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管理教育工具可靠嗎?
人工智能作為管理教育的輔助工具,是否真正可靠?它能否同時符合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它對管理教育的未來發展是否安全?這些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答案,實踐中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01 一種觀點:謹慎使用,關注潛在風險
持這一觀點的人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性與潛在風險。他們認為,當前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在回答問題時,會受到設計者的隱含假設和訓練數據中偏見的影響。長期使用可能會改變教育者和學生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進而影響行為。例如,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指數(2022)》報告中指出,儘管大語言模型的性能不斷提升,但偏見問題愈加嚴重。
研究顯示,隨著模型參數規模擴大,偏見也更加顯著。例如,一個擁有2800億參數的大模型,其「毒性」(elicited toxicity)比2018年最先進的1.17億參數模型高出29%。這表明,技術能力的提升並未減少偏見,反而加劇了這一問題。
這些偏見和「毒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可能是種族歧視、倫理偏見,或者削弱用戶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管理教育中,大量使用此類工具可能帶來雙面影響。一方面,人工智能確實能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腦力負擔,甚至在某些場景中替代人類的思維和分析;但另一方面,長期依賴這些工具可能削弱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深度、判斷力,以及整體認知水平。
此外,人工智能的運行機制越來越複雜,其輸出的結果常常難以預測。用戶輸入相同的數據,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這種不確定性讓人工智能的使用更像開「盲盒」,而不可預測性可能導致焦慮和不安。
於是,從價值理性的角度出發,一些大學對使用ChatGPT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因為他們無法確信這種工具是否真正有助於學生的成長。
√2023年1月,巴黎政治大學率先宣佈禁止教師和學生使用ChatGPT等基於人工智能的工具,理由是防止學術欺詐和剽竊。類似的舉措隨後在其他高校出現。
√香港大學:2023年2月,香港大學向全校師生發出電子郵件,明確規定禁止在所有課程、作業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除非學生事先獲得課程講師的書面許可,任何違規行為都將被視為抄襲。
√日本上智大學:2023年3月27日該校規定,未經導師許可,不允許在作業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代碼或計算結果。若發現違規,將採取嚴厲措施。
√東京大學:2023年4月3日該校發佈通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報告,不能完全依賴人工智能工具。
√京都大學:校長湊長博在2023年4月7日的入學儀式上指出,寫作雖然耗時,但這一過程有助於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日本東北大學:在官方網站發佈通知,建議教師重新設計作業和考試形式,以應對人工智能可能提供的答案。他們提倡採用課堂寫作等方式,減少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賴。
這些學校的措施反映了他們的一個共識:雖然人工智能工具能提高效率,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影響仍需深思。教育的目標不只是獲取結果,更在於過程中對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這些大學希望通過謹慎的管理,確保人工智能的使用不會削弱這一目標。
02 另一種觀點:在管理教育中大膽使用ChatGPT
伊桑·莫利克(Ethan Mollick)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禾頓商學院的一名副教授。他主要研究創新與創業,並探索人工智能對工作和教育的影響。他領導的禾頓互動(Wharton Interactive)項目旨在通過遊戲、模擬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育的普及。莫利克還著有《共智》(Co-Intelligence: Living and Working with AI),書中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與AI共存的四大原則。他的博客「OneUsefulThing」吸引了全球超過13.4萬名讀者,在學界和企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教學中大膽探索ChatGPT的使用
莫利克在教學中大膽使用ChatGPT,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和掌握創業技能。他認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簡化日常工作,還能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參與度。在他的課堂中,ChatGPT被用於以下幾種創新方式:
(1)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與優化。學生通過輸入商業想法,利用ChatGPT生成初步的商業計劃書草案。隨後,他們須指出ChatGPT方案的不足,並加入自己的創意以完善計劃書內容。莫利克強調,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計劃書的完成速度,還讓學生有機會專注於更具創造性和策略性的思考。
(2)創業實驗的輔助工具。莫利克鼓勵學生使用ChatGPT進行創業實驗的假設構建和數據分析。例如,學生可以輸入商業假設,讓ChatGPT生成可能的市場反饋或分析數據趨勢。這種基於人工智能的實驗輔助工具顯著提高了實驗效率,同時幫助學生更快驗證創業假設的可行性。
(3)個性化學習助理。通過ChatGPT,學生能夠更快獲得問題的解答。例如,針對複雜的金融模型或市場分析,ChatGPT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釋和例子。莫利克指出,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識,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類與人工智能協作的四大原則
在莫利克的書中,他強調了人類與人工智能協作的重要性,並分享了他的「四條共智原則」(Co-Intelligence Rules):
(1)邀請人工智能參與決策。莫利克要求學生在每項任務中都嘗試使用ChatGPT。他相信,瞭解人工智能的強項和弱項是學生未來在商業中使用技術的關鍵。通過反復測試,學生能夠掌握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高效決策。
(2)「人在環中」(Human in the Loop, HITL)。這是人工智能和自動化領域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複雜的系統中,人類在關鍵決策或操作環節中起到監督、干預或指導的作用。他提醒學生,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許多任務,但核心決策仍需人類主導。例如,學生可以讓ChatGPT完成大量的市場調研或初步數據整理,而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戰略製定和創意上。
(3)賦予人工智能角色。莫利克建議學生在與ChatGPT互動時明確其「身份」。例如,可以告訴ChatGPT:「你是一名金融分析師」或「你是一位專注於市場營銷的顧問」。這種方法能夠顯著提高ChatGPT生成內容的相關性和質量。
(4)假設你正在使用的ChatGPT是「最差的人工智能工具」。莫利克鼓勵學生以批判性的視角使用ChatGPT。他指出,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強大,但必然會被更先進的版本取代。因此,學生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以充分利用未來更強大的人工智能工具。
3. 實際成效
莫利克說,他在課堂上的這些大膽嘗試已經產生了顯著效果。學生報告稱,他們完成任務的效率顯著提升,且對創業和商業管理的興趣更濃厚了。此外,學生逐漸學會辨別人工智能工具的優勢和局限,培養了更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莫利克的實踐為全球商學院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挑戰提供了重要啟發。
03 未來的管理教育: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存之路
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教育,它帶來的潛力令人振奮,但也催生了不容忽視的隱憂。
面對未知的技術未來,我們或許無法選擇完全接納或完全拒絕,但可以在創新與謹慎之間尋找平衡。
或許,教育的本質從未改變。它的使命不是塑造完美的答案,而是塑造能夠思考、提問、探索的個體。人工智能可以成為工具,但教育者的角色永遠是靈魂的塑造者,而非機器的操作者。
管理教育的未來,是一場持久的對話——人與技術的對話,創新與倫理的對話,過去與未來的對話。對話的意義,不僅在於科技的升級,更在於教育對於人類價值的堅守。
也許多年後,當今天的學生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會回憶起這場變革中的種種嘗試。他們會看到那些大膽的實驗,也會理解當年那些看似保守的決策。那時,教育的答案可能更加清晰:人工智能,並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如何思考「人」的真正價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複旦商業知識」(ID:BKfudan),作者:芮明傑,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