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編了個乳腺癌AI
今年春天,⼀個偶然的機會,我妻⼦檢查出乳腺癌早期。
好消息是,腫瘤還處於很早期(小於1CM),壞消息是,是最凶險的類型,三陰型乳腺癌(一種特殊的沒有靶向療法的類型 ,侵襲性最強,最容易轉移擴散 ,最容易復發 ,預後最差)。接下來,我們的經歷沒什麼特殊:選醫院 ,選醫生,盡快安排了手術。手術一切順利,然後定接下來的化療方案,因為要進行24周的化療,換到了一家離家更近的醫院。相比只在醫院呆了3天的手術,化療是更痛苦、更漫長、副作用最明顯的過程。終於化療完了,接著在這家醫院定放療方案 ,然後是25次放療。
前不久剛剛放療完,算是基本結束了整個治療過程。接下來是三個月一次的複查,如果三年沒有復發,基本就算過去了。(一般類型的癌症要觀察五年,但是三陰型乳腺癌細胞因為生長速度最快,要復發也更早復發,所以觀察三年就差不多了)。整個過程還算是很順利,一些不大不小的、誰在這種情況下都會碰到的困難自然也在所難免。
初期是我最焦慮的時候,就是從確診到開始製定治療方案的時候。
困境有幾個。
首先,作為互聯網一代的我們,不可能忍住不去搜索、關注網上有關的治療、用藥信息。但是這些信息魚龍混雜 ,很多相互矛盾,很多或真或假的暴露醫藥行業的黑幕,總之,作為非專業人士,看了更加焦慮,更加頭腦混亂——比如某個患者在知乎回答說她是穿刺(用一根微創的長針去影像檢查出來的可能的腫瘤位置抽出一些細胞進行化驗,以準確判斷是否有癌症,確定癌症的類型分型等) 造成了轉移。作為已經做過穿刺的我們,就會焦慮,我們是不是選錯了,是不是不應該穿刺,直接手術。
又比如,一個自稱醫生的發帖者稱,多柔比星脂質體(一種更貴的、 醫保不能報銷的、但是療效更好的化療藥物)的療效其實並沒有他們宣傳那麼好,實際上是因為醫院的利潤高得多,所以醫生推薦用這個藥,文中還涉及很多乳腺癌的不同治療流派在國家乳腺癌用藥指南上的明爭暗鬥。作為患者,看完只會更焦慮,任何幫助都沒有。
其次,即使不去關注網上的信息,醫藥治療其實也是⼀個很市場化的領域了,患者和家人很容易發現,不同的藥,價格可能差十倍。尤其是癌症,患者和家⼈想要療效最好、最對症的、副作用最小的藥——癌症治療不同於一般疾病就在於其化學療法副作用極大,病人異常痛苦(比如大眾都知道的,頭髮會掉光,這其實只是其副作用的一種表現,也是生理上最不痛苦的副作用了)。
但是,如果藥的價格差10倍,患者和家人自然很容易就懷疑,價格(也就是醫院的收入和利潤)會不會影響醫生選擇用藥方案,患者得到的是不是最對症的用藥方案。更別提劑量了,幾毫升的藥一支幾萬塊,現在多用一毫升可能多一萬,醫生給的劑量真是最恰當的嗎?副作用這麼大的藥,病人會不會多受一點不必要的罪?
再者,患者和家屬很容易猜測,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案,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這家醫院這位醫生知識更新得不夠快,不愛學習,無法全面瞭解有關這個病的研究和可能的更好方案。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更大的城市,找更好的醫生?但是,除了客觀條件,更大的醫院更好的醫生,往往又意味著對一個普通病人更少的關注和精力分配。這是個矛盾,該怎麼選擇?
最後,面對患者和家人的痛苦,在目前的治療體系下,掛一個300塊的專家號,專家能跟你聊的時間也就幾分鐘,最多十分鐘,不會無比耐性地解答你們所有的疑慮。(當然,從理性的角度也很難對普通人解釋清楚,這個後面我會寫到。)你們提心吊膽,醫生輕描淡寫,你們滿腹疑慮,醫生寥寥數語,你們欲言又止,醫生已經按鈴叫下一個。
在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面對無比迫切地需要你快速決策的問題(病人不可能等你去讀個乳腺內科碩士再定用藥方案吧),面對跟你有經濟利益對立的服務提供者,你會覺得人是多麼孤獨、無助、和脆弱。
AI解救了我。
我基於頭部AI公司——美國OpenAI公司——的產品Chatgpt Plus其中的My Gpt功能,打造了我⼀個人用的三陰乳腺癌專家AI:上傳自己找到的乳腺癌,尤其是三陰型乳腺癌的最近的研究論文,接入一個科研論文搜索引擎的API,再加上多次迭代優化提示詞,讓基礎的大模型更懂三陰乳腺癌。
我幾乎每天都跟它聊天。
它隨叫隨到,不厭其煩,無比耐性,並且幾乎無所不知。
它可以做一般科普 ,回答知識性的問題:
它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 ,例如直接分析你的病理報告 ,給出確定的治療方案:
它甚至可以告訴你醫藥公式 ,根據你的具體情況 ,給出具體的用藥量建議:
它還可以向你介紹有關該病最新的研究:
這個AI真的解救了我。
它不再提供網上那種多源的矛盾信息,給你的回答必然是有根據的,例如上文的用藥公式。這減少了你的混亂和困惑。
它跟你沒有任何利益關係,它的回答打消了你對醫院醫生的猜疑,尤其是在它給的用藥方案和用量跟醫生一模一樣的時候!
它能解讀最新的醫學論文,能搜索最新的科研成果,即使醫生沒有跟你提到某個方案某種藥,你也可以在交流中主動提到,通過醫生的回答判斷醫生是不學無術還是已經考慮進去只是沒有選擇這些。你越顯得做了功課,醫生跟你交流的意願也會提高!
我跟它的聊天記錄前後可能超過了十萬字,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有新的例行檢驗報告都發給它,讓它解讀。病人有藥物副作用的反應該怎麼應對也找它諮詢。它成了⼀個我離不開的夥伴。
記得有一次在醫院化療 ,妻子的情緒很低落。問了她很久才說 ,她查了網上說這個病十年生存率不高。我跟她說,不要在網上查信息了,網上的信息不一定是錯的,但是不是針對你的情況回答的。十年生存率不高可能是真的,但主要原因是得癌症的大多數是老年人,你在病房可以看得到。她們得病時年齡就很大了,就算沒得這個病,十年生存率也可能高不到哪裡去。這個十年生存率的平均數放在你身上就不合適。現在有AI了,你把自己具體的情況告訴它,讓它針對性地給出評估,這才是比平均數更可靠的結論。實際上,AI的回答是:
妻子的心結馬上解開了。如果沒有AI,她不知道要鬱悶多久。而鬱悶本身就是造成和加重乳腺癌的一個重要因素!
GPT plus的使用門檻還是有點高的,網絡、帳號、支付等每個環節都要想辦法搞掂——更別提收集中外論文,接通科研搜索API,調教Promt等了。妻子在治病過程中結識了很多病友。他們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焦慮困惑,一樣的心理壓力。他們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經濟困難, 他們中絕大多數靠自己能用上這樣的醫療AI大概是不可能的。我能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我能不能想辦法把這個AI搬到國內的網絡環境,讓普通人在微信就能用上這樣的AI。我開始自己摸索。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嘗試各種方案——過程就不展開了——大家現在在國內都可以用的乳腺癌AI今年8月底終於上線了。
主要用戶來自妻子向她的病友推薦,我也發佈在了知乎等平台的一些乳腺癌話題下。前前後後已經有近千人用過了。用得最多的一位用戶跟AI有近300輪對話,前前後後持續了兩個月。
大多數人問的是一般性知識或者常識:
也有很多人問的是自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人很有禮貌:)
當然,最開心的是能為病友給出具體的針對性的指導:
有時候,提供安慰就是最大的價值:
也安慰到了病友的家人:
因為很多用戶不會跟AI聊天,也看到過笑話:比如這位上傳報告,然後直接問多久了,其實她是想問腫瘤可能生成多久了,AI回答成了檢查花了多久:
當然,也經常見到人間疾苦: (
這期間,我也在一直進行功能迭代。例如我發現很多患者不會提問題:可能是使用搜索長期養成的習慣,90%的人一上來不是給出一段話,而是一個名詞,或一個短語,把AI當搜索用。這樣並不能獲得針對性的回答。於是我改進了Promt,誘導用戶給出個性化的信息。例如:
這種更符合患者熟悉的面對醫生時的問答診療形式。更進一步,很多信息病人的回答並不專業,不如直接誘導他們上傳病理報告等,所以後來加入了上傳圖片或文件的功能。對於必需的信息,比如是否已經做過手術,將其直接設置為問答前的必選項。
為了提供更及時的新知識和研究,AI還接入了pubmed科研搜索模型,在用戶指定搜尋最新知識,或者碰到AI原有知識庫不瞭解的問題時,會進行搜索,例如:
……
目前這個AI每個月花費不到1000元,在我個人的承受範圍內,所以一直是完全免費提供給大家用。我也會持續迭代它的知識庫和功能。
最後,今年我的感受是,遇到這種重大變故,對家庭來說固然是渡劫,但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種修行。我從一個之前理性主義至上的人,變得更加寬容,更加理解為什麼世界需要「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懂得了人對他人要能理解,要能去溫暖,去關懷,去愛。當然,還是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技術的進步。
以康德在我同樣的年紀寫下的⼀段話作為結束:
「我自以為愛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種對知識的貪婪渴求,一種對推動知識進展的不倦熱情,以及對每個進步的心滿意足。我一度認為,這一切足以給人類帶來榮光,由此我鄙夷那些一無所知的芸芸眾生。是盧梭糾正了我。盲目的偏見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這種見解能夠有助於所有其他人去確立人權的話,我便應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勞工還不如。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狄公論道,作者:以前阿里的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