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套殼爆火背後:AI 的微笑曲線圖
上週我介紹了關於套殼類產品在 AI 商業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基於這個模式出現的 AI 套殼 App 工廠《AI 商業化套殼先行:一 ChatGPT 套殼單月收入 500 萬美金》。
我所舉的那些套殼類產品相對都還比較小,實際上,像 Perplexity、Harvey、Cognition 以及 Cursor 等估值已經超過 20 億美金、拿了 VC 巨額融資的產品,嚴格上也是一種套殼類產品,而最近 4 周時間 ARR 即達到 400 萬美金的 AI 編程工具 Bolt.new 就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Claude 套殼產品。
套殼類產品流行以及可行,簡單來說是解決了相應場景用戶的需求,而背後的邏輯,我覺得 Stratechery 的 Ben Thompson 在他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s)做了很好的解釋,而這個微笑曲線的邏輯在幾乎所有行業都成立。
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s)這個概念最早由宏□創始人施振榮(Stan Shih)提出,其大概意思是:
微笑曲線是 IT 相關製造業價值鏈不同組成部分的增值潛力的例證……根據施振榮的觀察,在個人電腦行業,價值鏈兩端的產品附加值都較高,而中間部分較低。如果用 Y 軸表示附加值、X 軸表示價值鏈(生產階段)的圖表來呈現這種現象,則所得曲線看起來像是在「微笑」。
如下圖,左側是代表研發的技術和專利,右側是代表營銷的品牌和服務。其基本結構,在橫軸上從左到右依次是產業的上遊、中遊和下遊,即零部件生產、產品組裝和分銷。
縱軸代表增值水平,就市場競爭類型而言,曲線左側是世界性競爭,其成功取決於技術、製造和規模經濟。曲線右側是地區競爭,它的成功取決於品牌、營銷渠道和物流能力。
其核心點在於價值主要集中於技術最深層和離用戶最近的兩個極端。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增值曲線。根據不同的增值水平,可以得出不同的曲線。決定增值水平的主要因素是進入壁壘和能力積累。換言之,進入壁壘越高,能力積累越多,增值就越高。
Ben Thompson 列舉了多個行業的微笑曲線,在計算機行業,微處理器製造或建立品牌企業的進入門檻較高,需要多年的實力積累才能取得進步。然而,電腦組裝卻非常容易,這就是為什麼電子商場里隨處可見無品牌電腦的原因。
1992 年,當施振榮提出這個概念時,”微處理器製造 “指的就是英特爾:除了 AMD 偶爾的挑戰之外,英特爾提供了個人電腦的兩個部分之一(還有 Windows),而這兩個部分在其他地方是買不到的;結果,英特爾成為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之一,宏□作為曲線最底部的公司獲得的利潤率只有個位數。
英特爾的競爭優勢是製造門檻,但微軟通過操作系統所帶來的網絡效應,以及與英特爾的捆綁,造就了 PC 時代更強的不可撼動的護城河,佔據了左側價值鏈的最高點,此時的微笑曲線如下:
在互聯網時代,內容出版行業的微笑曲線如下,基本上也反映了當下的現狀,掌握了渠道的內容發現平台成為價值鏈最大的贏家,不過現在右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可能要再加上 TikTok 了:
AI 時代,同樣遵循類似的微笑曲線,Latent Space 的 swyx 最近在一次活動中分享了下圖,可以說是 AI 時代的微笑曲線。
具備較高護城河的同樣是左右兩側,左側處於行業上遊,主要是技術驅動,而右側則是離用戶最近、直接解決用戶需求具體場景的各種產品,幾乎所有的 AI 套殼類產品,都可以歸類於右側位置,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比較尷尬的是中間部分,我們知道圖上列的這幾個產品發展都不順利,其核心創始團隊目前幾乎都被大廠給收編了,似乎從它一開始在行業所處的位置就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swyx 說他一直鼓勵開發者關注用戶的實際需求,並尋找可以利用現有技術滿足這些需求的創新方法。最終,最成功的項目往往是那些不僅解決了真實問題,還能很好地融入現有生態系統的項目。
他在其 PPT 列了一些目前可行的領域,以及目前一些不太可行的領域,比方說提到的「高帶寬語音」,他指的是可以實時進行更複雜或即時的互動體驗,這樣的技術目前還不夠成熟,更多地被用作一種實驗性的演示,而不是實際的產品。
另外像「影片生成」的情況類似,目前影片生成技術雖然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它在實際應用中還沒有特別多的成功案例,能產生實際盈利的產品仍然有限。
這和我觀察的結論非常類似,就是 AI 生成類的產品目前商業化普遍比用 AI 對現有數據進行處理的產品低,影片領域比較典型是因為這裏難度更大一些。
於是利用 AI 擅長的能力對一些具體應用場景提供解決方案,成就了大量 AI 套殼類產品的這波機會,而那些想明白了這個邏輯或者已經獲得市場驗證的團隊,就開始了 AI 套殼 App 工廠模式。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套殼工廠可以說是這個領域做得最好 AI 套殼工廠之一,它旗下多個產品在全球的下載量都做到了第一。
而最近又一個 AI 套殼 App 工廠想複製這套模式,它 3 個月前才開始推產品,到現在已經上線了 6 個 App,其中一款產品的 MRR 已經做到 5 萬美金了,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款產品又是一款類似我在上文中提到的 AI 美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