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打造數據跨境“試驗田”,共建大灣區國際數據流通樞紐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卓皙雯 南沙報導
如何實現高校間科學術資源協同共享?如何讓科研人員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計算資源和數據服務?近日,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科創數據跨境流動研討會 在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舉行,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澳門科技大學下一代互聯網國際研究院院長劉東在會上表示,目前經過IPv6、數據空間等前沿技術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研科創數算協同創新平台(以下簡稱“數算平台”)已成功實現了高校間科研資料、學術資源及AI基礎設施資源的高效協同共享,也有效解決了數據標識、分級分類以及訪問控制等方面的諸多難題,同時為數據供需方提供了一個安全、可信、可控的交互環境,實現了數據的精準對接和高效利用。
數算平台部署在位於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廣州南沙,由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聯合粵港澳三地重點高校共同發起建設,實現了跨域跨層的科研科創數據共享流通、可信管理,促進了粵港澳地區數據要素資源的共享利用與保護。據悉,數算平台未來將接入更多來自大灣區的高校、實驗室、企業等科創主體,並探索接入數據交易所能力,開展國際數據交易,助力形成可複製的數據流通、共享、交易模式以及國內科研數據高效共享、港澳數據跨境便利化互聯、國際科研數據互通的局面。
大灣區數據合作重要承載區
粵港澳大灣區數據合作是順應數字時代發展潮流,促進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優越的區位條件使南沙成為大灣區內數據資源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地處廣州、深圳、佛山、東莞4個萬億級城市交彙點,南沙擁有6條跨江通道,半小時可抵粵港澳大灣區9+2全部城市。
近期國務院批複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要將南沙打造成為廣州活力創新軸南部極點。南沙以數據要素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探索大灣區數據資源合作互促和跨境流通。
依託“海港”,南沙健全臨港經濟區建設體制機制,構建以“航運物流—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智慧科創”為核心的臨港產業體系。該體系的關鍵一步是通過推進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建設打造“信息港”,以全球數源中心為基座,探索數據確權、可用、可信、可流通實現路徑。
除了區位優勢,作為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重要承載區,南沙數據跨境發展優勢突出、潛力巨大,助推政產學研聯動,促進區域數據流動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理想試驗田。今年9月,《廣州南沙新區 (自貿片區) 促進網絡安全和數據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相繼出台,推動促進數據產品交易,以真金白銀鼓勵南沙數據跨境流動。
同時,落地南沙的廣州數據交易所從跨境數據應用場景出發,積極孵化適合跨境流通的數據產品,並探索建設數據綜合業務網,共建共營數據可信流通基礎設施,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雙向流通機制,推動跨境數據的合規、高效、安全有序流通。同樣地處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在積極推動數據合作和跨境流動,已於今年9 月與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共同成立 “數據技術與智能治理國際聯合創新中心”,未來將聚焦“數據”和“智能治理”兩大方面的技術和科研攻關,為AI創新應用打造專屬數據基礎設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自2022年《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提出加快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南沙從多方面推進數據服務試驗區建設,包括出台相關政策扶持產業集聚、落地多個數據領域重大平台項目、建設13個計算中心提升算力、支援建立直連港澳地區的跨境傳輸專用通道、落實數據跨境流通規定、編製自貿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等,力爭打造成為全國數據服務的產業發展最活躍,對外程度最高,數字創新能力最強的數據服務試驗區建設。今年9月,試驗區建設按下加速鍵,進一步促進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推動粵港澳數據規則銜接,創新數據服務模式,培育國際化的數據服務產業集群。目前,試驗區已推動“澳科大——大灣區”科研數據跨境專網項目榮獲全國首張“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證書以及澳門特區政府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頒發的“個人資料跨境轉移許可”,打造數據跨境示範場景。
跨境數據空間加速打造國際數據流通樞紐
數據的跨境流動和共享已成為大灣區合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創新發展的關鍵環節。
打通“規則通道”是促進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前置保障。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實施指引》《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澳門)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實施指引》《關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網絡安全標準實踐指南——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處理保護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規範化、便利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日前,國家數據局發佈《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徵求意見稿)》,提出建設數據可信流通體系,支援探索建設數據跨境流動基礎設施,探索建設跨境可信數據空間,打造高效便利可信的數據流通機制,以期促進數據資源開放互聯、可信流通,實現數據可信交付,保障數據流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國家數據局最新印發的《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要開展企業、行業、城市、個人、跨境等五類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其中跨境可信數據空間將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支援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數據跨境便利化機制,降低企業數據跨境成本和合規風險,探索跨國科研合作、供應鏈協同、企業管理等應用場景下的數據跨境便利化機制。
“大灣區將在合規基礎上,應用數據空間和IPv6等技術建設‘跨境數據空間’,全面提升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處理服務能力,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浪潮,積極構建面向未來的‘國際數據樞紐’。”劉東表示。
以跨境數據空間為技術底座,數據跨境流通將在大灣區多個領域產生乘數效應。劉東舉例介紹,如在醫療領域,通過建立跨境轉診合作機制和醫學影像結果互認體系,可為粵港澳地區的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醫療技術的交流共享;在酒旅會展領域,通過整合大灣區內的旅遊資源信息和展會活動數據,可實現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和參展商;在金融保險行業,跨境數據流動有助於加強風險評估和監管合作,提升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那麼,如何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地區成為全球矚目的“國際數據流通樞紐”?
劉東建議,大灣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策優勢與技術創新能力,積極主動與歐盟、東盟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更廣泛深入的數據跨境合作,不斷優化數據跨境流動機制,提升數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全面構建跨境數據空間網絡,通過加強數據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完善數據標準體系和安全保障機制,為數據流動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有效促進數據的自由流通和創新應用。
此外,面向數據跨境場景提供服務的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保護和數據跨境服務平台也已成功上線並為多家大灣區內企業提供服務。該平台集技術服務、專業諮詢、資訊分享為一體,可為試驗區乃至大灣區企業數據流通的安全性、合規性提供保障。據悉,平台提供“數據跨境合規”“APP合規”“數據交易流通”“企業數據合規治理”以及“合規能力提升”五大核心解決方案,並提供關於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政策的專項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