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MacBook 安上5G 芯片?你的iPhone終於不用開熱點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範兒 (ID:ifanr),作者:周奕旨,題圖來自:AI生成

最近,蘋果在基帶芯片上的動作真不小。

明年春季,iPhone SE或將搭載蘋果首款自研5G芯片。若進展順利,2026年第二代支持毫米波的基帶芯片將應用於iPhone 18和高端iPad,而代號「Prometheus」的第三代芯片也隨之而出。

iPhone能否憑藉自研基帶改善一直以來飽受詬病的信號短板,我們先按下不表,現在有個更有意思的事情。

前不久,愛範兒發佈了一篇討論MagSafe的文章,在你來我往的評論區中,有條評論拋出了一個看似「跑題」的問題:

你們知道MacBook最大的剛需是什麼嗎,是戶外沒有無線網,急需的5G!平板電腦都能用5G,MacBook為什麼不能?

給MacBook安裝5G芯片,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總歸有點怪,但事情的發展往往比想像更意外。

一語成讖,彭博社最新報告揭示,蘋果的確打算為MacBook系列配備5G基帶芯片。

讓MacBook像iPhone一樣,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似乎正在成為蘋果的下一個計劃。

一條早有探索的路

既然蘋果說要做,那我們就來看看,做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好處?

作為一名編輯,我最頭疼的莫過於在出差時處理工作。一旦需要緊急完成任務,而周圍卻沒有穩定的網絡,我只能讓iPhone承擔「外掛網線」的角色,犧牲它那本就捉襟見肘的續航,以確保MacBook在沒有Wi-Fi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聯網。

顯而易見,開頭的評論已經給出了第一個答案,對於經常出差或從事戶外工作的用戶而言,MacBook內置信號基帶無疑是一件充滿安全感的事情。

對於沒有出差或是戶外需求的用戶,5G芯片的加入也有其用處。

在現在的流媒體app或是遊戲app中,有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

正在使用移動網絡優化體驗。

類似的機制完全可以用在MacBook上,以提升網絡的穩定性。

在Wi-Fi和5G網絡的雙方加持下,通宵下載什麼大文件都不怕網絡抽風,一覺醒來任務穩穩噹噹地跑完,零意外,再也不怕出現第二天起床看見「網絡連接已中斷」的提示。

最後,也別忘了蘋果的最愛——隱私

公共Wi-Fi一直是一個難題,對於我們這種普通用戶而言,互聯網的防禦和威脅是一件潛在但完全有可能的事,如果MacBook安裝了5G基帶,能夠自行解決網絡連接問題,就不必依賴來路不明的熱點,可以從源頭降低信息外泄的風險。

對於那些需要嚴密保護工作信息卻又不想每天提心吊膽的用戶而言,這無疑多了一層安心的防護。

說了這麼多好處,那麼問題來了:內置基帶這麼好,別的廠家不做嗎?

正如那句老話,太陽底下無新事,給筆記本電腦安裝5G基帶並不算是一件多麼稀奇的事情,回頭看向歷史,有不少老牌的電腦廠商早就做過。

2005年,索尼推出VAIO VGN-T350系列筆記本電腦。

索尼VAIO VGN-T350/L索尼VAIO VGN-T350/L

該系列電腦通過內置的Cingular EDGE蜂窩數據模塊,允許用戶無需外接數據卡或使用手機基帶,即可在有移動蜂窩網絡信號的地方直接上網。

在此之前,筆記本電腦通常只能通過外置PCMCIA數據卡或借助手機藍牙/數據線連接來實現移動數據訪問。

索尼VAIO VGN-T350首次將此類蜂窩網絡模塊直接內置於筆記本內部,從而被廣泛視為「首款商業化上市、真正實現了內置蜂窩數據上網的筆記本機型」。

VGN-T300系列配備了無線局域網與無線廣域網(蜂窩網絡)指示燈VGN-T300系列配備了無線局域網與無線廣域網(蜂窩網絡)指示燈

隨後不久,IBM、聯想、戴亞與惠普等高端筆記本也紛紛推出帶有內置3G/EDGE/CDMA2000等模塊的筆記本,都將直接連接互聯網作為賣點之一。

別的不說,就連蘋果也動過心。

2011年,一台MacBook原型機出現在eBay網站上,在一番激烈的競逐後,這台MacBook的價格已經升高至7萬美元。

之所以引來如此多人的關注,是因為這台原型機實在是太過特殊——屏幕的側邊,延伸出一條天線。

帶有天線的MacBook原型機帶有天線的MacBook原型機

隨著價格突破7萬美元大關,這台原型機突然從eBay上撤下,並沒有成交,不過賣家evilroot在MacRumors發佈了更多的信息,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這台MacBook天線版原型機大約生產於2007年,具有紅色電路板(而正式版本是藍色),除了外觀上顯眼的天線外,內存蓋下方還擺放了SIM卡卡槽,據推測,這台MacBook原型機將支持3G網絡,在MacRumors上,evilroot對這根天線做了更多描述:

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關於天線看起來不好的東西都是由於我拍攝照片的角度。它看起來相當大。實際上,它非常小,當延伸時,它只從顯示屏上突出約2英吋,可能一毫米或兩毫米厚。

更有趣的是,天線實際上是用磁鐵固定在設備上的——有點像MagSafe功能中使用的磁鐵,早在2008年蘋果就為此申請了專利。

當然,在時代與技術的限制之下,這台MacBook只停留在了原型機的程度,沒有正式推出。

時至今日,聯想ThinkPad系列中,還有部分機型提供內置的蜂窩模塊,通過4G基帶隨時隨地連接互聯網,戴亞的Latitude系列也有些型號搭載高通Snapdragon X55基帶,為用戶提供無Wi-Fi環境下的上網服務,惠普EliteBook系列、微軟Surface Pro系列,都各自有類似的選擇。

Mac加基帶,正是好時候

可以說,但凡主打辦公的高端筆記本,曾經都多多少少做過這樣的嘗試,不過始終沒有大面積鋪開。

原因也很簡單:續航是個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對於蘋果而言算不上困擾——自從M芯片推出以來,憑藉高能效的ARM架構與系統級集成的SoC,MacBook的續航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升。

與我目前用的i9 16寸MacBook Pro相比,現在14寸的MacBook Pro都可以輕鬆將續航翻倍。

在強大的續航支持下,原本束手束腳的使用變得隨意起來,一顆高度集成於SoC中的基帶不再是壓力和負擔。

再加上隨著時代的進步,消費者對電腦的需求開始趨於多樣化,每個人拿到MacBook的使用場景都不一樣——一位程序員可能只是放在家中作為代碼編輯器,承擔主要的工作任務,而另一個攝影師則可能拎著MacBook與相機一起在廣袤的無人區拍攝銀河和星空。

此時,在續航已經大大增強的基礎上,讓MacBook適應更多的使用環境,不是一件錯事。

5G基帶出現在Mac上,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原因——環境。

雖然蘋果沒有公佈MacBook系列的具體銷量,但由於MacBook在整個Mac產品線中佔據絕對的生態優勢位置,我們可以從總體營收數據來窺斑見豹,推測MacBook系列在哪個市場賣得最好。

根據MacroMicro的數據來看,2024年Q3數據中,大中華區在蘋果營收佔比排名第三,為15.84%,而前兩名分別是北美的43.89%與歐洲的26.26%。

數據與圖片來自@MacroMicro數據與圖片來自@MacroMicro

如果粗略地將營收佔比看作用戶佔比,那麼MacBook的用戶更多集中在北美與歐洲。

而這兩個地方,各有國情。

在歐美,商業通訊運營商的大部分套餐有一個巧妙的限制——流量給得很大方,甚至有可能無限制使用,但如果是作為熱點使用,則有嚴格分級的流量上限。

比如Verizon、T-Mobile、AT&T的普通套餐,普遍有10~15GB熱點的限制,哪怕花大價錢訂閱最高套餐,也會在50G左右被限速,比如T-Mobile的基礎套餐,需要選擇75美元的第三檔,才能使用15GB的熱點流量,想要更多熱點流量,需提高到90美元的檔位,才能使用50GB的熱點流量。

運營商Verizon的55美元套餐,限制為60GB的熱點流量運營商Verizon的55美元套餐,限制為60GB的熱點流量

在流媒體興起的時代,但凡有跟影片沾點邊兒的工作需求,這點流量真的不夠用。

按照慣例,在文章的結尾,我還是要潑一桶冷水。

畢竟東西唱得再好聽,也要落實到消費者手上才是真的好。

按照蘋果的習慣,就算5G基帶成功推出,我們依然面臨一個問題——有非常大的可能,這套方案會使用eSIM。

eSIM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再浪費筆墨了,iPad Pro的蜂窩版近在眼前,完全可以作為參考。

不過,無論怎麼說,從技術、需求與環境的綜合視角來看,蘋果想為MacBook加上基帶這件事,雖然乍一看令人意外,但細細思量,的確是在情理之中,堪稱蘋果的歐·亨利時刻。

2020年,愛範兒曾經發佈過一篇《蘋果造芯,拯救iPhone信號|硬哲學》,詳細剖析了蘋果自研基帶芯片的佈局和野心。

2019年,在蘋果與高通和解的當天,英特爾宣佈退出5G基帶芯片市場。

彼時,MagSafe離開大眾視線已經四年有餘,神秘的M1芯片還沒揭開面紗,iPhone剛剛開啟全面屏時代不久。

同年7月,英特爾將相關團隊與資產打包,以1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蘋果,至此,蘋果走上自研基帶芯片的道路。

轉眼五年過去,MagSafe早已回歸,M系列芯片已經迭代到M4,iPhone只多了一顆相機控制鍵。

此時,我們終於聽到了蘋果基帶芯片的腳步,正以一種緩慢而堅定的方式向我們靠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範兒 (ID:ifanr),作者:周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