駕創新的研發投入相對穩健,但也占到總營收的一半左右。
政策層面的利好也是智能駕駛“獨角獸”紮堆上市的另一個原因。
比如工信部印發的《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將從2024年至2026年開展“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從城市端加快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無人化、商業化、規模化應用,為智能駕駛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場景和機會,推動了產業的發展,也為企業上市創造了有利的市場環境;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促進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產業生態的迭代優化,為智能駕駛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產品測試和驗證環境,加速了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進程。
此外,北京、上海、青島、深圳等地方也出台了不少利好智能駕駛行業的相關政策,為智能駕駛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場景和機會。政策層面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智能駕駛企業的盈利空間,也加大了上市成功的可能性。
有觀點認為,智駕企業紮堆上市的背後,除了對資金的極度渴求、政策利好之外,還有就是智能駕駛大規模商用時間仍存不確定性,尋求上市是為了換取發展時間。
但無論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智能駕駛行業的淘汰賽已經加速到來,對於佑駕創新而言,如何避免被具備自研能力的車企徹底淘汰出局,同時還能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勝出,從而實現規模化,將是一場生死考驗。上市雖然能緩解短期的資金壓力,但只有上車才能保證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