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清明上河圖密碼》里遊遍東京城

作者 / 耳東陳作者 / 耳東陳

編輯 / 朱   婷

運營 / 獅子座

舉手!是誰已經迫不及待對著《清明上河圖密碼》做攻略,準備“神遊”東京城,到虹橋放燈,看車水馬龍;去瓦子看戲,享一晌歡愉?

‍隨著古裝家庭探案劇《清明上河圖密碼》在優酷站內熱度破萬,“宋潮”儼然成為介於虛實之間的“精神旅行目的地”。

有人醉心於劇中宋朝的風物民生,有人沉迷接連發生的詭案,也有人為市井平民的生存哲學或拍手,或扼腕——劇集的魅力在雙向奔赴中變得具體可感。

最打動kk的,是在5G衝浪的間隙,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並感知“宋人的浪漫”,那是一種刻在骨血中的記憶被驟然激活的快慰:一千多年後,我們以一幅畫為導覽,走進老祖宗的生活,跟他們同吃住,共悲喜,多麼奇妙的體驗!

一、遊客版:當宋朝的東京人是種什麼體驗?

《清明上河圖密碼》儼然一個“電子版”旅遊導覽,帶入遊客視角進入東京城,恭喜你,即將擁有“最爽電子假期”。

民以食為天,老祖宗更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清明上河圖密碼》令宋人的好吃、會吃一覽無餘(代一個現代版“大眾點評”),從路邊攤到黑珍珠,主打豐儉由人。

宋時的東京幾乎是碳水胃的天堂。環餅這種由紅糖、蜂蜜或花椒、紅蔥皮熬水,用雞蛋、清油和麵製成並油炸而成的“糖油混合物”,早點來上一份簡直一口入魂;更不要說還有獨下饅頭、餶飿這類包子、餃子的雛形,羊肉、豬肉甚至還有蟹黃做餡,品種之豐琳瑯滿目,當早點或者夜宵解饞都是不錯的選擇。

這裏就不得不再度感歎一下老祖宗們的烹飪智慧,大概沒人能抵住劇里魚膾和蓮房魚包的誘惑,前者講究食之本味,吃的是食材鮮甜;後者講究烹飪的技法,將取用過蓮子的蓮房變廢為寶,釀入鮮美的魚肉,美食美器帶來味蕾和視覺的雙重友好,更有“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的好綵頭,是宋人的雅緻意趣沒錯了。

除了走街串巷尋訪美食,《清明上河圖密碼》還將宋朝“宅人友好”的東京城旅居攻略一併提供。彼時東京城已經“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用現代話理解就是跑腿和外賣業相當發達,足不出戶仍能飽口腹之慾,誰不說聲快遞小哥賽高!

甚至啊,誰能想到,宋朝已經有了集合早C晚A,住宿餐飲於一體的上店、腳店了!類比如今的五星級和青旅,吃喝住一站解決,“天之美祿”不只有昂貴佳釀,冰梅子酒已經令人垂涎欲滴。‍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圖密碼》屬實令人對古人的幸福感有了具象化的感知:宋人果真是太全面了!汴河兩岸是什麼旖旎風光,夜景的絢爛全然是“只應天上有”的奇景;更不必說還有發達的瓦舍勾欄,宋朝版“環球影城”完全不輸現代的沉浸體驗,巨大的綵樓歡門儼然是地標建築,快樂老家的符號;入夜後的打鐵花表演再現非遺魅力,還要什麼煙花秀! 

最令生活在現代且沉迷線下演出的kk欲罷不能的是在瓦舍勾欄上演的“大型沉浸式現場演出”,劇集開篇的《群妖博魅》曾經只在書畫中見到,未曾想被搬上螢屏是如此異彩紛呈,巫儺的神秘,中式詭異美學在npc的現場互動中得到無限放大;《皮影戲》《目連戲》《血社火》等非遺劇目的螢屏再現,在某個時刻甚至有種令人熱淚盈眶的感動:文化傳統活了,而且就在我們身邊。

歸根結底,是《清明上河圖密碼》用戲劇張力托起了文化的張力,令每個對傳統文化心懷嚮往的觀眾能夠深入其中,且這種嚮往的滿足並非隔靴搔癢,對井望月,而是紮實可觸,具體可感的。

二、居民版:升鬥平民的日常挑戰

除瞭解鎖遊客版的“神遊”,《清明上河圖密碼》還為觀眾提供了類似“我在宋朝過日子”的角色扮演式體驗。

一旦帶入趙不尤、溫悅一家人的視角,就會發現宋朝東京城升鬥平民的生活日常,也有著“居大不易”的五味雜陳。

在這個平民縮影般的家庭里,趙不尤是大理寺基層的帖書小吏,妻子溫悅則經營傘鋪補貼家用,弟妹趙墨兒、趙瓣兒分別懷揣機關製作和仵作醫術技能,加上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老爹趙離,五口之家“蝸居”在趙家小院見方之地,眼見著已經長大的瓣兒,因為居住環境的逼仄,不得不跟老爹和二哥擠在一處,“買房置地”的需求,與當下“改善居住環境”的民之大事跨時空共鳴。

除了過日子的雞毛蒜皮和市井煙火,《清明上河圖密碼》將一眾“打工人”的眾生相勾勒得異常鮮活:職場上的趙不尤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卻也在日複一日的勤勞肯幹中練就一身過目不忘的本領,幾乎是行走的卷宗庫;顧震作為開封府左軍巡使,頂著一張冷臉辦著熱心腸的事,放現在屬於最有人情味的領導;顧震的親隨萬福也很有意思,嘴欠但心不壞,好邀功抖機靈也沒少鬧笑話。加上做“記者”的宋齊愈、當“法醫”的姚禾,一出宋代版職場眾生態呼之慾出,也難怪觀眾們頻頻自我代入,一板一眼討論“向上管理”和“職場彙報”“打工人精神狀態”果然是古今都跳不過的情緒鏈接。

只勾勒日常未免平淡,詭案奇情成為《清明上河圖密碼》窺見繁華東京勝景另一面的瞭望塔。梅船案、帽妖案、科考案與樊樓案成為丟入靜水深潭的數枚石子,在守家,為國,懷天下這方面,匹夫仍有責。

張擇端作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師,畫的是長卷,記錄的是升鬥平民的人生。以魂入畫的關竅是看遍世態炎涼而長存公理之心,經曆坎坷不平而長懷仁厚之義。展捲過半,有多少人和kk一樣,還在為趙不尤和溫悅夫婦的前塵往事提溜著心?

這一刻,我們就是他們,在宋朝的市井煙火裡活一次,在家庭的溫存里走一遭。

三、一畫入魂,一劇走心

“沉浸式體驗”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畫師張擇端傾盡心血以5米長卷繪就宋朝汴河兩岸的人文風光,讓無數小人物的人生時刻在歷史上定格;對於創作來說,讓畫“活起來”“傳下去”,影像的力量功不可沒,現代匠人們的付出同樣值得被看見。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風貌曆時 9 個月才初見規模。每棵樹、每座房、虹橋汴河……都是按照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畫作進行的復刻。其中,參與構思設計和建設的有古建築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造船大師、禮儀指導、影視劇服化道專家等近 30 人。

《清明上河圖密碼》拍攝地點在周莊數字夢工廠,是由當地政府攜手阿里大文娛打造,搭建了146畝的宋朝建築外景,是中國最大、最真實的宋朝實景基地。阿里大文娛自研發的虛擬拍攝技術,能實現實拍置景無法達到的奇觀效果,同時率先在劇組設置算法工程師,以完善影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一部劇帶火一座城”是一個結果,向前追溯,“為一部劇造一座城”的魄力和膽識,以及惠及往後所有同類型劇的“掘井”精神,是優酷的平台責任使然,更是文化自覺使然。

該劇的監製、總編劇汪啟楠提到過一點,《清明上河圖密碼》是“邊搭景,邊創作”,同時輔以虛擬拍攝技術,而不是“拿著劇本找景”,勇於打破創作常規而令創製環節真正服務於內容,這才有了既是宋朝遊覽指南,又是宋朝日常生活圖卷的呈現效果。導演楊帆也曾篤定地表示:這將是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第一次完整、準確地還原宋朝建築群風貌,還原宋朝經濟社會生活,還原宋朝市井風情的文化作品。

這種追求和最終的呈現是為了炫技嗎?當然不——觀眾最樸素的訴求就是平台的追求、創作者的追求。把觀眾放在心上的創作者,就值得被觀眾捧在手上。

可以篤信的是,《清明上河圖密碼》不只是年末優酷給觀眾端上的賀新歲、啟新年的一道“硬菜”,也將在整個古裝劇賽道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將類型創作帶上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