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2024丨朱克力:低空經濟“四力整合”,從新質生產力到新摯消費力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從年初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年末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館”大放異彩成最大亮點,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創新層層突破、產業生態繁榮壯大,低空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2024年即將過去,2025年即將到來。
廣闊藍天,前景無限。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正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發展低空經濟,怎樣才能實現全面高效可持續發展?如何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12月25日,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成都)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博士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2024年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對低空經濟的前沿思考。
封面新聞:回顧2024年,這一年的感悟是什麼?
朱克力:2024年既是我們國家的“低空經濟元年”,也是我和團隊的重要一年。回望2024年,這一年是充滿挑戰與收穫並存的一年。在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深切感受到了時代的浪潮與變革的力量。從年初開始,我就投身於《低空經濟》專著的撰寫中,這可不只是一次對既有知識的梳理與提煉,更是一次對未來世界的探索與預見。隨著研究國內外低空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挑戰與機遇的日益深入,我也深刻認識到,低空經濟作為新經濟的重要形態,發展潛力無限,同時也需要政策、技術、市場等多方面支援與配合。
隨著《低空經濟》專著的出版,有幸多次參與行業論壇與政策研討會,與政府部門、企業界、學術界的同仁們共同探討低空經濟的現在與未來。通過這些交流,不僅更好地理解了從中央到地方對新興產業的重視與支援,也充分感受到了行業內外對低空經濟的熱情與期待。正因如此,深知要突破低空經濟在空域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等環節的各項障礙,離不開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於是發揮智庫專家優勢,建言並促進了國家部委層面組建低空經濟司,從而更深刻體會到政策引導對產業發展的重要助推。
中國(成都)低空經濟研究院(國空院)的成立,是今年的另一個重要節點。從今年5月成都設計諮詢集團(市屬國企)邀請我講低空經濟,到6月市政交通院與國空院達成戰略合作,再到12月成都市經信局領導和我共同為國空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在這短短半年內,低空經濟發展理念的播撒,在全國已呈星火燎原之勢。國空院不僅為低空經濟研究提供了專業平台與團隊,也為行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搭建了橋樑。在工作中,時刻可以深刻感受到團隊協作的力量與跨界融合的魅力。目前,在四川省科協的指導下,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國內首家省級的低空經濟與交叉科學學會。通過與多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共同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
知行合一,迭代升級。在理論層面,“四力整合”框架的提出,是我對新經濟時代的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進行重構的進一步思考。“四力整合”即新質生產力、新智流通力、新製分配力、新摯消費力,四股力量協同發力融為一體。這一框架與我之前提出的“三破三立”“五新驅動”一脈相承,擴展形成“一個基點”“兩大抓手”“三破三立”“四力整合”“五新驅動”的新經濟理論完整鏈路。在揭示新經濟運行內在邏輯的同時,希望借此能夠為政策製定、企業戰略調整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
總的來說,2024年讓我更加堅信,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唯有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才能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未來趨勢。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重要賽場,也是中國“換道超車”關鍵領域,擁有無限發展潛力,需要持續努力、共同推動。
封面新聞:從知行合一的角度,您提出的“四力整合”理論框架,如何解釋和應用於低空經濟發展呢?
朱克力:低空經濟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融合未來空間、未來製造、未來交通、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信息、未來智能、未來健康等未來產業發展的超級大賽場。因此,發展低空經濟,更需要形成新質生產力、新智流通力、新製分配力、新摯消費力“四力整合”。只有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賦能新智流通力、優化新製分配力、引領新摯消費力這四大環節,方能實現全面高效可持續發展。
激發新質生產力。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發展低空經濟能夠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無人機、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研發與應用,為低空經濟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這些新型航空器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也拓寬了應用領域,為低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低空經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能夠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生產方式,推動相關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
賦能新智流通力。借助智能物流系統和先進技術,發展低空經濟能夠持續為新智流通力賦能。通過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智技術的融合應用,低空物流網絡可實現貨物實時追蹤、智能調度和快速配送。這種系統性技術賦能既提高物流效率,也降低物流成本,還促進供應鏈的優化協同。新智流通力的提升,可以讓低空經濟在物資的交換流通領域展現出強大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優化新製分配力。低空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優化新製分配力,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政府需出台相關政策,優化低空空域管理,推動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企業也應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與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利益共贏。不斷優化新製分配力,低空經濟發展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整個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引領新摯消費力。低空配送、低空旅遊、低空文娛等新型服務形式,帶來新穎便捷的消費體驗和生活方式,將成為占領越來越多消費者心智的價值摯愛。隨著未來空中交通和低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廣大消費者對低空服務的接受度和需求度將不斷水漲船高,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新摯消費力的提升,將進一步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促進供需適配良性循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封面新聞:您覺得在2024年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朱克力:這一年,最大的收穫還是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的不斷深化,讓我們的影響和價值迅速破圈,“政產學研金服用”各方都加快與我們深度鏈接。這樣一些成果,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團隊與合作夥伴的認可。新經濟專著的出版、政策建言的採納、研究院的成立以及“四力整合”理論的提出,都是一年里取得的進展。這些進展在提升行業影響力與學術地位的同時,為更多低空經濟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參與行業論壇、政策研討會等活動,結識許多誌同道合的同仁和朋友,這些寶貴的際遇將為未來研究與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專注於低空經濟與新經濟理論的研究推廣,其他領域的投入與探索難免放慢腳步。由於這種選擇,我們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可能錯過其他一些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發展機會。儘管如此,在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熱門領域,我依然保持了一定的關注,並於當年出版了我的原創理論專著《戰略母產業》一書(在此感謝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軍擴先生為該書作推薦序)。
此外,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與頻繁的出差,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個人時間。這一年里,陪伴家人的時光較少,錯過了一些重要的家庭時刻。在追求事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天每一刻。
封面新聞:對於您和您的團隊來說,2024年的關鍵詞是什麼?
朱克力:無論是我個人,還是團隊而言,2024年的關鍵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創新引領”,另一個是“深度融合”。這一年理論研究取得點滴突破,提出“四力整合”新經濟理論框架,希望有那麼一點前瞻性。同時在實踐層面也力爭有所創新,從低空經濟領域首部專著到相關政策建言,從低空經濟研究院組建到相關項目落地,團隊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對探索和創新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
“創新引領”是應對複雜多變經濟環境的核心理念。在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只有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才能把握市場先機,引領行業發展。要探索新的研究視角、新的技術路徑與新的商業模式,努力為行業提供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的研究成果與解決方案。
“深度融合”體現的是跨領域、跨行業的合作理念。低空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一領域的創新難以形成足夠的推動力,只有實現多領域、多學科、多行業的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因此,積極籌建國內首家省級的低空經濟與交叉科學學會,密集與政府部門、企業界、學術界等各方建立合作關係,重在共同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政策優化。
這兩個關鍵詞,基本概括了過去一年的進展與經驗,也將指引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戰略重點。今後將繼續堅持“創新引領”“深度融合”這兩大理念,不斷推動低空經濟等新經濟領域研究與實踐走向新的高度。
封面新聞:展望未來,您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期望?
朱克力:對於未來,可以說充滿了期待與憧憬。首先,在研究方面,將繼續深化低空經濟領域研究,努力構建更加完善、系統的理論體系。持續關注低空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路徑、低空交通管理體系的優化、低空經濟的安全保障與風險管理等關鍵問題,為這個新興領域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決策依據。
同時,也將積極探索更多新經濟領域(首發經濟、平台經濟、灣區經濟、海洋經濟等)的新趨勢新動向,不斷完善“四力整合”理論框架和“戰略母產業”發展思想,為相關政策製定與企業戰略調整提供更加精準前瞻的指導。還要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智能經濟等新興領域發展,探索低空經濟同這些領域的融合路徑與協同效應,為構建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生態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實踐層面,期望能夠推動更多的低空經濟項目落地實施,促進低空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積極參與政府部門政策製定與規劃工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援和資源投入。同時將與相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封面新聞:“請回答”從2020年啟動至今已五年了。對於過去這五年,你有什麼想說的?
朱克力:“請回答”系列走過了五個春秋,不僅作為一個時代變遷的記錄,也成為一個思想交流的舞台。這五年,見證了各種成長與變化,感受到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力量和溫度。這些力量和溫度,激勵著創新者不斷前行,引領著前行者不斷創新。
這五年,每一年主題都緊扣時代脈搏,聚焦行業熱點,引領對未來趨勢深入思考與探索。這五年,我和團隊從數字經濟到低空經濟,在新經濟領域持續研究與實踐。這五年,從最初的探索和嚐試,到如今的深耕和拓展,每一步都凝聚著大家的努力與汗水。通過這個平台,可以收穫許許多多寶貴的啟示與靈感。
求新求變本身,比回答什麼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