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大廠!Google天才科學家Yi Tay——639天創業血淚史
創業一年半後,前Google大腦高級研究科學家、Reka首席科學家兼聯合創始人Yi Tay宣佈已重返Google!
他回到了GoogleDeepMind,回到了他的前經理Quoc Le手下工作,職位為高級資深研究科學家,繼續從事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LLM)的研究。
這是他回歸的第一週。
在他創立Reka的1年9個月裡,Yi Tay說他經歷了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光,並從這段全新的經歷中學到了很多。
他還寫了一篇博客,分享了他的經歷和這次轉型——
博客地址:https://www.yitay.net/blog/returning-to-google-deepmind
在Reka的639天
在Reka的時光里,Yi Tay學到了很多關於Google外部基礎設施的知識,包括使用PyTorch、GPU等外部資源。
此外,他還學會了如何應對不穩定的GPU、供應商和計算資源(相關博客文章見下)。
博客地址:https://www.yitay.net/blog/training-great-llms-entirely-from-ground-zero-in-the-wilderness
他和Reka的創始團隊成員一起,以成本最優的方式構建了一些出色的模型。
今年5月,Reka Core的表現躋身Lmsys的前五名,模型本身排名第七,併成功超越了GPT-4的早期版本。
在資源(資金、算力和人力)遠少於其他實驗室的情況下,他們取得了這一成績,Yi Tay為此感到十分驕傲。
要知道,他們的技術團隊總共不到15人。
在這段日子裡,Yi Tay也參與了許多技術分享。
包括在WebConf的LLM日做主題演講、越南的GenAI峰會、swyx的Latent Space播客節目,以及受TechInAsia邀請進行的一場爐邊談話。
與此同時,作為創業者,他學到了許多關於創業、商業和從零開始建立公司的知識。
對他來說,這是一段極為緊張的時期。
就在他離開Google開始創業時,得知妻子懷上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為了同時處理這麼多事情,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由於高強度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的體重增加了15公斤。
今年3月,Yi Tay還寫了一篇長帖,回顧了創業一年並兼任「奶爸」的艱難過程,並分享了全天24小時的日程。
[下午3:00] 正式起床。
[下午3:30] 搖搖晃晃走到書桌前,檢查睡前跑的任務。沒有收到任務掛掉的消息提示(Clustermon安靜無事),謝天謝地!和妻子、寶寶說聲「早安」。喝杯咖啡提神。
[下午4:00] 和另一家公司開線上會議,他們有意與我們合作。
[下午4:30] 邊寫代碼邊吃家人幫我買的外賣午餐。歐洲的同事開始上線。
[下午4:30] 給寶寶洗澡🛀。
[下午5:00] 回到書桌繼續寫代碼,再來一杯咖啡。
[下午6:00] 和幾位同事臨時線上討論技術問題。
[下午7:00] 查看妻子和寶寶是否一切安好。妻子給寶寶換尿布,我幫忙準備她的晚餐。
[晚上8:00] 再次檢查任務,繼續寫代碼。感受Cuda和GPU的痛苦。兩個任務掛掉了💀💀💀。真是絕了!
[晚上9:00] 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刷X。用匿名小號@agihippo發個辛辣觀點🔥。
[晚上9:30] 有點疲憊地繼續寫代碼,同時在Reka的Slack隨機頻道發幾條搞笑消息。
[晚上10:00] 吃家裡的晚飯。雖然有點涼,但無所謂了。
[晚上10:30] 團隊全員同步會議,跨時區的大家都上線了!
[晚上11:30] 妻子睡覺,我接管哄娃任務。
[午夜12:00] 喂寶寶,讓她重新入睡(希望她這次能睡久一點!)😴😴😴
[淩晨1:00] 和@DaniYogatama聊天一個小時。
[淩晨2:00] 檢查任務,繼續寫代碼和調試。不能再喝咖啡了:( 亞洲同事們大多下線了,只剩下我和美國的同事在Slack上聊天。
[淩晨3:00] 有點餓了,點了一份照燒雞肉飯外賣🍗。
[淩晨3:30] 喂寶寶!她開始鬧騰,不肯入睡。我抱著她走了半小時。
[淩晨4:30] 終於回到書桌前。外賣到了,開吃!邊吃邊用Reka Flash和Reka Core做一些測試📈📈。又一次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奇妙體驗。
[淩晨5:00] 感到疲憊和被Bug折磨的挫敗感。跑去另一間房,看看寶寶睡得是否安穩。
[淩晨6:00] 回到Slack回覆消息,檢查任務。又有一個任務掛了☠️☠️,重啟任務。
[早晨7:00] 刷X和TikTok,思考要不要睡覺。反思人生。再發一條@agihippo的辛辣觀點。
[早晨7:30] 天開始亮了,我在家裡隨便走走,向已經醒著的家人道「早安」。
[早晨8:00] 上床睡覺。今天的班結束了。妻子起床接著帶寶寶。把寶寶交到她的手中,感到心安☺️。
[早晨8:30] 手機忘了靜音,被消息吵醒,深感疲憊,想到還有不到4小時就得起來參加下午1點的線下工作會議,倍感壓力。
[早晨9:00] 好了,這次是真的睡覺了(希望能睡著)。
不過,Ti Tay仍對這一階段的經歷感到滿意,並覺得這是一次寶貴的「學術假期」與學習經歷。
經過創業的嘗試後,他認為自己還是更像一名科學家/研究員,而不是其他身份,因此他決定回歸他的研究本職,回到Google投身研究。
明星聯創紛紛賣身大廠
Reka成立於2022年,團隊由Google和Meta的研究人員組成。
截至2023年6月,該公司已成功籌集5750萬美元,估值達到3億美元。
然而,今年幾乎沒有什麼重大進展——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Reka與Snowflake的10億美元收購談判破裂,交易最終流產。
今年,前Google員工創辦的初創企業幾乎都在面臨一個艱難的「寒冬」時刻。許多創始人紛紛跳船。
3月,Inflection的CEO Mustafa Suleyman離開公司,轉投微軟;
6月,Adept的CEO David Luan跳槽到了亞馬遜;
8月,Character.AI的CEO Naom Shazeer攜總裁Daniel De Freitas集體跑路,重返老東家Google;
可見,這一年大家都不好過。
或許你也會忍不住問,初創們的生存為何如此艱難?
畢竟,這些出走Google的大佬們,基本上在創業前一直都在埋頭搞研究。
Google部門更像是「學術研究機構」,並非迫切需要產生現金流,專注研究是核心。
而商業化策略,是決策者的事。
一旦出門創業,兩種環境所需的技能截然不同。
對於學術界的研究者來說,擅長研究,往往並不意味著擅長管理/經營一家公司。
其次,人員也是一大難題。
即使最好的初創公司,往往也面臨內部混亂,創始人出現分歧的事並不罕見。
再加上,「學者出身」的創始人,可能並不適應企業的管理結構,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
此外,AI開發的高昂成本,以及現有公司激烈競爭,這些因素使得這些初創公司,從一開始就面臨艱難的處境。
而且,即使是最優秀的AI初創,如果沒有像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大公司提供財務支持和雲服務,也難以獨立生存。
參考資料:
https://www.yitay.net/blog/returning-to-google-deep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