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在後世界科幻大會時代更進一步?科幻從業者大談真心話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成都作為亞洲第二個、中國第一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曆來便有深厚的科幻文化氛圍。面對千億科幻產業新藍海,成都如何在後世界科幻大會時代更進一步?

12月6日,以“幻然一新 科創未來”為主題的成都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沙龍舉行,來自文創企業與行業協會的代表共同探討了科幻內容的創作、科幻文化的培育、科幻產業的集聚等話題。

本次活動由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辦,成都市互聯網文化協會、成都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成都八光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都翌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都萌寵神番動漫製作有限公司、四川墨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天府文創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成都市科幻協會、成都科幻文化產業發展聯盟、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成都市網絡文學聯盟、成都市郫都區科學技術協會(科幻中心籌)、天府文創雲支援。

在成都市文創產業推介環節中,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著重對“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進行了推介。據介紹,大賽於9月22日正式啟動,目前,報名工作仍在火熱進行中,並進行了意大利、法國等多場海外推介,以及一系列“熊貓家園”進校園的宣講活動。值得關注的是,大賽特設了“最佳科幻創意作品”等三個特別獎項。

談科幻創作:內容培育需多方配合

作為少兒科幻的行業“老兵”,陸楊是中國作家協會“全民閱讀推廣人” 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全國科普教育與創作標兵”,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獎項,在科幻教育培訓、科幻文化產業、科幻公益事業方面有豐富經驗。

2

他結合自己的從業經曆分享道,少兒科幻在經曆過高速發展之後,目前也面臨一定問題,從而對作家的創作生態也有所影響。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少兒科幻是成人科幻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從商業邏輯出發,彙聚政策、機構、資本等多方資源,共同解決問題。

隨後,圍繞科幻產業如何挖掘作品、培育人才、發展少兒科幻等話題,成都市科普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蔡鵬、成都影視城管委會一級專員楊惠、成都八光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雪展開了討論。該圓桌由科幻評論家、四川大學人工智能項目戰略科學家任昊旼主持。

“科幻作品從創作到轉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蔡鵬結合協會日常工作表示,科普、科幻、科技可以實現“三科融合”,這也是科幻產業完成自我造血功能中的一條重要路徑,“從協會角度來看,我們是關注科幻,而不是參與科幻,做的更多工作是推動產業的落地。”

他認為,在科幻產業鏈的打造中,對於少兒科幻的工作應該引起重視。在此過程之中,科幻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可以和真實的物件配合起來,讓作品中的內容以實際載體的方式呈現給青少年,“比如機器狗,太空飛船等等,要讓孩子們既能想像,也能看得見、摸得著科幻。”

具體從影視作品的轉換來看,楊惠結合成都影視城的工作表示,在關注項目時,團隊會從三點出發:一是作品立足現實,比如近幾年火爆的人工智能話題;二是需要與人的情感產生共情,作品能夠反映人性在不同科幻想像場景下的張力;三是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例如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

“我們在和作品方合作時,會從長遠與當下的結合出發,”楊惠表示,當下是去儘量做好配套服務,例如影視作品中的劇本打磨、演員提供、“服化道”等,以及相關政策上的支援。長遠來看,基於成都影視城背靠四川傳媒學院等高校的優勢,會選擇以設立訓練營等方式來為科幻影視作品的轉化針對性培育人才。

從科幻作品內容出發,姚雪談到,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首先是有哲學上的思考,能夠提出深刻的“思想實驗”;其次是在想像力的基礎之下,作品除了有骨架之外,還應該有血有肉,構建出細節才能打動人;最後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之上,作品要能提出新穎的觀點。

“從編輯的角度,我們明顯看到科學家在寫科幻小說的時候,思考角度和普通科幻作家是有很大差異性的。”她特別提到,科幻行業可以和前沿學科加強交流,吸收後者對於科學提出的新興觀點和現象,從而促進科幻作品的創作乃至相互啟發。

話產業集聚:孵化科幻IP正逢其時

截至2023年,成都科幻產業總營收已達235.21億元,相較上年同期增長17.49%,已成為支撐全國科幻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成都科幻產業的代表企業負責人,成都翌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孫悅、成都萌寵神番動漫製作有限公司創始人付勝、四川墨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楊宏森從產業角度出發,共話成都科幻產業如何加速落地。該圓桌由成都果醬猴子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張珈銘主持。

“就做延伸產品而言,我們會通過市場檢驗的方式,去看推出的IP衍生產品是否有商業價值,”孫悅表示,在此過程中,一些經受住市場檢驗,成為暢銷品的衍生產品,也就具備了長期開發、銷售的可能性。在他看來,科幻產業的核心需要返回到科幻內容本身來著手,在長期從事這方面的企業和作家應該得到適當的關注。

同樣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付勝表示,通過前期釋出作品片段的方式,再根據其受歡迎程度,公司能夠快速驗證其可行性。就產業支援而言,他表示目前公司已經收到了其他主體拋來的各種有關合作的“橄欖枝”,但是最終的經營還是需要依靠企業本身。他建議,在打造IP方面,各個主體可以圍繞產業鏈聚合在一起,合力孵化出具有市場影響力的IP。

“我們會關注IP本身的粉絲流量和受眾群體,”楊宏森表示,公司會在此基礎上,結合本身VR等方面的能力,再去進行相關場景的落地。他表示,公司擁有大量可以落地變為產品的數字資產,在此過程中,需要落地點位方面的具體支援。

在有關成都科幻產業如何實現長遠發展方面,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將關鍵詞鎖定在長期主義上。

“對於科幻產業來講,根上是兩個字——堅持。”孫悅表示,作為一座科幻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成都有天然的科幻產業優勢,聚集了不少創意型的人才和企業,“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只要做下去,就一定會有成果。優秀的內容暫時可能缺少一個機會,但是需要更多內容來做填充,這樣遲早會有一個爆發的時候。”

付勝緊接著提到,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目前國內打造科幻IP是正逢其時。“中國的科幻產業發展,相對來說週期比較短,還沒有到真正的爆發期,”他說,“所以現在做科幻IP是一件有歷史機遇的事情,要做的事情還是持續打造。”

楊宏森認為,在《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為中國科幻打開一扇窗戶之後,成都乃至全國的科幻產業都需要考慮在產業鏈的延伸上去發力。從資本角度而言,在目前科幻產業相對還是小眾賽道時,各界需要參與碰撞,讓產業鏈做深做實,逐漸產生實際價值。

據悉,聚焦成都打造“中國科幻之都”戰略目標、加快培育科幻產業發展動能,活動主辦方還將持續通過天府文創薈等系列活動,助力打造科幻產業落地轉化載體平台,構築科幻行業發展“生態圈”,推動成都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