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場已經想清退星J.巴克了

進入商業地產行業14年,蔣昱鬆在今年秋天選擇暫時離開了這個行業,開起了藝術中心。

2010年大學畢業後,蔣昱鬆進入長三角某城市當地一家老牌百貨公司做管培生,後來先後在兩家港企、兩家國企任職,做過早期的拿地、策劃,也負責過前端招商、後端營運調改,積累了一個商業體從0到1的經驗,最終做到了項目總經理。

他也經歷了疫情之後購物中心的冷清和復甦,隨著客流量的下降,在生存壓力下,商場的經營邏輯也在轉變——傳統的商場不再受歡迎,更細分、更下沉、體驗性業態更豐富的商場受到歡迎。十年前最強勢的星J.巴克,如今成了商場想要「清走」的品牌;二次元、穀子店成了不少老商場的救命稻草……

蔣昱鬆覺得,商業是一個常常需要更新的行業,而許多商場的問題在於沒有跟上消費趨勢的變化。我們和他聊了聊這幾年商場的一些新現象,比如年青人紮堆B1、B2,餐飲業態佔比變高,一些品牌店陸續退場,以及這背後隱藏的消費趨勢。

以下是鏡相工作室與蔣昱鬆的對話:

一、不更新,就會被淘汰

鏡相工作室: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大家覺得「商場不行了」?

蔣昱鬆:最直觀的是2023年疫情結束以來,雖然之前有一些封控,但整體是一個滯後的反饋。對於消費者來說,因為看不到商場的銷售數據,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一人流量變少了,二空鋪變多了。這兩件事又會相互影響。

鏡相工作室:作為行業內的人,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蔣昱鬆:招商變得更困難了。

我現在自家樂器店所在的這個藝術中心,2005年就開業了,佔據了非常好的區位。地鐵直達,路邊的人非常密集,周邊配套也非常強大,有圖書館、少年宮,出門走兩步就是車道。以這種交通和周邊配套成熟度,如果從傳統的商業拓展的角度來說,這個位置開一個商業體是必成功無疑的。

但是現在,它的出租率已經慘不忍睹,招不到商,空了一半。這在消費者看來就是蕭條了、沒落了。

鏡相工作室:為什麼招商會變得這麼難?

蔣昱鬆:還是供需關係決定的,空鋪太多,開店的人少。

像我之前做的項目,出租率從來沒有掉到95%以下過,但是到今年9月份我走的時候,已經降到80%以下。

市場上現在空鋪非常多,空鋪一多,品牌的選擇也多。一個品牌開發,以前一週可能就跑3~5個商場,差不多就要定了。現在可以跑完所有的商場,對比完所有的數據,再慢慢選擇在哪兒開店。

以前很多品牌都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店開得很多,容錯率也會很高,什麼項目都願意進去開開試試。現在這個階段過了,投資也在收縮,品牌拿不到投資,就不會開新店擴張。

鏡相工作室:空鋪率這麼高是為什麼?

蔣昱鬆:有兩個原因,一是市場下行的時候,商家不好過,需要開源節流,節流就需要降租金,但很多商業體可能沒辦法配合,或者說沒有一個宏觀的視角,要跟這幫商舖一起熬過這個週期。比如說,有個商場中有兩家1000平以上的主力店要續簽,結果商場給人家漲了20%以上的租金,但他們的銷售額同比之前是下降了25%的,像這樣的情況,商家賺不到錢,自然就不開了。二是很多商家實在支撐不了,比如像資金鏈斷掉了,即便商場降租金,他也不會續了。

鏡相工作室:商場一般會怎麼做來解決空鋪多、招商難的問題?

蔣昱鬆:其實有一點無解,會造成一種負循環。

一旦掉鋪之後,招商負責人會面臨很大的指標壓力,勢必會選擇去填鋪,去找不符合客群,也不符合定位的這些鋪子,先填進來,先穩住租金收益。但這個舉措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賭錯了,對商場的打擊就是萬劫不複的。假如同類的商舖紮堆開,生意不好做,到最後外面的品牌考察的時候,也會覺得你招商能力有問題,更難招商。

還有一種辦法,寧缺毋濫,只招要的,不適合的就不招。但項目的招商能力、自身的硬件、運營能力、企業背書到底有多強?能不能招到想要的?如果招不到,收入也會降低,半年、一年下去,利潤達不到全年預算的口徑怎麼辦?

這個時候管理層就面臨很大的決策困難,要不要花幾百上千萬去把這個項目重新進行二次包裝,重新開業?這是國內很多項目面臨的一個問題。

鏡相工作室:這些沒落的商場有什麼共性嗎?

蔣昱鬆: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沒有及時調整定位,還是持續了它原來的發展方向,沒有及時迎合市場的轉變。

2021年之後,傳統、常規的商業項目已經沒法吸引日漸挑剔的消費者了。常規項目是說樓下有個超市,樓上有個電影院,中間樓層三層以下是兒童,然後其他賣服飾。消費者已經感覺到,商場大多都長一個樣。

現在的商場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我知道有好的項目,4000 個車位週末去能停滿。你能說商場沒落了嗎?只是好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開始下行,自身能力差的商場就被淘汰了。

二、商場更務實,星J.巴克都不受歡迎了

鏡相工作室:既然商場招商已經這麼難了,為什麼有時候還會想把一些品牌清掉?

蔣昱鬆:商場和品牌沒辦法雙贏的時候,就會主動把品牌優化掉。

我前公司區域內一個項目,今年想把星J.巴克清掉。因為合作條件是營業額分段扣點,即營業額達到多少錢之後,才會有一定的租金產生。今年它的生意一直達不到標準。一般商場招品牌有三個要求,第一,品牌很知名,能給商場提供客流。第二給商場提供營業額,每個月能做100萬、 200萬的營業額,商場抽成扣點產生很高的收益,或者租金很高。第三品牌形象很好,很知名,靠這個形象來奠定商場的檔次。這是招商基本的核心。

如果這三個一個都不能滿足,那為什麼要招這個品牌?就像上面說的星J.巴克,第一不能帶客流,周邊為CBD區域,咖啡品牌非常多。第二,現在外面咖啡很多很卷,營業額做不上來,導致商場沒什麼收益。第三,不斷更迭新出的品牌越來越多,給了消費者更多的場景體驗與口味選擇,老品牌的生命力可能大不如前。

鏡相工作室:但星J.巴克這樣的品牌過去可能很強勢?

蔣昱鬆:今年會發現去跟星J.巴克談容易很多。有些項目是文保建築,對於一些產證、消防的門檻比較高,但星J.巴克它會自己解決掉這些問題。

從談判來說,相比前幾年也會緩和很多。以前肯定會跟你談,要求保底開業率、商場的出租率這些條件,現在它都可以接受,不要了。因為星J.巴克每年它還是有開店的指標要求,但它會發現其實可以開的地方真的沒有那麼多。

十年以前星J.巴克基本上是商場的唯一選擇,甚至一個商場要開兩家星J.巴克。但是這些年它不再是唯一選擇,有些條件該放下來的就要放下來了,不然很多項目它沒有辦法拿下來。

鏡相工作室:如果清了一個品牌,會補充一個同品類的進來嗎?

蔣昱鬆:這個就得靠談,如果商場想去清星J.巴克,前提是已經找了其他品牌聊過了,比如說找瑞幸或者M stand,其他品牌就願意出固定租金。

當一個不確定跟一個確定,那商場一定會選擇確定。95%的人都會去選擇有一個保底的固定租金的品牌,這個時候會拿著這個商務條件去跟星J.巴克談判。

鏡相工作室:星J.巴克營業額下滑,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消費觀念?

蔣昱鬆:消費者會選擇更高、更好的性價比。

就像以前喜茶、奈雪,動不動一杯都賣30多。但現在很多上班族,即便收入很高,都不會去選擇喝三四十塊錢的咖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需要被引導的,因為便宜的很多,中國有很大部分人喝咖啡是不在乎咖啡豆的口味的,只要咖啡因幫我提神就可以了。瑞幸9塊9完全滿足我的需求了,就不會選擇星J.巴克或者更貴的品牌。

鏡相工作室:這種消費觀念會如何反映在衣食住行上?

蔣昱鬆:零售其實很複雜,但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服飾上,過去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品牌,現在可能業績就不會很好。你身上穿的是真的NIKE還是假的阿迪,這種時代已經過去了,大家不會問你的衣服是什麼牌子的。品牌價值在弱化,消費者更注重實際的感受。很多品牌的定價需要回歸理性和常態化。

鏡相工作室:這幾年商場業態上有什麼大的變化?

蔣昱鬆:餐飲的比例一直是在上升的。

過高的餐飲比重會導致這個樓層在非就餐時間沒有客流,這是一開始大家都不願意提高餐飲比重的核心原因。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場景化。大概在2013年到2018年,服務白領的美食廣場開的還是蠻多的。但是美食廣場解決的是只有一個人、兩個人怎麼吃飯的問題,人流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這兩年商場為了吸引人流,自己在B1層進行一個包裝,像北外灘來福士的提籃橋主題街區,在商場裡面做一個場景化的東西。進行一些小檔口的招商,來填充業態,增加非餐飲時段也能買的東西,像奶茶、炸雞、甜品。

鏡相工作室:娛樂配套業態的佔比是不是也在上升?

蔣昱鬆:傳統商場怎麼定義配套業態,是說除了零售、餐飲,剩下的美容、美髮、電影甚至教培等等,不細分了,統稱配套,過去這一類業態佔比大概就在15%。

現在其實商場多了很多體驗性業態,不以實物交易為主的。一些非舖位,一些公共區域,增加一些抓娃娃機。還有這一兩年非常多的,讓人們買彩票刮彩票的攤位。有些超市也增加了體驗,比如說有時候找小朋友過來做烘焙、做蛋糕。

這也反映了一種消費觀念,錢在大家手裡面,總歸要花的,只不過花銷的場景變了,更多花在了體驗上。

鏡相工作室:有哪些品類是還很受商場歡迎的?

蔣昱鬆:很多商場甜品很多。

像日本的商場B1層全是甜品,在逛的過程中消費者很有幸福感,沉浸在這個環境里很開心,因為它外觀就很好,你又可以買來作為禮物,自己也喜歡吃。這兩年中國其實也在做這個事情。

這種是餐飲嗎?它也是餐飲,但這是非傳統型的餐飲,它可以在非餐飲時間段內去逛,來增加非餐飲時間段的連貫性,現在很多商場塞這種東施斯得非常多。

二來就是雜貨。名創優品、雜物社等等一系列品牌,這幾年也是如雨後春筍般開得非常多。很多項目會招很多雜貨鋪進來,甚至一家商場里有10家我都覺得很正常。它的客群非常廣,下到小朋友,上到送禮的。

這兩個品類都是全年齡、低客單價、高複購率

鏡相工作室:二次元、穀子店這幾年也非常火,有種說法是「二次元拯救老商場」。

蔣昱鬆:最核心的一個價值就是情緒價值

其實雜貨和甜品也是,我在吃下去這口甜品的時候,體內多巴胺會分泌,讓我高興。我買一個穀子周邊,它能給我提供某一方面的情緒價值。

二次元拯救老商場挺好的,首先商場很尊重這小一部分客群的需求,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社交的場景。另外中國的商場過去忽略了這一部分可觀的收入,但這部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像一些小體量的項目,可以往這個方面去持續性投入。如果是商場,可以放幾家店,但是要一根筋地全部往這個方向,拿一整棟樓或者一整層來做,我覺得這是沒有選擇的時候才去抓的救命稻草。在北上廣以外的城市,有沒有足夠多的人群可以養活商場,這個有待商榷。

這種項目定位對於下面的經營者要求也是很高的,要真的喜歡、真的懂的人。讓消費者覺得「商場懂我」是很難的。

鏡相工作室:最關鍵的還是要抓住年青人。

蔣昱鬆:現在商場主力消費人群就是家庭和年青人。

我覺得現在很多商場之所以還能撐下去,是守住了兒童消費這一塊。並不是說兒童客群產生了多大收益,而是靠兒童帶動了家庭客流。因為現在商場是一個遛娃的場所,像我們家和身邊的一些家庭,如果不是孩子要去玩商場里的遊樂設施,我們是不會去商場的。

三、商場不能只有購物一種功能

鏡相工作室:過去商場有一個業態分佈的黃金比例,現在還存在嗎?

蔣昱鬆:沒有了,商業發展到今時今日,早就沒有了。

當時所謂的這個比例其實是去國外抄回來的,尤其是南韓、日本、泰國,還有新加坡,這些國家或城市,商業發展要早於中國,所以2010年那個時候有這個黃金比例的說法,萬達那個時候也剛剛完成產品的迭代,開始快速拓張。但現在,我覺得中國的商業已經發展到可以讓其他國家的人來考察的地步了。

鏡相工作室: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商場要怎麼給自己定位?

蔣昱鬆:這個市場需要各個檔次、各個受眾群體的項目,最終是在對比里找定位。

拿地之前就要研判項目能做成什麼樣子。首先看這個城市,是一個什麼能級的城市,有多少人,目前的商業天花板發展到哪一個階段。再研判我們這個項目有沒有條件突破天花板,絕大多數項目是沒有條件突破天花板的,那所有的東西都是置於它下面的,很難去招到比它檔次更高的品牌、更好的餐飲,只能從其他特色層面去發掘。

然後再看這塊地它能造多大的項目。看容積率,能造多大、多少層、什麼形態的商場,去比較在城市裡面其他同等面積段的商業,他們是做什麼定位的,做什麼客群的,有什麼品牌。這是第二步,橫向對比同體量的。

再看其他項目的業態配比是怎麼做的,看其他項目周邊有什麼,有多少人,房價是什麼樣子的,周邊住的這部分人消費能力是什麼樣子的,再來對比同樣維度下我的項目周邊是什麼樣的,慢慢地確定定位。

要不就是複製別人的成功,如果各方麵條件不對等,那就要看能做出什麼樣的差異。

鏡相工作室:市場上還有哪裡機會比較多?

蔣昱鬆:一是往下走,下沉,像一些縣級城市、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開發還遠遠不飽和。

二是在一線城市做非標商業體,這是商業地產發展到今天想出來的一條突破的道路。

鏡相工作室:怎麼理解非標商業體?

蔣昱鬆:行業內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解。一種理解維度是,商業的特徵是什麼?我打破這些特徵,就是非標商業。還有一種是,這個項目里的牌子你都不認識,也有人說這是非標商業。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所謂的業態組合,全部打亂,寵物店旁邊賣奶茶,奶茶旁邊洗頭髮,不像過去商場每一樓都有固定賣的東西。

其實現在很多人有一個誤區,還是用傳統的商業思維在做非標商業,運營邏輯還是標準的運營邏輯。

像最早淮海中路的TX淮海這個項目,當時我們很多從業者去看,甚至有點看不懂。它從運營思維上打破了我腦子裡的固有思維,這可能是真正的非標商業。後來它在北京又複刻了另外一個升級版。

鏡相工作室:做某種單一業態,或者就精準服務某一類客群,這幾年這樣的商業體也不少。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蔣昱鬆:我之前提過一個方案,想打造一個以女性消費為主的商業體,這種其實也不新鮮,在上海已經很多了。

當時想的比較簡單,因為那條街上有60%都是配套業態,有理髮、醫美、寵物,還有一些買手店,這些業態是以女性消費為主。而且這些店舖有自己的獨有客群,不需要流量來轉換。所以我就構思圍繞這部分已有的客群,去服務好她們。有哪些業態是缺的、可以補的、能夠聯動的?比如說女性消費者在這裏做醫療美容的時候,旁邊配什麼東西,是做完之後可以去消費的。

但從公司管理層的角度,他們可能不想做這種一根筋、一條線的,他們最終是決定要做社區型的項目。

社區型的項目其實本身也沒錯。這幾年也很多,尤其是上海、深圳、杭州……像萬科,他們的社區項目做的都很精緻,體量都很小,可能也就1.5萬方到3萬方之間,社區項目也不需要吸引多少外面的人過來,真正把一公里範圍內的客群服務好就行。

鏡相工作室:商場未來的方向可能是什麼?

蔣昱鬆:商業是一個常常需要更新的行業,我只能說有一個觀點是對的,這個觀點一直影響到我現在。如果只把商場當成一個購物的場所的話,這不會是未來的趨勢。在我剛剛畢業的時候加入的百貨公司,裡面沒有茶飲,也沒有咖啡,也沒有那麼多餐飲,只賣衣服、賣箱包、賣化妝品。黃金珠寶佔一層,箱包佔一層,傢俱家電佔一層,它是一個純粹的購物場所。這種百貨幾乎被淘汰了,經過這些年不斷迭代,出現了現在的購物中心。

再延伸,我覺得未來的趨勢可能會是,商場會慢慢地把邊界打開,融入到一個人24小時的生活中。

比如時間上,以往商場給人一個強烈的感受是,它有明確開業閉業的時間,早10點晚10點。現在我已經看到有些項目沒有這個時間限制了,你可以在任何時間進去,把時間的邊界打通了。它裡面有很多的業態,像酒吧,就不會有一個明確的閉業時間。

空間上,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公園式的購物中心,這個地方不購物,也有一些場景,可以來散步、休閑、遛狗,跟你的生活、社交、商務行為全部融合到一起。我覺得這是比較符合未來,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場景需求的。

(應受訪者要求,蔣昱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