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的下一個爆款,將由誰來打造?

撰文| 雁  秋撰文| 雁  秋

小度在近期推出了一件全新的AI硬件產品:小度AI眼鏡,並表示這是小度「軟硬一體智能化的集大成之作」。

AI對於產業的賦能一路下沉至終端硬件上,AI手機、AI PC捲得不亦樂乎的同時,智能穿戴市場也迎來了新風口。

伴隨Ray-Ban Meta的爆火,大量科技公司紛紛下注AI眼鏡。

就在小度推出AI眼鏡之後,小米被曝將在2025年第二季度發佈新一代AI眼鏡,或全面對標Ray-Ban Meta;AR廠商Rokid也與BOLON聯手推出兩款全新的眼鏡;Apple被爆正推進代號「Atlas」的AI眼鏡項目;字節跳動在10月發佈了首款AI智能體耳機Ola Friend,主打通過語音便可以喚起用戶手機上的豆包App,行業普遍預測其要做AI智能眼鏡。

入局者的不斷加入,預示著AI眼鏡的競爭將從單純的硬件比拚,擴展到生態系統與用戶體驗的全面競爭。值得思考的是,小度AI眼鏡的優勢是什麼,它又能否成為行業未來的風向標?

01、AI時代的“藍籌股”

AI眼鏡,不同於將重點放在虛擬與現實結合的AR眼鏡,AI眼鏡更加註重佩戴的舒適度,以及AI和眼鏡結合後的實用性。

最早將智能眼鏡帶入公眾視野的,是Google在2012年推出的Google眼鏡(Google Glass),這款智能眼鏡集成了鏡頭、麥克風、揚聲器等傳感器,並可以通過語音指令和觸摸板進行操作,標誌著智能眼鏡技術的首次商業化嚐試。

然而,由於產業鏈初期技術水平不足、產品略顯雞肋、價格昂貴等問題,Google Glass並沒有在市場上取得預期的成功,最終在2015年暫停了消費者版本的銷售。

Google Glass 圖源:GoogleGoogle Glass 圖源:Google

但科技巨頭們對智能眼鏡的熱情始終沒有消減。2016-2019年,Google、微軟和Magic Leap等頭部廠商在軟硬件方面持續更新迭代AR眼鏡產品,同時騰訊、華為、亞馬遜等陸續推出主打音頻或視頻拍攝,但並不具備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模型在理解、推理、生成以及擬人化等方面的升級迭代,在與眼鏡的結合上,讓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想像空間。2023年9月,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了二代智能眼鏡Ray-Ban Meta,並於今年4月賦予其AI功能,一經發佈便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爆款。

重量約49克,起售價為299美元,Ray-Ban Meta較好解決了智能眼鏡發展初期面臨的重量過重和價格昂貴的問題;搭載高通SnapdragonAR1 Gen 1芯片,鏡頭解像度達到1200萬像素(和iPhone X一樣),說一聲“Hey Meta”就能喚起AI,幫你拍攝照片和視頻、聽音樂、打電話等等。

圖源:Meta圖源:Meta

Meta似乎將智能眼鏡這條路走通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達成了全球100萬副的銷售業績,且在今年有望達成200萬副的銷量目標。隨之而來是整個市場暴漲的需求,據相關報告顯示,僅在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長217%。

資本市場也在不斷加註。根據⻉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 1067.78億元,期間年均復合增⻓率為18.56%。共研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4-2030年中國AI智能眼鏡市場深度調查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也指出,預計2025年開始,AI眼鏡將快速向傳統眼鏡市場滲透,到2029年,AI眼鏡全球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

02、拐點已至,讓AI落地應用是關鍵

在智能眼鏡這條賽道,AR 眼鏡和AI眼鏡是最受矚目的兩大類別,二者的主要差異在於核心技術的側重上。

AR 眼鏡主要依賴的是光學顯示技術和空間感知技術,在AI技術的應用集成方面,也是以接入三方大模型為主。這類眼鏡搭載了光學顯示模組,雖有顯示能力,但重量和成本都會有明顯地增加。

以AR廠商Rokid最近發佈的AI+AR 眼鏡Rokid Glasses為例,其整合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具備物體識別、文字翻譯、數學題解答等AI功能。但在重量上為49g,對比來看,不如大多數AI眼鏡輕便。

AI眼鏡本身並不具備近眼顯示功能,但整體會更加圍繞AI原生進行產品設計,包括大模型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的融入,以實現更順暢、智能的人機交互。更關鍵的是,拋開光學顯示模組,眼鏡本身不僅可以實現更輕薄的設計,同時還能降低成本,與用戶需求的契合度更高。Ray-Ban Meta和小度AI眼鏡均是如此。

此次發佈的小度AI眼鏡,重45g,和普通眼鏡幾乎無異;16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還配有AI防抖算法;56小時待機,支援連續5小時以上聆聽,30分鐘就可以快速充滿電。

單看“硬實力”,相比於Ray-Ban Meta的1200萬像素、近50克重、4小時續航的水平,小度實現了進一步的提升。

但對於AI眼鏡來說,除了硬件考驗,產品的核心難點是要打造軟硬件一體的用戶體驗,讓其可以在更多場景下,以最自然流暢的方式,享受到便捷豐富的功能和服務。

複盤Ray-Ban Meta的火爆不難發現,AI功能是其成為出圈“王炸”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無論AR眼鏡還是AI眼鏡,將AI功能落地到更多應用場景已成為行業的主流方向。小度推出的新品,更是將大模型與眼鏡進行了深度的融合。

據瞭解,小度AI眼鏡不僅可以通過第一視角拍照、錄視頻,解放用戶雙手,還是隨身的AI嚮導,用戶在旅途中邊走邊問,就能隨時隨地瞭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萬物百科;此外,在工作場景下,它也可以基於大模型能力,為用戶實時翻譯、提煉總結信息,甚至成為氛圍烘托神器,根據不同場景畫面,智能推薦應景的音樂等等。

這背後深藏著小度帶給智能眼鏡市場的新思路。不同於將AI技術“裝進”傳統眼鏡的技術路線,小度選擇了一個更加Native化的“AI原生硬件”路線。換言之,是以大模型為核心去驅動整體的軟硬件設計和應用開發。

以小度AI眼鏡背後的DuerOS系統為例,作為基於百度文心大模型全面重構的AI原生操作系統,其底層邏輯就是將AI技術底座重構為一個完全由大模型能力驅動的引擎,再配合傳感器、芯片、存儲等硬件條件,從而在自然語言交互、多模態感知、擬人化呈現等方面,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滿足。

可以說小度以終為始,一開始就抓住了AI眼鏡普及的關鍵:從用戶需求出發,讓技術真正地被使用起來。可以說小度以終為始,一開始就抓住了AI眼鏡普及的關鍵:從用戶需求出發,讓技術真正地被使用起來。

03、“熱”潮下的“冷”思考

小度入局AI眼鏡有著「天然」的優勢。

小度曾以智能音箱作為切入點,在智能硬件市場展開了全面且深入的佈局,其產品線也不斷豐富拓展,如今已然橫跨閨蜜機、學習機、健身鏡、智能耳機等多個品類。在軟硬一體化優勢的產品定義能力上,小度沉澱了非常深厚的硬件能力和供應鏈資源。

另一方面,火爆如Ray-Ban Meta,也主要是針對英語用戶設計,在對中文語義、語境和語言文化等內容的處理上難免存在“短板”。而小度AI眼鏡作為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產品,憑藉更加出眾的中文理解能力,很顯然會“更懂中國人”。

此外,內容生態的缺乏也是這個行業的“軟肋”,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小度AI眼鏡有小度自身,乃至像百度地圖、百科、搜索以及行業合作生態的應用支撐,其使用場景和體驗,相信也會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提升。

AI眼鏡市場正在迅速升溫,對於廠商來說也會面臨不小的挑戰,尤其要考慮用戶體驗、性能和產品成本三方面的平衡。

功能性方面,廠商需要在輕量化、材料選擇和設計上不斷優化,以提升用戶的佩戴體驗。與此同時,在交互方式上,手勢識別、語音控制等技術已經有所應用,但準確性和響應速度仍有待提升。如何提供更加直觀、自然的交互方式,是廠商需要持續攻克的難題。 

在AI眼鏡的商業化過程中,成本是影響市場普及的重要因素。目前,許多關鍵零部件的成本較高,且供應鏈不夠成熟,導致生產成本難以降低,大規模生產的成本控制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

小度AI眼鏡目前尚未公佈售價和具體發售時間,僅稱將在2025年上半年上市。有消息稱,這款眼鏡可能2000元出頭。作為對比,Ray-Ban Meta定價299美元,約2160元。小度AI眼鏡的價格是否能被消費者所接受,還有待觀望。與此同時,用戶也應保持理性,關注產品的實際表現和市場反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對消費終端的重塑,AI眼鏡是否能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後的“超級硬件市場”,仍然充滿未知。小度已經嚐試探索出一條可行性較高的道路,未來AI硬件產品的交互能力將會出現更多的可能性。

(除特殊標註外,其他圖片均為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