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2024丨盤和林:2024年的關鍵詞是“突圍”,進攻型的創新是最好的防禦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2024年即將過去,2025年即將到來。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推動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積極信號。“中國政府有信心在明年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穩定增長”“此次會議所做決定的影響將遠遠超過中國自身”……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並積極解讀此次會議,認為中國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發展動能。
回顧2024年,中國經濟不懼外部逆風,直面各種挑戰,成為了世界版圖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展望2025年,開好中國經濟航船,必須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12月17日,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2024年的感悟和對2025年的期望。
封面新聞:回顧2024年,這一年您的感悟是什麼?
盤和林:我的感悟是:進攻型的創新是最好的防禦。對於中國經濟,科技創新既是矛,也是盾。
說科技創新是矛,是因為2024年出口成為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表現最突出的一駕馬車,而出口之所以強勁,背後的支撐力是中國企業開拓創新和轉型升級,換句話說,是科技的力量,相比於過去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如今的中國更多是高附加值、高端產品出口,無論是新能源車、集成電路,還是船舶、光伏、機電等出口,無不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體現,所以科技創新是矛,是中國製造攻略全球的矛。
說科技創新是盾,是因為2024年國產化替代守護了中國企業安全的同時,也收穫了巨大的商機,科技創新帶來的國產自主供應鏈體系,支撐了中國企業發展,讓中國企業有了應對“無端斷供”的底氣,而國產自主信創產品也很好的守衛了中國個人、企業和政府的信息、數據安全,所以,科技創新是盾,是守護中國供應鏈安全、信息安全的最強屏障。
封面新聞:您認為2024年的關鍵詞是什麼?
盤和林:在我看來,2024年的關鍵詞是“突圍”。中國經濟和企業需要在很多層面上突圍。從國家來看,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愈加複雜,複雜的外部問題有些和中國無關,但最終會影響到中國,如外需不足的問題逐漸嚴重,有些和中國有關,如技術限制和貿易保護,中國經濟要突圍,既要技術突圍,以自主技術替代進口技術,也要貿易突圍,發展新的貿易夥伴。從企業來看,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企業都需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突圍,來殺出一條血路,出口上,科技創新將給外貿企業帶來新增長點,增強全球競爭力,內需市場中,科技創新又是企業規避“內卷式”競爭的重要手段。從個人來看,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到達了新高度,如人工智能,如果不能跟上科技發展的節奏,那麼很有可能被時代列車甩下,所以每個個體都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通過學習來跟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2024年,大家都在“突圍”,但不是所有人都成功,不成功也不要氣餒,因為我們有的是時間,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堅持突圍的狀態,相信終有一日能開花結果。
封面新聞:展望未來,您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期望?
盤和林:我期望中國經濟能夠達到最佳的效率性和公平性。一直以來,效率和公平被認為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實際上,中國一直在探索效率和公平的最佳平衡點,而達到最佳平衡點的方式其實就是科技創新,尤其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的高效信息系統。從過去20年總結經驗,互聯網顯著增加了中國經濟的運行效率,也顯著提高了中國社會的公平性。為什麼互聯網提升效率?因為互聯網是高效的信息工具,在傳統社會,廠家和消費者中間隔著千山萬水,茫茫人海中找不到對方,而互聯網讓供需雙方天涯=咫尺。為什麼互聯網提升公平?因為互聯網正在納入越來越多的人,小到3歲孩童,大到80歲老人,只要有心,都能學會上網,個人製作的小視頻,在傳播度上完全可以和傳統媒體並駕齊驅,機緣巧合,可以締造出一則經典傳播學案例。
中國正在達到最佳的效率和公平的平衡點,而之所以能夠找到平衡點,背後是以互聯網科技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數字創新的崛起。而展望未來,2025年的中國經濟,將少不了平台企業、數字企業的參與。
封面新聞:“請回答”專題報導從2020年啟動至今已五年了。對於過去這五年,你有什麼想說的?
盤和林:我想說,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因為2020年以後,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顯著增多了。很多過去行得通的邏輯如今已經不合時宜。而“請回答”在這五年,緊密的跟蹤了中國經濟在各個維度上的顯著變化,為中國企業家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參考,也打開了中國企業創新的思路。可以說,沒有“請回答”這五年來的堅守,就沒有部分中國企業家的創新轉變。
除此之外,回顧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結構變化的背面:一方面是新經濟崛起,另一方面是舊經濟的一部分正在隕落。所以,這五年我看到了大量的競爭和洗牌。在2019年,有人說這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我想,在2024年也部分適用。這並不一定是世界變壞了,而是因為很多人的思維留在了過去,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過去五年,創新者生,守舊者死,而未來五年,大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