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AI錄音機NotePin體驗:體驗糟糕,GPT都救不了?

AI 硬件的風從年頭吹到年尾,很多稀奇古怪的產品都已經被市場「證偽」,要麼需求其實不存在,要麼體驗並沒有更好。

相比之下,獨立錄音設備(比如錄音筆)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商務和媒體人士一直是這類產品的主要用戶群體。尤其是大模型出現之後,AI 錄音一下子解決了目標用戶對「錄音後」語音轉寫、錄音總結、關鍵信息提取等需求。

所以也就不奇怪,今年上半年推出一款能貼在 iPhone 背面的「AI 卡片錄音機」出圈後,初創公司 PLAUD.AI 在下半年很快又推出一款可穿戴設計的「AI 米粒錄音機」——PLAUD NotePin(以下簡稱「NotePin」):

想要繼續拿捏 AI 錄音機。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但當 AI 手機、AI 眼鏡以及 AI 耳機等隨身設備都開始廣泛支持 AI 錄音功能,我們真的還需要一台單獨的 AI 錄音機嗎?在海淘並使用 NotePin 一段時間後,小雷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個「米粒」,四種佩戴模式

和之前卡片式的 PLAUD Note 一樣,NotePin 功能非常簡單,其實就是「錄音」。包括在主體設計上也非常簡單,看著就像沒有屏幕的「米粒」——過去小米手環的主體設計。

正面除了 PLAUD 的 Logo 下隱藏了一個紅色指示燈,還有一個收音孔用來收音,不過實際上在指示燈與收音孔中間,還有壓力感應區,也是開關錄音的唯一交互方式(在手機 APP 之外)。

而作為可穿戴產品,NotePin 一共有四種形態,但除了掛墜形態依賴頂部的掛繩設計,NotePin 的穿戴設計實質上都是以「磁吸」為基礎進行設計。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就連在手環形態下——看上去基本就是無屏小米手環,手環的錶帶都是依靠磁吸而非孔洞進行固定。

此外,NotePin 也能通過磁吸配件變成背夾形態,夾在衣服上,或者通過背夾磁吸模塊吸附在衣服上。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包括在充電設計上,採用觸點充電方式的同時,充電底座加入了磁吸,好處是不太擔心沒對準,或是不小心觸碰而導致沒充上電。

有一說一,NotePin 主體以及配件的磁吸力度都足夠大,正常蹦跳不會影響磁吸的穩定性,但又不至於真的夾傷手指。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另一方面,磁吸設計也讓 NotePin 在不同形態之間的切換更為方便,唯一比較費勁也就是手環形態的拆裝,由於包裹主體的部分採用硬塑料的材料,而非過去小米手環採用的軟塑膠,實際拆裝需要一定的蠻力。

但用起來到底如何,可能才是大家最關心的。

被交互勸退,

錄音質量糟糕

如果說初上手,NotePin 給小雷留下的更多是「簡約但不簡單的設計」。那等真正開始用起來,首先就感受到了兩個字:

難用。

前文就提到了,NotePin 主體的唯一功能就是錄音,而啟動和停止錄音的核心交互就是按壓正面中間的感應區:按下一次,機身震動,同時紅色指示燈亮起,意味著開始錄音;再按一次,機身震動,紅色指示燈熄滅,意味著錄音停止。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坦白講,這個交互在邏輯上沒有問題,但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里」。首先是按壓需要的力度遠超預想,小雷也是各種嘗試才發現必須用力重壓才能觸發啟動,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定概率不會觸發。

可以推想,NotePin 的產品團隊初衷大概為了避免誤啟動,才把按壓觸發的力度閾值提高。但最後做出來的效果實在很難令人滿意,需要拇指非常使勁才能啟動或者停止錄音。

而且不僅沒有給予用戶調節力度的選項,NotePin 在官網、APP 以及產品說明書上,也都沒有提醒和引導用戶注意這一點。實在不如放棄外觀設計上的簡約,採用物理按鍵設計。

另外還有反饋延遲。重按之後 NotePin 往往需要一會兒才能出現反饋(震動和指示燈),延遲可能接近甚至超過 1s,對於按壓反饋來說很難接受。

而 NotePin 在交互設計上的粗糙,還體現在電量提示上。

眾所周知,電量提醒對於可穿戴設備,尤其是無屏設備非常關鍵。在設計上,晃動 NotePin 會亮起正面指示燈,如果是白色意味著電量還算充足,紫色則意味著設備已經進入低電量。

但實際上,這個設計更多隻是針對手環形態。小雷實測發現只有縱軸方向上的晃動,才能觸發電量提醒,手環形態下自然轉動手腕就能做到,但其他形態做起來就相當不自然。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至於錄音表現上,不出意外,NotePin 不管在硬件還是算法上都很難和旗艦手機(vivo X100 標準版)相較。尤其在相對嘈雜環境下,比如路口和餐館,並不能相對清晰地錄下人聲,同時消噪表現也比較一般。

總而言之,NotePin 還是更適合比較安靜的室內場景,比如會議室開會或者在家中,遠達不到官網宣傳的「隨時準備捕捉一切」。

「GPT-4o」也救不了 NotePin

和很多今年的 AI 硬件一樣,NotePin 雖然只有一個錄音功能,但實際上更多的功能還在「後端」——APP 和雲上。

簡單來說,在 NotePin 上完成錄音之後,錄音文件會暫時存儲在機身的存儲芯片上,手機打開 PLAUD APP 後會自動同步錄音文件,然後就可以利用雲端的大模型進行轉寫、總結以及思維導圖的生成。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而 NotePin 的一大宣傳賣點就是號稱採用 OpenAI GPT-4o 模型,作為 Stater(初始)會員每月將有 300 分鐘的轉寫時長,如果不夠就要花費每月 6.58 美元(每年 79 美元)升級 Pro 會員,可以享受每月 1200 分鐘的轉寫時長。

但不管是不是 GPT-4o,最終生成的轉寫結果實在差強人意,不僅錄音中大段的對話被直接忽略,面對中英文夾雜、相對專業的數碼科技詞彙(比如 Meta Orion、雷電 5)等方面的挑戰也很一般。

同樣一段錄音,小雷也嘗試通過 OpenAI 最新的語音轉錄模型 Whisper Large V3(Hugging Face 在線體驗)以及阿裡通義的音頻轉文字功能進行轉錄,雖然受限於 NotePin 的原始錄音質量也有不少問題,但至少在遺漏、準確性方面都明顯好過在 PLAUD APP 上的轉錄結果:

而且都免費。

坦白講,到這裏小雷已經看不懂 NotePin 的價值何在,錄音交互難用,錄音效果也一般,甚至全文轉寫的結果也難堪大任。到頭來,NotePin 唯一的價值可能就是把錄音同步到 APP 里。

當然這也建立在不錯的待機和錄音續航上,官方標稱是可以連續錄音 20 小時,至少小雷實測連續錄音 12 小時綽綽有餘,完全可以滿足高強度錄音後的集中同步。

圖/雷科技圖/雷科技

即便如此,小雷也不會向任何人推薦 NotePin。對絕大部分用戶而言,今天的手機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錄音需求,沒有單獨配置錄音設備的需要,NotePin 也完全不是為了隨時記錄靈感而設計。

而對專業用戶來說,儘管可穿戴+磁吸配件的設計讓 NotePin 變得更加靈活和容易觸達,但糟糕的交互體驗、一般的錄音表現和模型轉寫效果,也很難滿足這部分用戶的實際需求。

基礎體驗不好,

AI就是裸泳

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各種 AI 硬件可以說層出不窮,但時至今日其實也只有 AI 眼鏡獲得比較廣泛的認可,尤其是 Ray-Ban Meta 這款產品帶來的範式。

在之前的報導中雷科技就多次提到,AI 眼鏡是「先眼鏡後 AI」。包括在豆包 Ola Friend 智能體耳機的評測中,我們也認為現階段 AI 耳機要先做好耳機,再延伸 AI 的能力。

Ola Friend,圖/雷科技Ola Friend,圖/雷科技

與眼鏡、耳機相較,傳統錄音機是一個典型的利基市場(小眾市場),有相對明確的用戶群體以及較為小眾的專業需求,也有更高的錄音要求。而就目前來說,大模型帶來的改變集中在「錄音後」的階段,省去了太多轉寫、總結、提取相關信息的繁雜工作。

反過來,這其實也更加要求硬件廠商要重視用戶的基礎體驗以及錄音質量,先做好一台錄音機,才能做好一台 AI 錄音機。推而廣之,AI 硬件或許都存在這樣一種準繩:

在已有產品形態上進行 AI 化,不是單純以大模型為核心構建產品,而是從傳統形態出發找到用戶的根本需求,在充分借鑒傳統形態(與解決方案)的同時,思考大模型技術能夠在功能、交互上帶來的擴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