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不卷後,第一批「爛尾娃」出現了

在教育內卷日漸降溫的氛圍下,「爛尾娃」,成為了最近中產家庭中的高頻詞。

過去的中產家長,總是絞盡腦汁讓孩子在起跑線上遙遙領先:從幼兒園階段就報滿各種興趣班,在小學階段就要努把力考出雅思7分,誓要讓孩子大學衝進常青藤,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如今都在花式縮減教育開支。大家不僅放棄雞娃,還將未完成既定規劃的子女,濃縮成一個新的焦慮名詞——「爛尾娃」。

「爛尾娃」,是教育界的一個新標籤,用來形容那些沒雞成功,或者雞到一半就放棄了的孩子。

「家長們起初信心滿滿,早早掏空存款備下學區房,從孩子落地就開始規劃未來。盼著他們2歲開口說英語,10歲參加奧數比賽,18歲備戰世界名校。

但家長在雞娃過程中,卻會因為經濟壓力、孩子不配合、看不到希望等種種阻礙而放棄。於是孩子便和到期無法交付的房子一樣,成為所謂的育兒爛尾工程。

起初選擇「雞娃」的許多家長,由於自己就是靠學曆打拚下的事業,十分希望子女也能夠複刻這條上升路徑,所以對教育支出毫不手軟。

「比如英語外教課400元一節、數學思維班一年2萬起步、藝考培訓動輒5萬,更別提出國留學每年都得花幾十萬。這些花費加起來,甚至夠在大城市買套房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清現實:雞娃並非一門靠努力就能回本的事業,而是一種「高風險投資」。

「有數據顯示,2023年只有38%的留學生月薪能夠過萬。和國內畢業生相比,僅高出14%,但付出的成本卻是國內教育的6倍以上。至於各種興趣班,更像是高價的盲盒,能通過特長參加自主招生、獲得加分的機率並不如期待中那樣高。」

於是,那些不再相信雞娃能改命的家長,開始試著放下執念,從焦慮父母變成了「淡人」家長。

「看淡教育焦慮後,生活便輕鬆了許多。以前為了讓娃開拓眼界、通過重點學校面試,每個假期都得滿世界遊學。現在覺得逛市內博物館也挺好,讀個本地二本也沒什麼。與其賠上大把錢和精力,不如陪孩子一起放鬆,找到成長的節奏。」

對年青人而言,「爛尾娃」這個被外界強加的標籤,難免刺耳。畢竟在他們看來,自己不過是按照家庭的資源和安排一步步成長,卻因為沒活成家長期待的樣子,而被扣上「半途而廢」的帽子。

但對於家長來說,「爛尾娃」卻是一種情緒的出口,讓那些對教育投入感到失落的人,終於有了討論的抓手。在教育消費降班的大背景下,關於「爛尾娃」的焦慮和釋然,正在成為更普遍的共鳴。

第一批「爛尾娃」出現了

「雞娃」一詞雖是近幾年才走紅,但它的教育理念早在十幾年前已盛行。「當年父母們便流行效仿‘虎媽狼爸’,不允許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玩耍,哪怕動用打罵等高壓手段,也要讓孩子考進名校。」

因此「爛尾娃」標籤,並不專屬於當下的孩子。那些十幾年前被「雞」,如今已步入職場多年的成年人,同樣逃不過父母的念叨,會被責怪辜負了當年的投入和期望。

隨著時間推移,外界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和成長軌跡,調侃出了不同「爛尾」程度的爛尾娃分類。

早期爛尾娃,指的是那些在小初階段就提前「爛尾」的孩子。原本學馬術,如今只能在家鞏固算術;以前練鋼琴,現在變成校合唱團的小配角。

老家在西安的小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母原計劃讓他從雙語幼兒園一路讀到國際學校,初高中直升本校國際部,最終衝刺海外名校。

然而,小陳小學還沒畢業,父母就離婚了。離婚導致家庭經濟受挫,存款減半,再加上父母單位降績效,他最終只能轉學到公立學校。「當時我從小班教學切換到大班課堂,難以適應新環境,所以成績一路下滑直至倒數,父親對我的期望值也慢慢降到了穀底。」

最後,他父親坦然地放棄了對他的教育投資,並在高中前,就勸他放棄留學夢,踏踏實實在國內考個二本或專科。「與其花那幾百萬打水漂,不如留著以後直接當薪資發給你。」

中期「爛尾娃」,往往出現在高中或大學階段。這些孩子在前期被雞得很好,但隨著學業難度增加,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便開始後勁不足。

「許多家長最初還埋怨孩子不夠努力,對不起家庭對他幾十、上百萬的教育投資。去醫院後,才意識到孩子不是變懶了,而是病了。

上海人小寶今年32歲,初中時被父母送出國,大學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父母原本期待他能進入知名藝術機構,從事策展或拍賣等高薪工作,但現實遠未達到預期。

過早的出國,讓小寶缺乏陪伴,在與人交流時總會出現障礙。畢業後,他也曾試圖進入職場,但都因無法適應壓力,而在試用期時主動離職。

如今,他做著兼職問題兒童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每月收入4千元左右。

後期「爛尾娃」,則指的是大學畢業後,仍然找不到工作、進退兩難的年青人。他們或是在國外選擇繼續讀研讀博,試圖用學曆延遲就業;或是在國內加入考研大軍,面對日益內卷的研究生考試,也難以脫穎而出。

小寶結合自己的經歷,認為這種階段的「爛尾」,並非僅僅源於個人能力不足,與就業大環境的劇烈變化也密不可分。

「家長們與其一味焦慮孩子‘不夠優秀’,不如反思一下,是否真正瞭解當下社會發展的現實,為孩子規劃了適合的成長路徑,而不是簡單複刻自己的成功模式。

最近的中產,決定不雞娃了?

中產家庭停止雞娃的原因中,經濟問題是多數父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過去年收入超百萬的中產家庭,還完房貸後還能每月輕鬆擠出3到4萬元,用於孩子的教育支出。但隨著不少公司降本增效,許多人都開始面臨降薪20%-30%,甚至是被公司優化的風險。

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對至少20年才能回本的教育投資失去信心,放棄了雞娃計劃。

今年45歲的北京媽媽李紅,經常抱怨這兩年的銀行利息,普遍下降了2%左右,存款收益遠不如從前。「以前理財收益還能覆蓋部分培訓費,現在卻要從薪金硬擠。」

曾經她是典型的過程導向「雞娃」家長,追求孩子的全面培養,但現在她的思維發生了轉變。「如果孩子不是學習這塊料,你花再多錢也沒法把他捲成天才。不如把用於教育投資的錢,省下來給他買房。

「只要他將來能不靠父母吃飽穿暖,有個穩定住所,甭管收入多少,都已經贏了90%的普通打工人。」

越來越多的父母看透了如今學曆「貶值」的現實,發現即便孩子順利考上985碩博,畢業後的薪資水平也未必如預期。

「辛辛苦苦雞到985,結果薪金稅後仍然只有一萬出頭,還不如我當年大學畢業直接就業高。」

還有一些父母放棄雞娃的原因,是意識到了自己過於急於求成,難以有好的結果。

「比如每當奧運會結束,總有人試圖讓孩子複刻冠軍的成長之路,靠體育特長進入重點學校。谷愛淩奪冠後,很多家長讓孩子學滑雪;今年看到潘展樂奪金,又讓孩子練游泳。但這些家長,最多讓孩子跟教練一週兩訓,其他時間卻被各種課外班佔據。最後孩子便會因為缺乏系統性訓練,而只學到個皮毛。」

中產父母,開始雞自己了?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雞娃的投入和焦慮未必能帶來預期的回報。反而投資自己,或許是一種更高效的選擇。

「比如越來越多的中產父母,都會在孩子小學或初中階段,花費大約30萬到50萬元人民幣,選擇去香港讀碩士。這樣不僅能讓孩子享受香港相對寬鬆的教育環境,未來還能通過華僑生聯考的方式,讓孩子回內地讀書,從而避免進入內地激烈的學業競爭。」

還有一些父母在深思熟慮後,直接放棄了雞娃計劃。

「像很多在北京拚搏的父母,都會決定讓孩子落戶天津。他們會安慰自己,這樣不管孩子學習如何,生活在哏都,都能讓他有一個更輕鬆的童年。如果將來考不上大學,也可以去說說訪問節目,沒準就成了下一個喜劇之王。」

被視為「爛尾娃」的小寶,最開始還很擔心自己畢業後,一直處於人生低谷期。但在接觸了許多有類似問題的孩子後,他逐漸感到釋然。

「你會發現,無論是10歲,18歲,還是28歲的人,都會在人生某個階段,出現後勁不足的情況。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快爛尾了,但其實挺過一段時間後,生活就會像波動的股票一樣,又往好的方向發展。

小寶說,自己現在雖然掙的不多,但手上積累的客戶越來越多,從去年開始,他的收入已經足夠負擔日常開支。「接下來我準備去考個心理諮詢師的證書,今後的目標,是能開一個屬於自己的教育機構,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們。」

ENDING

許多被貼上「爛尾娃」標籤的年青人,一開始都會感到迷茫,不理解自己為何按部就班地成長,最後卻沒有活成理想中的樣子。

但大家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也慢慢理解了「爛尾娃」背後更深層的邏輯。「很多人最初會覺得自己‘爛尾’,是因為父母沒有繼續支撐自己。但等自己進入社會,體會職場的艱難,經歷各種生活的不確定性後,便會明白父母也無法預見未來,他們也只是想為子女鋪一條更好走的路。」

「當你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後,重新丈量自己的人生,會發現這條路很長。父母陪你走過的不過是其中一小段。」

當你經歷過「爛尾期」,蛻變成功,擁抱另一種人生時,便會發現——「所謂‘爛尾人生’,是挫折也是機會,是鬆弛也是改變。運氣好的話,重新開始,帶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