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快評丨極越汽車的“崩盤”是“突發”還是“必然”丨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距離2025年還有不到20天,國內新能源汽車新生力量之一的“極越”汽車宣佈“清盤”。12月11日下午18:00,極越汽車CEO夏一平召開全體員工會議,會議的精神很簡單——公司就地解散。最直接的就是——“11月和12月社保不交,有需求,立即離職公司 ,6點前,本週五前可以完成社保賬戶釋放,找下家進行代繳……”

曾經作為百度與吉利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智能駕駛”雙劍合璧標杆的極越汽車就此落下帷幕。

對於極越汽車的此番“突發”,網上流傳的最多的,也是夏一平表述的——資金鏈斷裂。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企業的下一步發展,幾番努力無果之後,最後做出了上述選擇。

那麼為什麼曾經也是業界“明星”的極越會走到今天?

截至2024年11月,極越汽車的累計銷量約為1.3萬輛左右‌。這個數據尚不敵同為吉利陣營的極氪11月一個月的銷量(27011台),而在11月,極越的銷量僅為2485台。極越汽車作為新興品牌,不僅面臨來自華為、理想、蔚來等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強大競爭,同時,也面臨極氪、領克這些車企的月銷量早已突破萬輛大關的挑戰‌,腹背受敵。

12月3日,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極氪和領克進行戰略整合。合併後新公司稱為“極氪科技集團”,旗下擁有極氪汽車、領克汽車雙品牌。目標瞄準“打造一個年銷百萬級全球化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同為吉利旗下的品牌,極越的地位明顯尷尬了。

作為百度和吉利聯手打造的品牌,從極越的前身(集度)誕生之日起,整個市場定位就是搖擺不定。極越汽車成立於2021年3月,曾被視為新能源領域的超級聯姻,百度負責提供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吉利則為其提供整車平台和製造能力。從最初的主打自動駕駛,到最好的機器人汽車,再到最好的智能駕駛汽車,極越的定位一直在變化。但在價格上,極越一直走的都是高端路線,打的也不是“親民”牌,在這個價格體系內,無論是賽力斯還是小鵬,銷量早已領先極越幾個層級。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由於是合資品牌,不可避免地在很多決策上會產生分歧。百度、吉利各有各的想法,從戰略層面很難達到高度統一。對於吉利而言,極越本就不是“親兒子”而只是合資方,出了問題,先看對方(百度)的態度,再說下一步;對於百度而言,從極越成立之日起,就是“啃老”,至今未見盈利的跡象,在百度內部就是個“雞肋”般的存在。

由此,我們看到,在極越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時,市場並沒有看見百度亦或者是吉利的高層表態“救市”,而是任由極越自己“折騰”。沒有兩大集團背書,加之自身極其“慘淡”的銷售,市場預期基本為負數。極越終於在2025年的前夕倒下。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有135萬餘家。其中,2024年1-11月,新增註冊相關企業30.2萬餘家。從地域分佈上看,廣東省、山東省和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14.4萬餘家、12.8萬餘家、9.9萬餘家;從成立時間來看,近八成的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內,近一年成立的相關企業佔比24.48%。

其中,中國新能源車企數量從2021年的300餘家下降至2024年的不足50家。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預計到2025年,汽車市場價格戰可能比往年來得更早,隨著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的份額和價格之爭更加白熱化,預計到2025年或2026年,汽車市場企業競爭格局將逐步明朗,優勝劣汰也將繼續加劇。有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80%的新勢力品牌將退出市場。同時,極越的倒下也讓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重新審視,從追逐“概念”到“盈利至上”,資本更務實也更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