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哭窮「反向馴化大數據」,有用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球人研究報告 (ID:diqiuren005),作者:你的外星小姨子,原文標題:《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用哭窮「反向馴化大數據」,真的有用嗎?》,題圖來源:AI生成

最近上網,猛一看帖子會感覺負能量特別多。

不是哭窮的,就是賣慘的。

有人說太窮了,買不起奶茶。有人說機票太貴了,去不起旅遊了。

還有套標準話術:

這段時間,各大平台內都是這個。

只不過它雖然看著喪了點,但其實本質上還是挺「勵志」的。

下次看見了可以不用慌。

這是人類試圖在反向馴服大數據。

大數據的功效,如今處處可見。

打開購物平台,想買多日的商品自動跳出來。刷刷短影片,最近關心的話題總能先看見。

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它其中一種比較損的應用方式:

殺熟。

大數據殺熟,在各大平台,特別是旅遊出行平台上,現在格外常見。指的是平台利用其掌握的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和分類,搞差異化定價。

越熟的客,越容易被宰。越老實的忠實購物者,定的價越高。

所以不少聰明人早就想出了馴化大數據的方法:

把自己打造成不那麼忠實的客,或是事比較多,錢又比較少的人。

具體方法,則是處處散佈一些挑事的評論,比如不發券就卸載。

這兩年,外賣平台就有不少顧客發動過這樣的數據戰。

但相比之下,還是這次的「反向馴化」規模更大,且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

大概在兩週前,就有人率先打響了這場馴化戰。

有人開始猛刷「機票太貴了」。

畢竟旅遊出行平台,向來就是殺熟行為的重災區,特別是機票,但凡多看一眼,價格就會爆炸。

一些網民對這種動態價格早有不滿,所以靈機一動,就採用了這種數據攻擊方式:

在各大平台哭窮,痛斥機票漲價。

並且,他們為了更立體地打造自己的大數據人設,還採用了一哭二罵三卸載的高級手段,爭取在一段文案內把自己的人設立全了。

刷的文案特別魔性,於是也吸引了不少有同樣困擾的網民加入其中。

導致一時之間,處處開始出現網民們罵機票價格的留言。

對於不瞭解內幕的人來說,看了很摸不著頭腦。

但一瞭解情況,馬上就有加入其中的念頭。

在這之後,數據戰還迎來了一個關鍵轉折點,有人說,自己真的成功把價格罵下來了:

有個網民表示,自己看中的機票本身要4309元,經過反復刷「不買了去不起」之後,成功降到了1903元。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同樣聲稱成功的案例。

雖然不知它們究竟是巧合還是真有成效,但這些案例顯然給參與此戰的人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加入哭窮大隊的人更多了。

並且開始不再針對於機票。

各式各樣的哭窮文案,翻著花樣出現,

無論是短影片平台,還是圖文社交媒體,它們不分地點,不分場合地冒出來。

你說東,他說窮,你說西,他說買不起不去了。

還不乏有一些許願環節。

在這期間,也的確偶爾有一些成功案例被公佈,進一步鼓舞人心。

也進一步導致了如今這個哭窮盛世。

昔日網絡炫富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到來的是曬窮比拚。

雖說滿屏負能量,但看得怪熱鬧的。

只不過這種行為是否實際有用?其實還挺有待商榷的。

目前為止,其實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實它的有效。相比起行為,用戶發言到底在畫像過程中到底有多少權重,這點普通用戶也終究無法判別。

所以整體更像是種賽博求雨。

真掉雨點了會以為是自己求來的,不掉會覺得是自己求得不夠誠心。

大部分參與這場「數據戰」的人,其實也本身就是這麼想的,不管有用沒用,只能試試了,刷起。‍‍

苦中作樂的成分更多。

所以雖說這次的「反向馴化」整得轟轟烈烈,但更多透露的,還是種心酸無奈。

畢竟「反向」馴化這個概念,本身的前提就是:人們已經潛意識認同自己是被馴化的那方了。

但本該不是這樣的。

用戶被動貢獻自己的數據和隱私,最後卻反過來被其拿捏。這其實純屬倒反天罡。

本該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在潛移默化中,我們開始誤認為這是種正常。

有點子像比較年輕的網民間流行的另一現象:管手機叫「手機爹」。

有時候刷到一些主題比較新奇的影片,底下評論區就會有年輕小孩說這句話:手機爹你給我幹哪來了。

大概意思是,怎麼會突然給我推薦這種沒見過的東西,長見識了。

雖說本意是調侃,但也挺倒反天罡的。

因為大數據的思維圈養,算法的精準拿捏,已經被許多人認同為一種常態。

儘管上網的本意,應該是開拓視野邊界,而不是被困在繭房內畫地為牢。

儘管咱才應該是爹。

咱才應該是大數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