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用Learn About學習一週後,我總結了七個使用要點

十多天前 Google 推出 Learn About,贏得一片叫好聲。剛好在一年前我說「我看到了成為 AI 時代博物學家的機會和價值」,現在有了這麼適合博物探索的學習產品,當然要重度試用。

首頁這些問題是不是很博學。

使用了一週,我總結如下三個技巧、兩個避坑要點、兩個適合的用法,幫助你更好地用它,並避開它可能帶來麻煩。

技巧一:用中文也能學

如果你嘗試過一定知道 Learn About 不支持中文。你和它用中文對話,上一秒它還在輸出回答,像這樣往外冒漢字:

下一秒就吞了回去, 簡單生硬回覆你一句「I don’t speak that language yet」。

這可難不倒我們。不管想學什麼,儘管用中文說,只需要最後加一句 I speak Chinese but I do learn in English,然後搭配沉浸式翻譯,立刻就有了雙語學習資料,完美!

技巧二:同時開多個頁面切換著學

同時打開多個 Tab,輸入同一個提示詞,對比著看看,然後再選一個深入。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畢竟是生成式 AI,每次給的內容還不太一樣,你可以先對比判斷下看看哪個更符合你的需要。

還有個好處是當一個頁面上的學習進行到一半時冒出一個新問題,但又不想打斷當前學習進程,就可以切到另一個頁面問新問題(這也是我和 GPT 或 Claude 對話時經常使用的方式)

技巧三:把歷史記錄保存成單頁面

目前的 Learn About 沒有歷史記錄,刷新一下頁面前面學習的內容就都失了。更雪上加霜的是它還挺容易出錯——也不知道是哪裡的代碼出錯了忽然整個頁面對交互點擊就都沒響應了。如果此時交互列表上還有幾個你沒看過的主題,那可就難受死了。

解決方法挺簡單的:可以先把交互列表上所有感興趣的內容都點一遍,等它全部打開後,整個網頁保存成單個文件,然後再安心慢慢看。雖然有些暫停、答題之類的交互沒法用了,但至少提供的學習資料都在,單個文件要管理也比較容易。

避坑一:火眼金睛識別跑題內容

Learn About 特別強大的優勢,在於 google 背後強大的數據積累。它經常會推薦小眾但相當高質量的內容,例如一些個人博客上的文章。

但非常頻繁地,Learn About 的拓展網頁會完全跑題。我問 Curation 時候的信息篩選和組織,它準確地列出了子主題,但在講內容組織的時候,拓展資料卻全部是企業組織架構的。

再比如下圖,講策展的時候要明確自己想通過展達成的目標,列得很清楚。

Define Your Purpose:

推薦資源呢?全部都是 Purpose in life,不搭邊啊。

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一口氣所有網頁都打開然後一個個慢慢看,請擦亮眼睛——不相幹的內容就不要點擊了,否則一不小心就浪費時間了。

避坑二:謹慎你的收集癖

對比 Learn About 和 GPT/Claude 給出的學習內容清單/步驟建議,會發現 Learn About 大多數時候是按知識點的方式來列舉的。這會讓你有一層層全展開、全部囊括起來的衝動,然後就很容易迷失。你可以想像一下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概念逐層展開,信息量將會指數級增長,完全招架不住。但細看,就會發現,其中有價值的,可能也就很少的一部分。

這在以往用 GPT 或 Claude 學習時是沒有過的體驗。我和 Claude 探討了個中差異。

我之前一直著迷畫布式展開的 AI 交互模式。現在看起來,也許不只是用戶交互設計上有挑戰,它對我們的大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我們的大腦尚不能適應完全發散式展開的時候,請謹慎自己被 Learn About 的交互列表激發出的收集癖——謹慎地做選擇,多採用對話形式,聚焦在學習主題上深度挖掘、不斷追問或回應 Learn About 的提問。

其實 Learn About 也需要更多地使用對話。例如下圖,是我在批量點擊交互列表時,它的輕微抱怨:「You’re skipping ahead a bit!」 別這麼快!

有了上面的三個技巧兩個避坑要點,接下來說說我認為 Learn About 的兩個正確打開姿勢。

用法一:每天漲點兒新知識

先說非正式的學習——每天漲點兒新知識。這主要是發揮 Learn About 「知識點」感強、且背後數據精良的特點。其實 Learn About 首頁列出的學習主題,不少都是「知識點」。

任意一個主題,讓 Learn About 給你一個小知識,每天積累一點點,成為 AI 時代的博物學家。

幾輪追問後,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好多。

用法二:和 GPT/Claude 結合使用

如果你有具體想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可以先和 GPT/Claude 進行深度探討,只有在遇到需要找學習資源的部分再去用 Learn About,問 Learn About 的問題,還可以是 GPT/Claude 給你的。甚至你可以把你和 GPT/Claude 對話記錄直接發給 Learn About。

如果你沒有具體目標,需要先泛泛的瞭解,也推薦讓 GPT/Claude 幫你先畫出多層思維導圖,獲得概覽瞭解後,找出最關注的問題去問 Learn About。

列多層思維導圖的方式非常簡單,兩句固定的 prompt:

首先:你能列出所有 XXXX,並對每一項都少做詳細解釋嗎?

然後追問:對每一個小項,都請展開,列出與之相關的知識點,並對每個知識點給出引導思考的問題

如果有必要,再追問一次。

就像上圖例子,兩三輪對話就能獲得整個知識點列表,這效率可比在 Learn About 一層層點擊交互列表要高效多了。有了航海圖再找 Learn About,就不容易迷失。

例如上面這個常常的對話,我覺得其中對比式敘事的「意義揭示:對比背後隱藏的聯繫或趨勢」挺有意思的,就可以拿著這個去找 Learn About,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就一直聚焦在這個小主題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南瓜博士,作者:Elfe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