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數字工具治理鄉村 “川善治”首批典型案例公佈,291個村莊獲獎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在四川,村莊治理效能如何進一步提升?推動村民工作上,有哪些好案例?在增加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上,又有什麼好舉措?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2024數字治理“川善治”千村激勵計劃典型案例分享省級調訓班上,公佈了首批291個獲獎村莊,包括“川善治”千村激勵計劃“綜合善用獎”和11個單項獎。其中,資陽全縣553個村,社區全部入駐平台,入駐率達100%;瀘州市的入圍村莊最多,共有55個村莊獲獎;廣安市的活躍村莊數位居四川省第一。

去年4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試行推廣運用“川善治”鄉村治理平台的通知》,將“川善治”鄉村治理平台(微信小程式)作為四川省開展“積分製、清單製+數字化”鄉村治理試點和助力村級治理數字化、信息化的平台工具,旨在借助新技術探索多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川已有逾2.8萬個村莊入駐“川善治”,超過全省村莊總數80%,服務村民超過816萬人。同時,也在綿陽、瀘州、自貢等市的多個村莊產生了諸多典型案例。

賀代全是綿陽市劉營社區的黨總支書記,他告訴記者,過去,社區黨委和社區居民一直存在溝通交流不暢的問題,導致了社區治理難。如今,借助“川善治”提供的多種服務功能,黨委的工作成果有跡可查,而且工作過程也能夠全民參與。“借助平台,居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鄉村治理因此步入了快車道。”

此外,平台減輕了村兩委工作負擔。資陽市交通村黨委書記王佐洪認為,新技術促進了村莊發展,讓村民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他尤其提到了“積分製”在促進村民義務勞動和村莊環境整治上的價值,並表示,這一舉措有效保證了村規民約的執行,不僅為村民營造出了手機里的精神家園,村莊面貌得到顯著改善。

製定好村規民約,建好積分製規則,做好雲端管理,過程全部民主……借助互聯網技術,村民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同時也增強了村民參與感和滿意度,拓展了鄉村治理的最後一公里。

“川善治”在川發佈一年多來,有效暢通了干群之間的溝通渠道,拓寬了村莊村民獲取信息的路徑,為村民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黨群服務。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指出,建好用好“川善治”數字鄉村治理平台,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也是落實農業農村部“耕耘者振興計劃”的具體抓手。這些典型案例將形成示範引領效應,進一步提升四川省數字治理效能,為四川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治理數字化提供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