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Z TP35 小尾巴體驗:新紮之選!保底之選?
要說 EPZ 的小尾巴,我的印象可能要從 TP 系列的 20 和 30 說起。
作為一枚從 NW-ZX100 開始入坑的 WALKMAN 用家,TP20 和 TP30 那向著經典旗艦致敬的造型,印象真可謂不得不深刻。
如今,TP 系列小尾巴來到了 TP35 這個新型號。
看起來只是在型號上增加了「5」的小改變,但 EPZ 在造型設計、配置結構上都做了較大的改動。新的 TP35,實際上更像是接替 TP20,EPZ 投放在入門定位上的新「守門人」。
對,又回到了精準細分到我不是那麼熟悉和理解的 300-400 價位段上。
那就,老土一點來講一句:
「在之前的 BTR13 身上,我們已經見到了 399 小尾巴的極限和可能性了。(笑)
那,是時候來看看這個價位的新生代傳統小尾巴,可以種出怎樣的表現了。」
「它很面善,彷彿曾經相見」
不得不說,小尾巴的外觀設計組合應該都已經用得 8899 了吧。
只要你的造型不像 Astell&Kern XB10 那種走天馬行空的路線,又或者像 Audirect MagSafe 版 Team1 一樣走工業感爆棚的「直拚」模式,造型是傳統的長條形設計,那選擇真的不多了。
所以,這次 EPZ TP35 給我一種面善的感覺,我也不覺得意外。
TP35 用了 CNC 多重復合工藝處理的 7 系航空鋁機身,表面有金屬細膩的磨砂感。我手上的雅黑版上加了半光處理,整機看起來會會更有「槍黑色」的效果,配合機身的透明視窗設計,質感還是不錯的。
機身沒有屏幕,顯示狀態的話主要靠電路板上的紅色指示燈。燈除了用於展示通電運行狀態,當指示燈閃爍兩次之後就提示機器已進入高增益模式。
但不知道是基於什麼原因,EPZ 將燈的亮度設置得比較高。如果你睡前聽歌的話,建議將 TP35 背對著自己接入播放源,不然你就會有種拿深紅電筒對著自己照的感覺……
也,不要在深夜打開。
機身的操作設計也很簡單,EPZ 只保留了一組音量控制鍵,控制音量、高低增益模式的開關以及濾波器選擇都整合到這兩個按鍵上。
要是 EPZ 可以在機身體積上放寬一點,增加一個高低增益的開關和切換濾波器的按鍵,那操作起來會直觀很多。
對,對於 TP35 來說,體積控制是它在外觀上的最大賣點。
TP35 機身非常短,整機濃縮到剛好放在 MagClips 的內框上。雙橡筋要綁定的話會有點難度,如果是單橡筋固定的話算上 USB-C 線接頭也可以勉強固定。
但因為機身不能延伸到 MagClips 的防滑膠條上,直接使用的話日常就會摩擦損耗機身和 USB-C 線頭的漆面,破壞成色。
但又因為機身太短了,就算有貼身的定製保護套,TP35 也不太能穩定放在 MagClips 這一類磁吸環上面,更不可能自貼磁吸環了。
直接用開口比較小的卡包或那種全包裹的設計,可能會來得更穩妥。
配件方面,TP35 附帶了一條同配色的 4 股無氧銅屏蔽線,並自帶 USB-C to A 轉接頭。
EPZ 表示這款線是專門針對 TP35 設計,線材內每股內含 84 芯線,線材設計做了專門的屏蔽,可以減少傳輸損耗和干擾。線身比較柔軟,方便形變以配合不同的收納模式。
作為一款定價在 300-400 的入門級小尾巴,TP35 自然也不會自帶保護套。
但 EPZ 也沒有為其推出專用的保護套,想多個保護的用家只好期待 Jetum 這些第三方牌子為其出專門的保護套產品了。
畢竟,SOUNDAWARE PA-1 都有不到百元的定製保護套。要是 TP35 有讓 Marker 提升信心的普及量,那要有專門保護套也不是難事。
被忽略的全適應
配置方面,TP35 用上 EPZ TP 系列專用的 Hi-Fi 音頻架構,架構裡面用了兩塊 Cirrus Logic CS43198 DAC 芯片,分別對應左右聲道處理。
芯片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PCM 和 DSD256 規格的音頻,應付移動和流媒體已經很足夠了。
接口的部分,TP35 選擇了 3.5mm 單端 + 4.4mm 平衡這種最常規的組合,兩款接口分別最高支援 2x65mW@32Ω(單端)、2x150mW@32Ω(平衡)。
TP35 內自帶了高增益模式,還有五款數字濾波器可以自行切換,適應力和基本的自定義可玩性都還不錯。
只是,上文也提到,過於簡化的按鍵設計讓操作變得不那麼直觀。EPZ 也沒有推出過可以完整控制 TP 系列的 app,操作起來會有那麼一點麻煩。
最後就是,TP35 也支援主機掌機上常見的 UAC 1.0,接入 Switch 可以直接兼容。對於身上的耳機已經轉移到 4.4mm 平衡口的用家,偶爾想用耳機玩一下 Switch,TP35 都很方便。
清一點,銳一點
聲音的部分,主要就是試聽了。
試聽也是常見的組合,播放源是 TempoTec V3-D,解碼會用完整 TP35 組合,中間會嚐試一下替換不同性質的線來試試不同的效果。
耳機的話,太難推的耳機我這邊也沒有。
算上對應的範圍,頭戴式這次我用 HiFiMAN HE400SE,耳塞則是日常最熟悉的 HiBy x F@udio Project Ace:
老實說,這個組合還是挺過癮的。
TP35 屬於那種專注於細節刻畫、整體清晰度和乾淨度的一邊,搭配稍稍一點偏向流行但整體聲線保留了一些海字派的 Project Ace,組合起來聽 Acoustic Cover 真心有點特別。
人聲有一點貼身,每一粒做得很大粒,邊緣還有一點細碎清晰的「口水聲」做襯托,看著專心致誌在清唱的 mic,成件事就很靜心。
吉他的聲音很飽滿,Project Ace 的質感反而是體現在這裏了。只可惜,尾音收得比較快,聽起來稍稍有點急。
TP35 輸出的聲音乾淨,安靜的背景加上將兩大主角再突出,聽感就很容易聚焦起來。
「對,就可以靜靜看著 mic。」
順便,聽首歌。(笑
自帶 High Gain 模式的 TP35 要應付同價位內相對難推的頭戴式耳機,輸出部分不需要擔心。音量足夠,聲音細節的件頭也能夠推出來。
整體保持清晰銳利的自身特質,聲音有種斬開碎上的方塊感,質感有點像切得不那麼碎、方塊比較明顯賀年炒雞丁,粒粒分明、顆顆大粒的感覺。
聲音都來得很快,收得也比較急,有些時候聽起來比較趕。
另外,如果配一點方向相同的耳機,TP35 推出來會有那麼一點過銳的感覺。這種過銳並不是後期將銳度拉滿,銳的同時有點數碼後期感,但就單純覺得有點銳,聽久了會稍稍有點累,這也需要注意下。
可以的話,用不同檔位遷就一下,整體會更均衡。
當然,搭配 Q5 Pro 的話,是一個例外。
新紮之選!保底之選?
如果單純要講 TP35 的話,我覺得繞不開一個字:
「性價比」
399 的定價,有相對幹淨的背景和這個價位上不俗的解析力和細節刻畫能力,自身基底素質也足夠紮實,輕鬆挑戰前兩個世代 8-900 價位段的同傾向小尾巴也不是問題。
金屬+透明面蓋的機身也頗有質感,有小巧輕易攜帶的特質,加上高低增益切換和多檔位濾波選擇,加上支援遊戲機的 UAC 1.0 支援,入門小尾巴要有的功能,TP35 都包攬了。
如果你預設是給手機買一個「轉接頭」,有或者想更直接一點買一條 USB-C 數據口的替換線改造耳機,我覺得直接選 TP35 會是一個更具性價比的進階答案。
但是,還是有個「但是」。
太過於執著緊湊的機身,TP35 在設計上有不少妥協。
例如對應功能的獨立按鍵不夠多導致操作不夠直觀,TP 系列沒有應用投入,導致原本就定位在 399 這個價格相對緊張的 TP35 也不會擁有一個全功能控制 app……
還有 LED 燈亮度過高、沒有保護套以及太小的機身反而難固定等小問題,聲音在順滑度和優化變現,更多時候要接入 Q5 Pro 才能夠完全發揮作用…..這些情況,都會影響用家選擇。
所以,如果你不是很愛這種銳度很高、在這個價位上極度追求清晰度的用家,又或者是沒有入手 Q5 Pro 的打算,這裏我對推薦會有點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