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親自做機器人,想做下一個波士頓,但路可能偏了?

OpenAI入場,人形機器人的時代要到了? 

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OpenAI正在考慮重組已解散四年的機器人團隊,將親自下場研發人形機器人。

在此之前,OpenAI已投資了igure AI、1X、Physical Intelligence三家機器人公司,副總裁Peter Welinder還曾表示,通過與Figure等公司合作,OpenAI希望探索在大型多模態AI模型支持下,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能夠達到何種程度。

按照Peter Welinder原本的說法,當時OpenAI似乎沒打算親自研發機器人,目標是集中自己的優勢,打造適合機器人的「大腦」即巨身智能大模型。然而現在OpenAI卻要重組機器人團隊,研發人形機器人,態度的轉變令小雷好奇,OpenAI為何決定親自下場?

機器人,才是AI的最終形態?

OpenAI帶領AI技術進入新時代後,不少網民「抽水」,我們對AI的要求是希望它們完成家務勞動,從而解放我們,讓我們擁有更多時間去創作藝術,事實卻恰恰相反,AI學會了繪畫、創作音樂、撰寫小說,人類則依然被困於家務勞動。

在辦公領域,AI已經發揮出了不小的作用和價值,如職場人士可以利用AI總結會議重點、媒體工作者可以使用AI創作圖片、程序員可以使用AI編寫代碼,金融、保險、律師等行業可以通過AI快速查詢信息、解答問題、給出建議,但在家務領域,AI技術卻有力不逮。

(圖源:AI生成)(圖源:AI生成)

儘管在AI席捲全球後,家電企業也積極擁抱AI,推出了一系列支持AI功能的冰箱、洗衣機、炒菜機等產品,但大多數工序依然需要用戶完成。AI家電可不會主動把我們購買的東西分類存放到冰箱,更不會主動收拾我們換洗的衣服。

現階段C端用戶場景AI功能受限,主要原因便在於沒有一個合適的載體,方便AI與現實世界進行接觸。機器人,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無疑是AI技術未來的最好載體,並因此衍生出了具身智能概念。具身智能機器人可通過機械結構和傳感器去感知真實世界,並根據反饋進行判斷和決策,從而幫助AI大模型深入理解世界。

最近幾年,各大企業推出了不少機器人設備,但大多數機器人設備都存在一個問題,即功能過於簡單,無法完成複雜工作。例如小米仿生機器狗鐵蛋,主打親情陪伴,通過AI語音交互也可以控制家裡的智能家居,卻無法幫助我們處理家務。

自然界的諸多動物中,靈長類動物之所以如此特別,關鍵就在於擁有靈活的雙手,方便抓握物品和使用各類工具。機器人可以不設計成人形,但需要配備靈活的雙手,方能適配更多場景。

(圖源:AI生成)(圖源:AI生成)

NVIDIA CEO黃仁勳造訪香港科技大學時表示,只有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類機器人有望大規模量產。在我們的常規理解中,一般不會把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歸類為機器人,黃仁勳的觀點幾乎等同於人形機器人是唯一可能大規模量產的機器人。

黃仁勳的觀點表明,未來AI不但會與機器人行業深度綁定,更將與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

OpenAI在投資三家實體機器人公司後,又親自下場,原因或許就在於OpenAI管理層深知,通用大模型的終局一定是通用機器人。OpenAI聯合創始人Wojciech Zaremba所帶領的團隊,最初目的就是打造通用機器人,只是因技術、財力等原因,不得不選擇了放棄。

如今,OpenAI重組機器人團隊再次入局,但以OpenAI的實力,恐怕無法像ChatGPT一樣掀起波浪,機器人行業的技術壁壘遠非AI行業可比。

不甘心只做「大腦」,OpenAI可能走錯路了?

在AI大模型領域,OpenAI屬於行業榜首,技術力、估值、影響力高過Google、亞馬遜雲科技等互聯網巨頭,但在機器人行業,OpenAI只是一家缺乏底蘊的初創公司。

全球入局機器人行業的企業數不勝數,如特斯拉入場並推出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計劃明年量產千台以上;小鵬研發的AI機器人Iron,已進入小鵬汽車工廠「打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稱,研發機器人比新能源汽車更難,沒有500億做不好AI機器人。

研發AI大模型的投入不會比研發機器人低,但所需的是一群程序員,對於工業實力的要求不高。機器人則不同,靈活性極為重要,需要大量技術與經驗積累,方能確保機器人的靈活性和耐用性,壓縮成本對於企業實力和工業環境的要求就更高了。

以常被談及的兩大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和波士頓動力為例,宇樹科技從最初便堅持電機驅動方案+機器學習算法驅動步態控制系統,通過多種傳感器獲取地面信息,用於訓練機器狗(四足機器人),使其可以適應各種複雜的環境,開發出的Unitree Go2-W機器狗翻山越嶺如履平地。

(圖源:宇樹科技)(圖源:宇樹科技)

波士頓動力創立於1992年,比宇樹科技早24年,但因錯選液壓驅動方案,導致路線錯誤,後續技術出現了落後,各種展會上產品表現被宇樹科技吊打。因遲遲無法生產出投資者和消費者滿意產品,波士頓動力被多次賤賣,先後被軟銀、現代等企業收購,今年10月宣佈與豐田合作,開發仿生通用機器人。

一步錯,步步錯。波士頓動力雖及時調整,轉用電機驅動方案,但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即便有現代、豐田等企業相助,也難以追上宇樹科技。

對於人形機器人,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強調,具身智能是實現AGI的最佳方案,大模型的發展離不開「身體」。宇樹科技已推出了H1/H2、G1等人形機器人,其中G1可以做到後空翻、快速奔跑。王興興表示,早前推出的機器狗也可以實現兩足奔跑,基於過去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才能做出H1/H2和G1。

(圖源:宇樹科技)(圖源:宇樹科技)

四年前OpenAI放棄人形機器人,現在就能造出人形機器人嗎?小雷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僅僅是OpenAI自身,就連他們投資的三家公司,最終的下場很可能也會跟波士頓動力類似,被幾次轉賣,卻始終無法生產出能夠令投資者和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研發AI大模型考驗的是頂尖人才數量,研發生產機器人,考驗的則是企業技術實力和整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特斯拉落戶上海,才實現大規模量產,從破產倒閉的邊緣崛起。

許多發達國家正在從工業主導型向金融服務型轉變,美國雖多次呼籲製造業回流,但效果並不明顯。波士頓動力成立三十多年時間,卻被成立不到十年的宇樹科技吊打,原因或許也在於沒有適合他們發展的土壤。

所處環境的工業實力和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為機器人行業築起了極高的壁壘。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支持,OpenAI的人形機器人也將宛如空中樓閣。

AI驅動機器人大爆發,合作才能共贏

從大語言模型到文生影片模型,AI大模型正一步步嘗試理解世界。具身智能概念則將基於機器人的各類傳感器和機械結構,實現與環境的交互,加速訓練AI大模型對於真實世界的理解能力。

以AI大模型為大腦,以機械結構為身軀,屬於機器人的時代正在向我們邁進。能夠真正理解世界的人形機器人,也將實現我們對其最初的期待:機器人完成繁瑣的家務勞動,人類則能夠騰出時間沉浸在藝術的海洋。

不過距離機器人技術和產品成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也正如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歷程,初期只有財力雄厚的消費者才能夠買得起,後期則可能降低至「白菜價」,走進千家萬戶。

(圖源:AI生成)(圖源:AI生成)

對於企業而言,是否該進入人形機器人行業需三思而行。以OpenAI為例,從該企業對待中國用戶的態度不難看出,大概率不會在中國建造工廠,其投資的機器人公司,兩家位於美國,一家位於挪威,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支撐,量產恐怕不會容易。

小雷認為,OpenAI最好的路線還是專注於AI大模型的研發,利用在AI大模型領域的優勢,為人形機器人訓練聰明的大腦,將ChatGPT打造成機器人行業的安卓,甚至考慮如安卓一般開源系統,快速搶佔上遊生態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家企業乃至一個國家,都難以實現行業上下遊產業通吃。美國互聯網巨頭眾多,在AI技術和半導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領先,中國則在工業層面更具優勢,機器人所需的電機、電池等都可以生產,並且可以有效控製成本。中美企業相互合作,才能加快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最終實現機器人普及和下沉市場的目標。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