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定義未來的科技先鋒丨2024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報名中

「新的大地就是所有年青人創造出來的‘夢裡的耕地’,他們已經在進行創造,他們創造了新思維,創造了新世界需要的新象徵秩序。」

——阿倫·畢地歐(Alain Badiou,法國哲學家

科學的歷史,充滿了年青人創造的奇蹟。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科學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在標誌著現代物理學誕生的相對論與量子物理學的重大發現中,幾乎所有的關鍵貢獻者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物理學家。這些年輕科學家憑藉勇敢的創新精神和突破性思維,重新定義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1905 年,艾伯特·愛恩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個理論的誕生,改變了人類對於時間、空間和光速的基本認知,打破了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打開了現代物理學的大門。這一年,他只有 26 歲。

1913 年,在他的 28 歲,尼爾斯·玻爾提出了玻爾模型,突破了經典物理學的束縛,首次將量子假設與原子行為結合,提出了電子在原子軌道間的量子躍遷,為後來的量子力學革命鋪平了道路。

圖丨玻爾與愛恩斯坦(來源:Wikipedia)圖丨玻爾與愛恩斯坦(來源:Wikipedia)

1925 年,年僅 23 歲的華拿·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挑戰了物理學中長期存在的確定性觀念。他指出,在微觀世界里,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精確測定,揭示出自然界的根本不確定性,成為量子力學最具深遠意義的理論之一,改變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基本理解。

科學的進步往往源自對傳統的挑戰,年輕的科學家正是這種挑戰的主力。

今天,科技領域的發展依舊充滿了年輕的力量。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技術創業者們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方案,不斷推動著科技的前沿。他們敢於挑戰已知,探索未知,用好奇心和創造力開闢著新的科學與技術天地。

正是這種不斷創新、勇於探索的精神,成為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者評選」(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 TR35)設立的初心。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 35 歲以下的科技創新者,以肯定那些在技術領域中做出卓越貢獻的青年才俊,並鼓勵他們繼續推動創新,突破科技的邊界。他們中不僅有革故鼎新的先鋒者(Pioneers)與發明家(Inventors),還有高瞻遠矚的遠見者(Visionaries)、勇於開拓的創業家(Entrepreneurs),以及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里,TR35 的入選者中湧現出許多改變世界的領軍人物,其中包括開發和拓展納米等新材料應用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發展了超解像度顯微鏡技術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細威,以及推動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加速發展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張鋒等。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攜手 DeepTech 將「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引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區評選(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簡稱 TR35 China),旨在為中國的青年創新者提供更廣闊的國際平台,鼓勵他們在技術領域取得更大成就,推動他們的創新成果走向全球。

截至 2023 年,TR35 中國區評選已成功舉辦七屆,發掘了 245 位充滿創新活力的科技領軍人物,成為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每一年,一批又一批充滿激情與創造力的青年才俊在此脫穎而出,帶著他們的研究成果或創業夢想,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現在,2024 年度的 TR35 中國區報名已經開啟。如果你是一位 35 歲以下的科研工作者、技術創業者,或是你身邊有符合條件的青年科技創新者,歡迎積極報名或推薦。讓我們一起見證並推動這一代青年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飛躍,共同擴展人類的認知邊界,創造下一個重塑世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