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問「怎麼讓女大學生服服帖帖老老實實生孩子」時,外國嘉賓都懵圈了
上個月的22日,哈薩克史丹的高官葉爾蘭·卡林到訪中國人民大學,分享了哈薩克史丹在應對人口問題上的一些經驗。
在他的演講結束後,一位王姓教授提出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問題:為什麼哈薩克史丹的女性能夠早生、多生,而中國的年輕女性卻普遍不願意結婚生孩子?
教授的提問中,帶著一些批評的意味,指責中國的年輕女性「不願意結婚,不要孩子」。他似乎覺得當今的年青人過於「自私」,即使家長和領導多次動員勸說,她們也聽不進去。
接著,教授又帶著羨慕的語氣詢問哈薩克史丹的政策:「她們怎麼能夠這麼相信你們的話,老老實實的,服服帖帖的就這麼生孩子,早生、多生?」從這番話中,教授似乎認為,年輕女性如果不願意生育,那就是對國家、對社會的不負責任。而哈薩克史丹的女性為什麼能如此聽話呢?
教授已經70歲了,是俄羅斯、中亞問題的研究專家,長期在學術界工作。按理說,他應該具備較高的認知能力和較為廣闊的視野,但這一問卻讓人感到有些瞠目結舌。
我們很難不覺得,教授的提問里,潛藏著一種「奴隸主」的心態——女性在他眼中,似乎是社會生產力的工具,而生育數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經濟利益。
哈薩克史丹的政策:讓女性選擇生育,而非強迫
面對這樣一個帶有偏見的問題,卡林高官並沒有直接反駁,而是給出了一個平和且理性的回答。他強調,哈薩克史丹並沒有強迫女性生育,而是尊重每個女性的選擇。
他自己有六個孩子,但他明確表示,哈薩克史丹政府從來沒有強迫任何婦女去生孩子,所有的生育決定都是基於女性個人的意願。
卡林接著談到了哈薩克史丹政府在推動人口政策時所採取的措施。他提到,哈薩克史丹注重社會公平,努力讓民眾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為了鼓勵年青人尤其是年輕家庭生育,政府還實施了一些實際的經濟支持政策。
例如,哈薩克史丹正在考慮設立一個教育基金,每個孩子在五歲時就可以由父母為其開設一個獨立賬戶,政府每年為賬戶注入500美元,並且每年增加7%。等到孩子成年時,他們就可以擁有一筆積累的儲蓄,足夠支持他們結婚、買房或繼續深造。
卡林的回答其實並不複雜,也沒有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奇招」。他講述的政策措施,卻都在體現出尊重和關愛。他並沒有像王教授所想的那樣採取高壓的方式,而是通過制度上的保障,讓每個家庭在生育後都能得到實際的支持和幫助。
認知的差距
王教授的提問反映出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教授的提問中,「老老實實」和「服服帖帖」的表述,讓人感覺他對女性的期望是「照著既定的軌跡走」,而不是尊重她們的個人選擇。這種思維背後潛藏的,是將女性當作「生產工具」的觀念——在他們眼中,生育只是「社會責任」的體現,而不是個人意願的選擇。
這種視角的差異,實際上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往往缺乏足夠的尊重與理解。當哈薩克史丹的政策強調社會公平和女性自主選擇時,王教授卻更關注「如何讓女性聽話」,甚至顯得有些想要「控制」女性的生育行為。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為什麼年青人不願意結婚生育?
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中國的年青人普遍不願意結婚生育。王教授批評年青人「自私」,似乎認為這是他們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原因。但實際上,生育率的下降背後,並不僅僅是「自私」或者「不願意承擔責任」,更深層的原因是經濟壓力、生活成本以及社會保障的不足。
如今的年青人,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從高房價到高消費,從教育負擔到醫療壓力,生活的每個環節都讓他們無法輕鬆呼吸。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年青人要想買房、結婚、養育孩子,都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很多年青人甚至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更別說生育和撫養孩子了。
不僅如此,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也是年青人選擇不生育的重要原因。比如,生育後的女性往往面臨就業難、收入低、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缺乏充分的支持使得他們不敢輕易選擇生育。再加上教育和醫療資源的稀缺,讓許多年青人擔心,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是否能夠得到保障。
至於專家們所提的「生育焦慮」,其實也是一種對年青人困境的忽視。這些專家很少關注年青人背後的真實困境,也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其實,社會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是否能夠減少年青人在生育過程中面臨的壓力,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