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創投研究院發佈《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競爭力研究報告》

從2024年10月開始,《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創投研究院啟動《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競爭力研究報告》相關訪談、調研、數據分析以及撰寫工作。

通過對醫藥健康投融資數據解讀、趨勢觀察,以及重點細分賽道的投資情況盤點,力求全面展現過去一個年度(2023年7月-2024年6月)醫藥健康領域投資發生的趨勢性變化,希望給投資機構判斷與調整投資方向提供幫助。

同時,我們通過一線投資機構走訪、行業問卷調研,並參照CVSource投中數據、執中ZERONE等數據,對諸多醫藥健康投資機構的募資、退出,以及被投項目的後續輪融資等業績表現,再結合行業專家委員會對參與調研機構的ESG投資指標等考量等,進行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推出“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競爭力研究案例”。 

21世紀創投研究院研究員 申俊涵 實習生 王亦陽

第一部分

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重點數據解讀

作為創投行業的常青樹,醫藥健康領域是創投機構大力投資佈局的主賽道之一。近年來,醫藥健康行業正在經曆巨變。

一方面,合規要求趨嚴讓行業受到較大影響,集采政策等也為行業發展帶來改革壓力。疊加國際地緣政治變化、A股IPO暫緩等因素,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加深。另一方面,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創新藥與醫療器械企業的爭相出海,又為行業向前發展添了一把火。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創新藥、生物製造、生命科學集體寫入:“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製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這意味著,我國將把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命科學放在產業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在醫藥健康行業,哪些細分賽道更受資本青睞?資本最熱衷投資處於哪個階段的醫藥健康企業?哪些地區的醫藥健康投資最為活躍?透過2023年7月-2024年6月間醫藥健康領域投資數據解讀,或可感知諸多變化。

21世紀創投研究院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統計發現,2023年7月-2024年6月間,中國醫藥健康領域一級市場共發生融資事件2422起,總融資金額約2321億元。從融資數量和融資金額的趨勢上看,2024年上半年醫藥健康領域的投融資活躍程度與2023年下半年相比呈增長趨勢,市場環境整體處於回暖過程中。

具體而言,從融資事件的數量上看,統計期間內,2024年1月融資最為活躍,共有融資事件252起,2023年10月則最為低迷,僅有159筆融資。2024年上半年融資事件合計為1231起,與2023年上半年融資事件775起相比,同比增長58.8%。與2023年下半年融資事件1191起相比,環比增長3.4%。

從融資金額上看,統計期間內,2024年1月的總融資金額量最大,單月融資額達到約367億元。2023年10月總融資金額量最低,單月融資額約103億元。

統計區間內,融資數額較大的代表性案例包括,2024年1月5日,華潤醫藥商業完成引戰混改。本項目融資金額共計62.60億元,其中戰略投資人合計增資52.60億元,原股東同步增資10億元。據悉,該項目也是近三年醫療醫藥行業單筆規模最大的私募融資項目。

2023年7月,先通醫藥完成超11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投創業、金石投資、國調基金、通用技術創投、中信證券投資等眾多國家隊、產業集團和知名投資機構共同參與投資,國壽股權和荷塘創投等現有股東繼續增持股份。

從投資階段看,創投機構向兩端投資的趨勢愈加明顯。一方面,創投機構更加註重投早、投小。在統計區間內,A+輪及以前的早期投資合計為949起,占總數量的39.2%。當市場競爭環境愈加激烈,機構希望從更早期的項目投資中發現機會,此時項目的估值也相對更低。

另一方面,由於IPO退出渠道的不確定增加,併購投資正愈加活躍。統計區間內,包括buyout投資、非控制權收購在內的併購投資達到941起,占總數量的38.9%。在行業內引起較大關注的併購事件包括,2024年年初,邁瑞醫療斥資66.5億元買下惠泰醫療21%股權,成為惠泰醫療的控股股東。

從細分賽道來看,統計期間內,生物醫藥領域融資事件佔比最大,共有999起融資,佔比41.2%;其次為醫療器械,共有772起融資,佔比31.9%,其餘依次為醫療服務、醫療技術、醫藥健康其他以及醫療信息化,分別為235起、211起、120起和85起。

最後,從項目融資區域上看,統計期間內,超一線城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醫藥健康項目融資較多,其中江蘇省融資事件最多,為408起。浙江省、上海、廣東省和北京的融資事件也十分靠前,分別為328起、319起、309起和266起。

第二部分

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最新趨勢觀察

1、醫藥健康產業支援政策持續推出,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醫藥健康產業具有規模大、壁壘高、需求強的特點,一直是國內VC/PE機構投資佈局的重點賽道。同時,醫藥健康行業發展與政策強相關,近年來,國家層面密集出台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支援政策,頂層設計正不斷完善。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就提出目標,到2030年,我國的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在“十四五”規劃中,醫藥健康行業是我國未來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各級政府、各政府部門密集發佈產業政策,引導行業發展。

例如在具體產業政策方面,2021年12月28日印發的《“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給,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衛生和醫藥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

2022年5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這也是我國生物經濟領域的首個頂層設計,提出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點領域。

2024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全鏈條支援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從藥品研發,到審評審批、進醫保、進醫院,再到金融支援,全鏈條、全方位支援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廣州等為代表的多個省市也出台相關政策,扶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

從監管政策層面來看,2023年年中以來醫療合規要求趨嚴帶來的行業震盪仍在持續。短期來說,對創新醫療器械、創新藥產品的臨床研究進度和產品商業化推廣進程帶來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醫療合規的要求讓醫藥健康市場變得更有效率、有質量,利於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2、多地加碼打造醫藥健康產業高地,產業基金爭相設立

由於人口老齡化、居民健康消費意識提升、行業政策紅利釋放等因素,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視。21世紀創投研究院統計發現,多地紛紛出台對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配套支援政策,並設立產業基金,希望通過基金的投資導向作用推動醫藥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

比如,北京市將醫藥健康產業發展作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2023年北京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達到9761億元,為今年實現萬億級躍升奠定基礎。繼上半年北京市出台第三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支援創新醫藥發展的32條措施”等政策之外,近幾個月以來,先後或即將出台合成生物製造、醫療器械、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等領域的專項政策,並推出“優化創新藥械全流程服務的工作方案”。

2024年3月,規模達200億元的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在昌平設立,重點佈局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該醫藥健康產業基金由順禧管理公司聯合康橋資本共同管理,基金採取Co-GP聯合管理模式,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的合力。圍繞早期研發和產業化落地“兩頭”,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預計年底前完成投決項目46個,投決金額和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新增近90億元。

上海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今年7月,上海正式簽約發佈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總規模約900億元。與此同時,上海還聚焦生物醫藥產業痛點難點,出台了新一輪《關於支援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著力支援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

深圳、廣州也成立了相應的產業基金。今年4月,作為深圳市首批4只“20+8”產業基金之一,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正式成立,總規模50億元,將投向生物醫藥、細胞和基因等領域。

2023年初,1500億元規模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規模的廣州創投母基金同時宣佈成立。其中,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以“子基金+直投”模式運作,重點投資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重點產業領域。

隨後在2023年8月,廣州產投生物醫藥與健康專項母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出資額60億元。執中ZERONE數據顯示,這是2023年7月以來,註冊資本最高的10支醫藥健康基金之一。

3、前沿生物技術與AI技術快速突破,帶來行業廣闊發展前景

隨著前沿生物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突破,醫藥健康行業的發展展現出強勁動力。道彤投資創始管理合夥人孫琦認為,過去幾年,中國的科研環境不斷得到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鼓勵。在這種環境下,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會得到提升,一些源頭創新將不斷湧現,這是醫療行業走向新繁榮的基礎。

21世紀創投研究院注意到,一方面,細胞技術、基因編輯的技術、核酸技術、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等的不斷突破,為疾病治療帶來更加優化和低成本的方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醫藥健康行業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

“未來十年醫療行業最讓人激動的系統性變量就是AI。在醫療行業,AI產品除了服務於醫療影像和手術導航,還可賦能醫療器械和藥物的研發。”孫琦說。

21世紀創投研究院訪談發現,尤其是AI製藥賽道近年保持較高熱度。據瞭解,AI製藥可大幅縮短藥物研發各環節週期,降低企業在研發新藥時的成本投入,同時提高藥物研發的成功率,降低新藥研發風險,提升企業的投資回報率,相較於傳統製藥在新藥研發領域擁有明顯優勢。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生成式AI每年可為製藥和醫療技術公司創造600億至11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AI製藥領域的代表性公司如晶泰科技,其於2024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成為“中國AI製藥第一股”。據瞭解,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國藥企中有16家都與晶泰建立了合作。2023年,晶泰科技與禮來簽署協議,實現在AI(人工智能)小分子新藥方面的合作。根據協議,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藥物發現平台 ID4Inno™ 研發首創新藥,填補未滿足的臨床用藥需求,禮來將支付最高2.5 億美元的預付款。

另外,獲得啟明創投、華平投資、複星醫藥、禮來亞洲等投資的英矽智能,也已經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今年11月,英矽智能發佈創新候選藥物ISM001-055在臨床2a期實驗中的積極頂線數據。該藥物由生成式AI驅動藥物發現與設計過程,實驗結果顯示,其對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具有積極效果,成為全球首個AI藥物概念驗證案例。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任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經過十年發展,AI製藥行業已從“講故事”轉向“看成果”

4、license-out模式火熱,生物醫藥企業寒冬中積極尋求全球合作共振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的license-out模式正逐漸火熱。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許可輸出)數量首次反超license-in(許可引進)數量。同時,浩悅資本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license-out交易總額達255億美元,同比增長80%;首付款金額達9億美元,凸顯出中國創新藥市場的熱度攀升。

據瞭解,在資本寒冬中,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普遍面臨估值挑戰,由於IPO收緊和行業整體估值下滑,許多企業不得不接受折價融資,以換取新一輪資金支援。這種融資方式不僅引發老股東不滿,也讓創始團隊陷入新老股東的估值博弈中,企業通過裁員、縮減管線和license-out交易尋求破局。

外資藥企敏銳捕捉到中國Biotech資產的低估值機會,將其視為高性價比的投資標的。例如,亙喜生物的市值從2021年的16.43億美元下降至2023年底被阿斯利康收購前的5.94億美元,跌幅超過60%。BioNTech也正是抓住這一機會,在2023年用10億美金獲得普米斯PD-L1/VEGF雙抗項目的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權,並在2024年進一步以8億美元收購普米斯全部股權。

浩悅資本指出,license-out交易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新趨勢,國內和海外藥企紛紛加速佈局中國市場,搶占創新資產。過去一年半,BioNTech接連與昂科免疫、映恩生物、宜聯免疫、三迭紀和道爾生物達成合作,獲得七款產品的license-out權益,近期禮新也與默沙東達成license-out交易,又例如諾華通過與信瑞諾的合作推動其腎病治療管線全球化,並以32億美元收購信瑞諾醫藥,彰顯其對中國Biotech技術的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國內藥企積極發力,康寧傑瑞與石藥達成總價30億人民幣的雙抗和ADC交易,複星國際以13.37億港元私有化複宏漢,通過license-out和併購快速提升國際化水平。這些交易不僅彰顯全球資本對中國Biotech技術創新和靶點差異化能力的高度認可,也展現國內優秀Biotech企業的應對策略和全球化佈局能力。

5、從增量時代到存量時代,醫藥健康領域併購潮起

2024年初,邁瑞醫療斥資66.5億元買下惠泰醫療21%股權,成為惠泰醫療的控股股東。這筆交易在行業內極具標杆性,它不僅開啟了醫藥健康行業的併購浪潮,也為一級市場探索併購退出路徑帶來借鑒意義。

作為惠泰醫療的投資人,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胡旭波事談到,過去併購發生的概率很小,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從併購方角度來看,中國本土的公司能拿出很大的資金做併購的比較少,併購方本身會覺得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二是被併購方角度來看,很多企業家還是傾向於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太能從心裡接受併購這件事。

但看從全球產業視角而言,包括在醫療健康領域里,通過強強合作或者相互協同,也就是通過併購做出規模效應、加強競爭地位實際上是個常規的方式。目前來看,中國真正意義上有能力通過併購做大的公司在慢慢產生。

孫琦對21世紀創投研究院表示,醫療投資正在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博弈時代,新增的優質項目越來越少,而市場中存量項目卻很多,其中有些好項目可以通過併購整合的方式不斷髮展壯大。同時,隨著IPO階段性收緊,併購成為重要退出渠道。今年,國家層面也出台多項政策舉措,鼓勵上市公司併購。

對道彤來說,併購業務是重要發展方向,但僅憑自身力量做併購難度是很高的。由此,道彤選擇與上市公司、產業龍頭合作,圍繞產業鏈上下遊進行併購探索。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孫琦認為,首先,要找市值規模適中的上市公司合作,這種上市公司有意願把市值做得更大。第二,上市公司要有健康的財務表現和充裕的現金流,才有能力出資做併購。

約印醫療基金合夥人熊水柔對21世紀創投研究院表示,上市公司有市值管理的需求,被投企業有退出的訴求。近期,約印的很多已投企業已經在跟上市公司加強交流,探索併購合作的可能性。但併購達成也有一定的挑戰,主要還是看雙方團隊能力和業務發展的匹配度,以及是否能夠在估值上達成一致。

從政策層面來看,9月24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官宣後,證監會當日就發佈《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併購六條”)。此後,A股市場反響比較積極,併購重組活躍度顯著提升。10月以來,已有廣東、上海、江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政府機構、國資監管部門以及行業自律組織等對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工作進行了支援和引導。可以預見,在政策推動下,併購將成為醫藥健康企業越來越重要的退出渠道。

第三部分

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部分細分領域投資風向掃瞄

1、醫療器械國產化、高端化趨勢明顯

醫療器械是醫藥健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不僅市場規模巨大,而且技術迭代也十分活躍。在行業中,醫療器械又可進一步細分為醫療設備、高值耗材、低值耗材與體外診斷(IVD)四大細分領域。

《醫療器械藍皮書: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24)》(簡稱《藍皮書》)顯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總數為32313家,比上一年減少了319家;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生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11600億元,比上一年下降約6.4%,這種情況在21世紀以來的20多年中是首次出現。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2023年防疫類醫療器械市場需求大幅度下降;二是國家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持續推進,產品價格繼續下降;三是國家加大醫療領域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器械市場的活動。2023年底,我國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總數為1375709家,比上一年增加166010家。

近年來,醫療器械企業不斷尋求創新突破,研發投入力度連年提高。《藍皮書》顯示,2023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準上市創新醫療器械產品61個,增長10.9%;至2023年底,獲批上市創新醫療器械產品達到250個,過去十年整體保持增長趨勢。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企業研發投入比重增加,全國117家A股上市醫療器械公司研發投入經費總額為225.18億元,占年度營業收入總額的8.99%,比2022年有所提高。

在醫療器械行業保持穩定發展的趨勢下,創新醫療器械正加速湧現。一些高端醫療器械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配件研發正在不斷取得新突破,讓中國本土公司形成跟全球巨頭同台競技的實力。

比如,品馳醫療是其中典型案例。據瞭解,品馳醫療跟清華大學陸續開展腦起搏器(DBS)、迷走神經刺激器(VNS)、骶神經刺激器(SNM)、脊髓刺激器(SCS)等系列化神經調控產品的研發,並實現了產業化。這些產品打破了神經調控產品長期被外資巨頭壟斷的局面,讓品馳醫療實現從行業跟隨者到並肩者、引領者的轉變。

目前,品馳醫療的3.0T磁共振兼容腦起搏器等產品已經在全球具有領先性。2023年,君聯資本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參與到品馳醫療的融資中。

2、手術機器人本土創新崛起

手術機器人是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型醫療器械,可以克服人的生理局限,用在高精度要求的微創手術中,具有操作精度高、操作可重複性高、操作穩定性高等特點。

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未來全球及中國的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會快速增長。其中,預計到203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399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1.3%;中國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709.5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6.9%。

長期以來,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被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壟斷。2015年開始,國家陸續出台多項鼓勵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的政策,一批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在此環境中誕生,並在一二級市場吸金無數。

其中,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商業成熟度最高、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目前,國內在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包括微創機器人(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精鋒醫療(MP1000)和思哲睿醫療(康多機器人)等。

同時,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有數據顯示,2024年1月,我國已有十多家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嶄露頭角,累計有38款骨科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國產品牌27款,進口品牌11款)。

近年來,AI、5G及人機互動的技術演進不斷提升手術機器人的功能,進一步推動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此同時,政策支援也是行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發佈了《“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為“方案”)。在醫療健康領域,方案提出,“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醫院使用機器人實施精準微創手術,建設機器人應用標準化手術室,研究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標準規範。”另外,部分省市也將手術機器人的費用納入醫保。

光大證券研報認為,隨著手術機器人多應用場景落地、疊加《“十四五”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規劃》公佈、醫保擴大報銷範圍,手術機器人行業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本土設備集中上市後將積極展開市場教育,國產升級確定性強。

3、ADC藥物出海火爆

在創新藥領域,ADC正成為最受關注的賽道之一。ADC全名為抗體偶聯藥物,是一類由單複製抗體和具有強效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物通過生物活性連接子偶聯而成的新型生物藥物。它兼具了單複製抗體藥物高度特異性和靶向性的特點,以及小分子藥物清除癌細胞的高效性,能協同發揮抗體藥物和化學藥物各自的優點,降低對生物系統的傷害。

根據Frost & Sullivan預測,全球ADC市場規模有望從2022年的79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0年達到647億美元,中國ADC市場有望從2022年的8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662億元。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ADC研發的核心參與者。近年來,多筆ADC授權交易持續達成,凸顯海外合作方對國內ADC產品的認可。

比如,4月3日,丹麥生物科技公司Genmab宣佈,將以18億美元現金收購普方生物,約合130億元人民幣。後者正是一家ADC公司,研發管線覆蓋多款針對實體瘤和血液惡性腫瘤的在研ADC藥物。

12月4日,Duality Biologics(映恩生物)宣佈已與葛蘭素史克(GSK)就一項潛在同類最佳ADC藥物(DB-1324)達成獨家授權協議。根據協議條款,GSK將預先支付3000萬美元預付款及其他行權前里程碑付款,以獲得在全球範圍內(不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推進該ADC藥物的研發與商業化進程。此外,如果GSK行使許可權,映恩生物將收取行權費以及後續在開發、法規註冊和商業化不同階段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達9.75億美元。

浦銀國際研報認為具備強大ADC技術平台,已在ADC技術研發積累多年豐富經驗,且已開發多款差異化ADC藥物的;已積累多款差異化ADC臨床藥物,具備強大商業化能力的創新大藥企的;具備全面豐富的技術能力、全球領先的ADC外包服務公司,將有望在ADC浪潮中成為行業引領者並持續受益。

4、合成生物學從“技術”發展成為生物製造“產業”

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工程學的方法改造生命(細胞等)或從源頭開始構建一套生命系統,以幫助人類實現治療疾病、生產產品、治理環境等目標。

2023年以來,合成生物學已從技術突破階段走向實際應用,其通過生物製造的方式重構傳統產業,形成全新的生物製造產業,為現有市場、用戶提供更貼合政策、市場和用戶的產品。全面從技術研究轉型成為產業應用,“生物製造”的提法逐漸替代“合成生物學”。

《2024易凱資本中國健康產業白皮書》顯示,根據公開數據以及合理的假設,預計生物製造市場在中國2023年的整體規模不低於4139.2億元,2020-2023年期間的復合增長率經測算接近20%。2033年,中國的生物製造市場將達到近2萬億元。其2023年至2033年期間的復合增長率為16.6%,市場將處於黃金高速發展期。

在醫療健康、工業化學品、生物農業、食品飲料、美妝日化以及上遊技術六大應用場景中,以2023年為例,醫療健康仍是生物製造產業目前最大的細分市場,生物製造產業在醫療健康場景的規模達到2360.8 億元。另外,工業化學品場景 的規模達到741.6億元,生物農業場景的規模達到702.8億元,食品飲料場景的規模達到212.9 億元,美妝日化場景達到50.9億元,上遊技術場景達到70.2億元。

政策層面來看,生物製造產業當前處於政策紅利期。2022年5月,我國正式發佈《“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了合成生物學作為關鍵技術創新領域;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加快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增長引擎。

在國家大力支援的大背景下,中央及區域陸續出台生物製造產業相關政策。同時,大批國有資本有規劃、有節奏的注入生物製造產業,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基礎。與之相對的,創新型企業由於政策、法規環境等多種因素也更熱衷於歡迎國家隊的入駐。易凱資本認為,在未來5年內,以政府引導基金為主的人民幣資金仍將主導生物製造產業投融資市場,企業與政府緊密協同將會成為常態。

5、AI影響下,數字醫療領域兩大結構性機會顯現

數字醫療是指把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應用於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醫療方式,是公共醫療的發展方向和管理目標。近年來,隨著5G、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遠程醫療等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帶動數字醫療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據《2023—2027全球數字醫療產業經濟發展藍皮書》,2022年全球數字醫療市場規模為2110億美元,2023年至2030年將以18.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至8092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目前醫藥健康行業整體處於資本寒冬期之中,數字醫療領域的融資也處於低穀期。根據遠毅數據庫總結的數據,在過去5年,中國數字醫療投融資一級市場斷崖式下跌,但這不是孤立的現象,整個亞洲數字醫療行業的投融資數據都在下降。

一些專注於數字醫療領域的投資機構,仍然看好數字醫療的長期價值,並不斷尋找投資機會。

遠毅資本合夥人楊瑞榮指出,從技術的角度來講,今年全世界在醫療行業最大的趨勢就是大模型和AIGC帶來的革命性的變化。時間跨度拉長來看,醫療模式在農業時代,是以人為中心的模式,醫生的勞動力就是生產工具。在工業化時代,有了很多新設備,從外科手術的設備到疫苗藥品的發現,人和設備是生產工具。

“再到數字時代,我們有更多優秀的醫生、有更好的大型的設備,我們越來越覺察到醫療過程所產生的數據逐漸成為生產工具,我們認為大模型有機會從根本上改變醫療行業,引發新的行業革命,而現在才剛剛開始。”楊瑞榮說。

未來,有兩大結構性機會正在顯現。一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如何通過AI解決醫療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實現醫院IT數據的整合,這是巨大的機會。二是數字化創新產品,國內很多從業者專注於個性化醫療服務,遠毅也孵化了多個單病種的醫療大模型企業、還有通過人工智能進行院外管理很成功的公司。

展望2025年,楊瑞榮認為,數字醫療行業呈現五大發展趨勢。第一,合規要求趨嚴和醫保控費帶來的壓力會成為常態化;第二,生成式AI帶來的機會將進一步加速,2025年可能會看到很多產品迅速成熟,收入和盈利規模迅速擴展;第三,公立醫療機構開始擁抱商業化保險,在1~2年內有機會看到巨大的突破;第四,臨床醫生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落地熱情高漲,轉化也慢慢顯現出加速的趨勢,但是因為監管的原因,市場的準入還存在很大的障礙;第五,醫療行業不僅僅有出海這條路,更大的機會是“出院”,把院外的病人管起來,打通全病程的生命週期管理鏈條。

6、銀髮經濟升溫,老齡人群醫療消費賽道迎風起勢

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十分明顯,也隨之帶來“銀髮經濟”的崛起。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其中包括培育銀髮經濟經營主體、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發展抗衰老產業、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等。據悉,這是我國首個以“銀髮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

銀髮經濟具有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等特點。艾媒諮詢發佈的《2024-2025年中國銀髮經濟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為12.0萬億元,同比增長16.50%,預計2024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為13.9萬億元,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20萬億元以上。

銀髮經濟已經成為投資機構佈局的重要主題,2024年5月,中國人壽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50億元的銀髮經濟產業投資基金,這也是保險行業首支“銀髮產業”主題的人民幣股權基金,管理人由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健投公司全資子公司國壽股權投資公司擔任。

在銀髮經濟產業鏈中,醫療賽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浩悅資本指出,國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僅用了22年就從21世紀之初的7%翻倍增長到14%,而在後十年中,中國更是從老齡化社會快速進展到超老齡化社會,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加速的老齡化進程使得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康復亞專科、骨科及糖尿病等與年齡高度相關的疾病類別發病率急劇提高。

這些領域在嚴肅醫療藥械及服務領域已經逐漸成長為市場關注度最高的明星賽道,在當下資本環境中也不乏明星公司、大額交易的頻繁出現。契合老齡化賽道:糖尿病、高血壓、阿爾茲海默症、睡眠障礙、慢性疼痛、呼吸系統疾病等慢病管理相關的亞賽道,將成為藥械爆款的潛在戰場。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諸如合成生物學機器人等創新藥械技術以及智慧化、智能化的創新服務模式在快速湧入老齡人群消費醫療市場。規模化的老齡群體、更高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更強的新鮮事物學習能力,共同導致當代老年人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創新醫療企業在積極擁抱銀髮人群,加速實現供給側的適老化改造。

第四部分

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投資競爭力研究案例發佈

在以醫藥健康投資作為重點關注方向的諸多投資機構中,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創投研究院通過對數百家投資機構的調研、走訪與問捲髮放,收集各基金募資,醫藥健康領域投資、退出,及1被投項目的後續輪融資等業績表現,同時參考第三方機構CVSource投中數據的數據,再結合行業專家評委會對參與調研機構在ESG等方面的考量,“2023-2024年度醫藥健康領域投資競爭力研究案例”由此新鮮出爐。以下為具體案例名單:

返回21經濟網首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