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半導體設備對華銷售大幅下滑的思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 (ID:icwise),作者:芯謀研究,題圖來自:AI生成
近來,國際設備企業展望中國半導體市場,出現了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47%-20%現象。以ASML為例,其財報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業務佔比為47%,但預計2025年中國大陸銷售額佔比將滑落到20%左右。無獨有偶,這種大幅下滑並非個例。
其它國際設備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業務也有大幅下降,例如科磊(KLA)首席財務官Bren Higgins最近公開表示,2025年科磊在中國大陸的營收佔比將下滑至20%。部分國際設備企業的下滑貌似不大,但其實在之前已經有不小的調整。半導體產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國際設備企業在華業務大幅下滑,值得我們深思。
緣由
這些國際設備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營收整齊劃一地下降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這幾年中國芯片製造企業擔心美國製裁而提前大量囤貨。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這種超前大量備貨是否合理已經不再重要。目前的現實是,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倉居里堆積大量設備,使得中國市場的採購記錄遠超歷史正常水平。這種超常規採購只能是一時的,國際設備企業對華業務遲早要回歸正常。
其次,美國新的製裁導致國際設備企業供應中國市場受阻。由於大量製造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國際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科磊首席財務官最近公開表態,通過對新版製裁規則的初步審核,新規將導致科磊中國業務下降20%。其中不僅有設備供應受到限制,還有已經銷售的設備的零部件供應和設備維護服務也受到限制。科磊在華業務中除了系統銷售之外,它的服務業務佔到總業務量的30%。所以後續服務受限也是採購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最後,經過這一波快速擴張,中國芯片產能建設達到階段高點。截至2024年10月,12吋產線方面,中國大陸已建有12吋產線40座,規劃總產能達227.7萬片/月,實際投產產能145~155萬片/月;建設中的產線19座,累計總產能約92.1萬片/月;規劃興建產線11座,累計總產能約50.0萬片/月。明年中國半導體產能處於過剩狀態,接下來的產能建設必然放緩,對設備需求必然也會下降。
兜底
屯了這麼多貨,建了這麼多產線,後續這些產線維修和服務誰來兜底是眼下最重要的問題。
首先,對中國設備公司而言斷供既是考驗,也是機遇。國內Fab要與有關方面通過查漏補缺,為半導體設備、零部件供應建立「設備替代產品需求清單」和「斷供風險清單」,並動態更新。依據兩張清單設立專項,「揭榜掛帥」開展技術攻關。尤其要重視二手設備企業接近既戰的能力,組建形成「設備翻新-改造升級-維護保養」的「備份團隊」企業集群,在最短時間內形成供應鏈服務體系與支撐能力。推動二手設備企業面向全國晶圓製造企業,提供設備養護、維修兜底服務。同時建立半導體設備和零部件庫存基地、設備零部件物流中心和半導體設備維修中心等資源調配機構。
其次,美國製裁還有一定的騰挪空間,國際國內企業要努力爭取豁免。目前國際企業的悲觀預期也只是對規則的初步評估,是嚴格按現行規則推算的結果,有國際企業預計未來美國政府可能會在供應許可方面有一些緩解措施。隨著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快速成長,成熟領域的壓製作用在快速遞減。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對成熟領域的製裁連「殺敵一千」都做不到,「自損八百,傷友六百」就更加得不償失。所以無論是日本、荷蘭的設備公司,還是美國的企業,都有機會反製美國政府的製裁。
最後,國內國際設備企業要找到新的合作方式。中國買了這麼多外國設備,後續的零部件供應和維修服務是國際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儘管有製裁政策的限制,但是國內國際企業加大合作,應該可以找到新的合作模式。況且,隨著中國成熟產線與設備技術的成長、成熟,它會如同其它中國製造一樣在規模效應、成本優勢等方面具備最強的全球競爭力。所以國際企業要在中國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奠定長期合作的基礎。
結語
國際供應鏈受阻是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大考驗,也是中國設備企業的重大機遇。尤其要重視的是,現在國際企業斷供、國產設備青黃不接,原來被行業看不起的二手設備企業有機會發揮重大作用。二手設備企業既能填補空白,又能吸收消化海外先進技術。正好與自研設備高低搭配,遠近結合,不失為一種務實的產業形態。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有深厚積累,只要深挖潛能,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為產線兜底就不難實現。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 (ID:icwise),作者:芯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