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霧霾,南方高溫,今秋天氣為何頻頻失常?

最近的天氣,你有沒有覺得特別「不按套路出牌」?從10月下旬開始,一連串的「怪天氣」讓很多人直呼「沒見過」。

10月20日以來,短短25天里,北方地區連續遭遇了4次大規模霧霾天氣,其中從11月11日開始的兩次霧霾天氣更是首尾相接,直到11月14日。中央氣象台還在發佈大霧預警。這在往年習慣了秋高氣爽的北方人看來,簡直太反常了。

而11月中旬的南方,朋友們則還在享受「炎炎夏日」:廣東廣西沿海地區的氣溫最高仍能突破30度。不少當地人都紛紛表示受不了,只能讓空調重新開啟製冷模式。

11月14日下午3點華南氣溫色斑圖 | 作者提供11月14日下午3點華南氣溫色斑圖 | 作者提供

更讓人驚訝的是颱風。它們就像開了掛,一個接一個地生成,而且全部向我國方向移動。

10月底,颱風「潭美」給海南帶來了特大暴雨;10月31日到11月1日,超強颱風「康妮」不僅登陸了我國台灣,還沿福建浙江一路北上,給華東帶來了11月份罕見的最強暴雨。

緊隨其後,「銀杏」「 桃芝」「 萬宜」「天兔」這4個颱風相繼生成,一度上演了「四颱風共舞」的奇特景觀。其中「桃芝」讓香港天文台發出了二戰後最晚的八號風球,而「天兔」和「萬宜」都有可能登陸我國。

11月14日下午2點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三個颱風示意圖 | 作者提供11月14日下午2點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三個颱風示意圖 | 作者提供

這些天氣有多反常?

從氣象數據來看,今年秋季的天氣確實創下了不少紀錄。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相比歷史同期都明顯偏高,且偏高的程度是罕見的。從10月15日~11月13日的全國氣溫距平圖可見,全國幾乎所有地方都大幅偏暖,尤其是內蒙古局部地區,氣溫比往年同期高出6度以上。

與此同時,北方的大霧天數嚴重偏多,9月1日至11月8日北京地區大霧日數為12.6天,比近5年同期多出了91%。而廣州南部則經歷了史上最長夏天,創下了235天的「夏天」紀錄。

11月4~13日全國氣溫距平實況圖 | 中央氣象台11月4~13日全國氣溫距平實況圖 | 中央氣象台

而在海面上,颱風們也在刷新紀錄。11月同時出現4個颱風的情況,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頭一次。其中「康妮」更是創下了好幾個「之最」:它是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登陸我國的環流最大颱風,也是10月下旬登陸我國台灣的最強颱風,還是11月最靠近福建、浙江的颱風。

10月30日超強颱風康妮衛星雲圖 | 作者提供10月30日超強颱風康妮衛星雲圖 | 作者提供

反常天氣為何紮堆?

雖然原因很複雜,但這麼多怪天氣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大氣和海洋在持續變暖的趨勢

大氣變暖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因為大氣變暖,今年秋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才會偏暖如此嚴重,華南沿海才會經歷史上最長的夏天;也是因為大氣變暖,今年秋天的冷空氣嚴重偏弱,暖濕氣流嚴重偏強,北風小而濕度大,這導致空氣中的水汽變多而大氣擴散條件變差,才會有這麼多的大霧天氣。

2024年9月1日~11月13日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佈圖 | 國家氣候中心2024年9月1日~11月13日全國平均氣溫距平分佈圖 | 國家氣候中心

因為海洋變暖,11月的我國南海、台灣以東洋面才會有27度以上海溫,足以支持颱風發展和強颱風維持;菲律賓以東洋面直到11月中旬還有29度以上的深厚暖水層,足以支持多個颱風發展,甚至發展成超強颱風。

11月14日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表層海溫色斑圖 | 作者提供11月14日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表層海溫色斑圖 | 作者提供

不管是從我國的觀測資料,還是從全球的探測和再分析資料來看,1961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全球的變暖趨勢確鑿無疑,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加速。

大氣和海洋變暖,意味著同等體積的大氣和海水擁有更多熱量,同等體積的大氣能容納更多水汽,有能力製造更多的極端天氣。

如果變暖趨勢不變,極端天氣總體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強度也越來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直觀地感覺到「怪天氣」越來越多。

6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平均氣溫曆年變化(1961~2024年) | 國家氣候中心6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平均氣溫曆年變化(1961~2024年) | 國家氣候中心

不過,氣候變暖帶來的極端天氣並不都表現為高溫、大霧和颱風。有時候,它反而會帶來出人意料的急驟寒潮、暴雪或凍雨,甚至一些從未見過、聞所未聞的天氣。

就像2016年1月,我國中東區地區出現了極端寒潮天氣,珠三角地區難得地飄起了雪花;2024年1~2月,江漢平原乃至長江中下遊平原多省則經歷了少見的凍雨天氣,這都是之前很少見到的。

2024年2月4~6日,凍雨中的武漢氣溫曲線圖 | 作者提供2024年2月4~6日,凍雨中的武漢氣溫曲線圖 | 作者提供

這是因為大氣和海洋變暖之後,會引發大氣環流系統一些不可預知的變化,譬如說引起西風帶劇烈振盪,這就容易發生極端寒潮。

換句話說,氣候變暖讓大氣環境變得更「任性」了,天氣變化也更難捉摸。

好在,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先進的數值預報和人工智能預報模型,有全球最大的觀測網,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在不斷提升。但是,極端天氣的本質就是打破常規,就像運動員會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一樣,極端天氣也會不斷創造新的氣象紀錄,因此極端天氣仍然難以精確預報。

使用ECMWF模型繪製的熱帶氣旋路徑集合趨勢圖 | 作者提供使用ECMWF模型繪製的熱帶氣旋路徑集合趨勢圖 | 作者提供

多變的天氣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新常態」,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呢?

與其抱怨,不如瞭解並接受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事實,積極調整我們的生活節奏,給自己多留些餘地。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從日常生活中學會「看天氣」。比如留意天氣預報中提到的冷暖空氣活動,關注天氣變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11月14日上午8點亞歐登陸500百帕位勢高度和850百帕溫度等形勢,強冷空氣即將南下 | 作者提供11月14日上午8點亞歐登陸500百帕位勢高度和850百帕溫度等形勢,強冷空氣即將南下 | 作者提供

就拿即將南下的這股冷空氣來說,雖然它的強度本身不算特別強,但由於前期我國氣溫實在太高,加上南方還有颱風吸引,降溫幅度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建議大家備好足夠的厚衣服,適時增減衣物,讓自己能更從容地面對這次降溫。

畢竟,瞭解天氣、適應天氣變化,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項實用技能。就像我們會查看路況來規劃行程一樣,關注天氣變化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當下,這一點或許更為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果殼,作者:鄭遠,編輯:St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