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誰決定了我們AI什麼?
11月23日,虎嗅F&M創新節在751 D.PARK開幕,主場館中,月之暗面、智譜AI相繼演講熱場,而後展開了「你願意和AI戀人共度一生嗎?」的主題辯論,這是AI日。
24日是新消費的主場,跳海酒館的社群新思路、三隻鬆鼠品牌與白牌的策略微調、名創優品逐步拓展到全球的IP生意,都指向著「為興趣消費、為情緒價值買單」,這條邏輯貫穿的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消費價值博弈。
年青人越來越關注自身,關注個體的精神自洽和獨立的人格姿態,是敏銳的消費市場生產者所嗅到新取向。
場館賽博氣息濃厚,「大家好,這裏是賽博食錄,我是槍槍,今天請大家吃……」的電子投幣機器叮咚聲不絕於耳,而「誰決定了我們吃什麼?」的問題也推動人思考「這個時代,誰決定了我們消費什麼?」。
個體覺醒與情緒新消費
作為情緒消費的主體,「個體」從來不是一個新詞。
從哲學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上講,自笛卡爾呼出「我思故我在」,人從主客渾然一體的狀態中剝離出來,就像嬰兒離開母體走向獨立,擁有自我認知的過程,這看似自然簡單的發生,背後卻是近代自然科學的肇興,人從神的統治——「上帝之手」中的解放。
著眼於近代中國,自上個世紀始,以主體性、相互主體性為原點的西方思潮相繼傳入,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不斷激盪著時代。從五四一代起,對個性自由解放和主體自我實現的探求從未停止過,隨著語言學的轉向,加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思潮的衝擊,意義的缺失和對世界和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安推動著歷史價值主體的轉變。
「人人都有馬克風」的媒介語境下,話語體系具有了對話性和流動性,個體的表達被不斷放大,一批新青年崛起,他們在抖音、小紅書、B站等社交平台上盡情展示自我,話語模式也逃出群像的遮蔽,不斷回歸到個體的覺醒。
在創新節上,跳海聯合創始人&跳海社群研究院負責人隨易分享到:「客觀式的稀缺性它不會因人而異,它不會因不同的人拍照這個景色有什麼不一樣,但是主觀式的稀缺性,每一個人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他自己內心當中激起的波瀾,他的情緒上情感上的一些變化,他大腦中思考的一些問題都會因此發生變化,我把它稱為個體持續覺醒」。
2019年8月,第一家跳海酒館在北京後海周邊開業。截至目前,跳海酒館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設了分店,包括北京、廣州、深圳、重慶、成都和杭州等地。酒館以活動聞名,北京的5家店每年大約會有200場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顧客的粘性,也形成了在這裏喝酒與交談的習慣。今年,「跳海」還完成了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事實上,最近新興的「學術酒吧」也可視為此類新消費的類生態,其現象底色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知識渴求與心靈歸屬的雙重渴望,這類情緒消費的興起是新消費最直接、最現實的表達方式,也是個體覺醒的有效表徵。
更有意思的是,個體的情緒消費和興趣消費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中形成情緒共振和圈層效應,成為當下情緒價值生產和傳播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名創優品的IP生意便是如此,圍繞著人貨場,名創優品通過終端門店的媒體化策略,包括開設IP樂園店、主題店、快閃店等強化屬性,創造更多供用戶逛、打卡分享的內容。在過去的三年中,他們通過IP聯名和全球品牌戰略的升級,成功進軍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並在中國、印尼、美國、墨西哥和印度開設了近300家門店。
「年青人越來越愛為那些性價比以外的東西買單。也就是說他買這個東西不僅是為它的實用價值,而是為了情緒價值。所以其實是為了開心買單,為了悅己買單。所以我們在保持性價比優勢的同時,其實可以去做一些其他的更多的事情去取悅這些年青人和更多的消費者。」名創優品集團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劉曉彬直言道。
不難看出,無論是老牌的三麗鷗,前段時間大火的chikawa,還是最近的哈利樸達,名創優品始終圍繞著強內容屬性、強IP屬性的品類,這些產品容易產生內容,而且有天然的自傳播性,能夠像抖音的邏輯一樣,不斷地觸達用戶,激發他的需求,從而在線上完成購買或者來到店消費。
也就是說,新消費作為當下個體覺醒思潮的重要註腳,逐漸從滿足基礎生活需求,演變為滿足人精神和心靈需求,而以興趣為基礎、情緒價值為導向的新消費邏輯則使整個消費市場越來越複雜,不斷湧現出新想法、新市場、新玩法。
探索AI商業化的邊界
2022年11月底,ChatGPT橫空出世,一夜之間,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於「AI怪物」的討論不斷刷屏;一年之後,Sora的出現,將AI推上了新的話題中心,關於AI的技術革新和倫理思考也逐步深入,AI的商業化階段性地步入人們的視野,資本對新賽道的生產力增長虎視眈眈。
目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是AI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滿足個人日常生活需求,涵蓋Chatbot、社交、遊戲、教育和內容創作等多個場景。2024年也被稱為人工智能應用元年,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場景的拓展使得「人工智能+」(AI+)為各行業各領域注入發展驅動力。
昨日最新消息,OpenAI正考慮開發一款結合聊天機器人的AI瀏覽器,並已與多家網站和應用開發商討論搜索功能合作,公司還聘請了兩位Chrome瀏覽器創始人。
Kimi也處在這條賽道。AI搜索與傳統搜索引擎的短查詢不同(見往期文章:AI搜索大熱,誰走在最前面?),AI搜索的知識屬性更強,它基於數學模型在推理能力邊界上的提升,隨著個體需求的變化,搜索場景的很多用戶不僅僅希望得到一個模型,還希望進一步從它的內部知識庫輸出一個問答,於是有了AI搜索。
創新節上,月之暗面合夥人杜康表示,「Kimi其實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用戶去探索知識世界的一個責任」。
各大巨頭相繼將觸手伸向AI搜索是一條思路,不過,個體新消費甚囂塵上的當下,AI商業化或許也存在其他的打法。
主打情感陪伴的AI戀人是一個出口。
AI伴侶能夠提供穩定的支持、接納與理解,成為用戶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變化。但也像辯論賽辯手所說的那樣,「技術還達不到」。一方面,目前的技術尚無法完全滿足用戶對於情感陪伴的需求,一些用戶反饋AI伴侶會「錯亂」「失控」;另一方面,用戶與AI之間的情感交流,如陪伴、傾訴、安慰等,構成了一種準社會交往關係,挑戰著社會的情感倫理神經。
AI戀人看似是向內的歸依和探尋,但也是向「群體」尋找安全感和自我確認的另一角度的個體實現。無論是跳海酒館、學術酒吧,抑或是名創優品的零售生意,傳統產業形態的新消費最終都在「個」與「群」的平衡中找到了打開新世界的密碼。新消費的「個」與「群」的互動,或許是AI商業化的另一種路徑。
人們對AI充滿期待,它的每一步都萬眾矚目。然而,在這個時代,決定了我們AI什麼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是人類自身。
最近,知名播客 20VC 採訪了 Perplexity 的增長負責人 Raman Malik,話題觸及到 Perplexity 的用戶增長、付費廣告、品牌營銷以及增長團隊的招聘等問題,Raman Malik 就提到希望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學生群體,也非常看好社區渠道的營銷和用戶場景對應的技術增長力,因為如果僅僅是假設用戶的痛點,實際上這些痛點可能並不存在。
AI的商業化,或許也需要換個思路,一面躬耕於技術,一面從自身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中找到進入生活的路徑,為我們創造靈魂的「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