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義趕「末班車」
躺平近一年的「通義」,終於停止了搖擺,重新加入到了AI應用的殘酷廝殺中。
近期,綜合多家媒體報導,阿里旗下的AI應用通義正式從阿里雲分拆,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此次調整包括通義To C方向的產品經理,以及相關的工程團隊。調整後,通義PC及App團隊與智能搜索產品「夸克」平級,原有的通義實驗室,仍然留在阿里雲體系內。
上述舉動既是阿里對大模型業務方向的重新梳理,也是對通義應用的再定位。
通義系列全家桶由達摩院研發,目前是阿里在AI領域的「拳頭產品」,所屬阿里雲體系內,主要以MaaS的方式對外提供服務。
據阿里內部人士透露,通義應用最初與大模型一同被打包進To B服務中,其作用是「秀肌肉」,即通過上架模型的各項功能,來吸引B端用戶關注,以展示場景落地的潛力。所以,儘管通義App上線時間並不算晚,但一直很低調,也沒有太多宣傳。
此次剝離後,通義應用則正式從B端轉向了C端應用。前腳剛從雲競爭中退場,後腳一腳踏入了膠著的AI助手應用市場。而此時,通義完全喪失了正選優勢,Kimi、豆包、文小言已經鎖定了第一梯隊站位。
光子星球獲悉,通義應用已經開始追求DAU、MAU此類指標,拉新獲客迫在眉睫。
行業內部對阿里和字節普遍有一個認知:阿里重B端客戶服務,字節重C端產品化能力。
而如今兩家各自想活出對方的樣子,阿里重新整合梳理智能信息事業群業務,押注通義和夸克,希望能撕開AI To C方向一道口子;而字節則期待豆包在C端營造的聲量,有朝一日可以在B端實現規模化轉化。
通義的「搖擺」
早期,通義是最具C端基因和爆款氣質的AI應用。
鮮為人知的是,通義是國內第一個上線的AI助手應用,時間比豆包早了約四個月,比Kimi早了近半年。
在大家普遍不知AI問答為何物時,通義就在去年年底承接了一波來自外網的流量,憑藉「全民舞王」出圈,「兵馬俑跳科目三」甚至一度衝上了微博熱搜。
但隨著熱度的消退,通義也開始變得佛系,突出的表現是功能上新宣傳不積極。諸如「AI搜索」「多模態」「多步推理」「Agent」等時尚熱詞營銷中,通義幾乎銷聲匿跡。呈現的結果便是,Kimi、豆包後來者居上,靠著互聯網投流獲客一套操作躋身頂流,反觀通義一直不溫不火,失去了存在感。
究其原因在於通義對自身定位出現了搖擺。通義應用更像是阿里AI功能的展示櫥窗,給零散的功能找到了一個集中入口,其共同特點是基於通義千問大模型所研發,且同時兼具C端和B端服務屬性。
不同於其他競品,通義里的不同AI功能來自不同業務團隊。比如效率助手一欄的「通義聽悟」本身就是一款獨立的產品,最早誕生於2021年,從一款企業內部提效工具演變成現在的辦公學習AI助手。
據AI產品榜9月份數據顯示,僅通義聽悟單個產品就產生了近43萬的訪問量。這也導致了對通義App和網頁端的分流,大把的流量繞過了聚合版的通義,轉而流向了單個的AI產品。
通義聽悟的商業化思路也是通義未剝離前的思路:C端免費,面向B端收費。正如其產品負責人楊帆的一句話:「面向C端開展業務的使命是為了向客戶展現阿里巴巴技術研究的方向以及通義大模型的進化。」
這就奠定了通義早期的基調,各自為營,功能升級步調不統一。C端是鉤子,B端才是真正目標用戶。
通義應用的拆分意味著又一次C端轉向,重新回歸原點,通義還是那個通義,江山卻是換了新的模樣。
老選手二次入場
目前,市場上的AI助手分為兩類,一類是靠投流換取增長,典型如豆包、Kimi;另一類則是輕投入,重自然留存增長,代表有文心一言(現文小言)和通義。
投流是典型的「大力出奇蹟」式操作。AI產品榜數據顯示,自今年2月到11月,Kimi網站訪問量從最初的305萬飆升到3282萬;豆包則一路從173萬增長到2143萬。
同樣以自然增長為主,文心一言是通義的另一面。從上線時間來看,文心一言比通義晚了四個月,截至到11月份,總的網站訪問量有2207萬。
整體上看,如果把AI助手按用戶體量分為幾個階梯,Kimi、豆包、文心一言屬於第一梯隊,通義第二梯隊,其他AI產品只能夠得上第三梯隊。從直觀數據來看,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通義11月份網站訪問量只有1065萬,約為Kimi的三分之一,豆包的一半。
從通義宣告正式拆分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意義上抵達了戰場,擺在其面前的問題很簡單,即如何縮小差距。
豆包是擺在通義面前最大的「攔路華(Rover)」,儘管最近字節被曝將提升即夢產品優先級,但並未真正放棄豆包這一產品。在未來,豆包仍是獲取用戶輸入輸出數據的通道,也是喚起硬件和打通多模態功能的入口。大力出奇蹟的暴力美學還在繼續上演,據「新皮層」報導,頂著「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原生AI應用」稱號,字節定下了「年底實現一億月活」的激進目標。
字節選擇了ALL in,阿里決定下注多少是一個懸念。據瞭解,通義已經在營銷獲客方面蠢蠢欲動,以期盡快達成DAU目標。
從組織架構角度來看,豆包的內部重視程度遠高於通義,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資源的傾斜投入。豆包是當前Flow部門AI產品團隊的主打產品,其網頁端負責人和App端負責人直接向總負責人朱駿彙報,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放到阿里,明顯差一點,通義被併入了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該部門被阿里人戲稱為「邊緣」「最不像阿里」的部門。
「連被納入到四小龍也是後來才知道的」,據阿里內部人士透露,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能獲得集團的預算資源十分有限。不知道,隨著吳嘉的回歸,這一現狀是否會改變。
當彈藥十分有限時,射向何方將變得尤為重要。就現在而言,投流是一筆註定賠本買賣。
智譜最新透露了一項數據,在C端,智譜清言App擁有超過2500萬用戶,年化收入(ARR)超千萬。我們假設年化收入為1000萬,每位用戶的貢獻收入僅為四毛錢,而現在的市場獲客成本在20-30元不等。
行業內人士認為,通義的加入可能不會帶來太大變數。「阿里的重心還在B端,通義只能算得上C端測試性產品,但字節得把豆包打爆,才能在B端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以B撬動C端和以C撬動B端,這兩種邏輯正在逐漸走向彙合。
在近期火山引擎總裁譚待的採訪中,他表示因為豆包,火山得到了很多關注和新的合作機會。譚待表示:「過去的技術ToB和ToC是割裂的,因為C端看抖音的價值和B端看火山引擎的價值完全不一樣,但是大模型的C端和B端其實背後都是同一個東西」。
通義與夸克
把具有C端潛質的業務從B端大盤中剝離還只是第一步,留給阿里的問題還有很多。
首當其衝的是通義內部各項AI功能的統一,來自不同團隊的產品研發需要融合進通義應用里。相對其他AI助手,通義顯得有些分散,例如Kimi緊跟OpenAI步伐,強化AI搜索、推理的標籤;Minimax在影片生成和多模態打出了心智。AI助手的可替代性太強,到現在為止,通義都沒能給用戶創造一個非他不可的理由。
通義和夸克的關係因為重組而變得微妙。
此前,夸克給出的說法是「與通義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根本原因在於,通義To B而夸克To C,這一平衡被打破了。
夸克在下載量和用戶量上遠超於現在的一眾AI應用產品,但通義的優勢是適應AI原生和未來增長空間更大。夸克與通義潛在的競爭表現在一些方面,比如同一事業部的資源爭奪,同樣定位於「效率助手」「生產力工具」,宣傳上如何做出差異化,投流資源如何分配。由學習工作場景延伸出各種功能的夸克,與通義在某些功能上也有重疊,是否要做重覆性功能也需要做取捨。
好的一點在於,通義的加入將加大阿里的桌面端的籌碼。當各家都捲向移動端時,桌面端的市場空白就顯現出來。桌面端的進入門檻將一部分AI創業公司拒之門外,目前在桌面端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寥寥無幾,夸克、豆包和Kimi。
桌面端的重要性在後期或許會逐漸顯現出來,它是比手機端更具擴展性的入口,意味著要打破PC上應用間的壁壘,以便讓各種功能實現絲滑銜接,實現AI與人在生產力領域的協作。
在剛需領域,用戶使用各項AI功能時會顯得更加苛刻,最終留下來的應用註定寥寥無幾,這一定程度上也左右著成長為AI時代入口級應用的發展走向。對後發入場的通義,不失為一種彎道超車的選擇。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將在PC端上演夸克、通義合力「圍剿」豆包的場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guangzi0088」(ID:TMTweb),作者:郝鑫,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