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哭窮,下單就能便宜?

前幾年,網絡上流行炫富,但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哭窮

最近,你看手機有沒有被這樣的評論刷屏過。像什麼「機票太貴,不去了」,又或者「沒錢了,破產了,餓了三天」,甚至還有直接威脅恐嚇的,「不降價就馬上卸載某 APP」……

總之,就是各種花式哭窮,不僅幽默詼諧,還直擊人心。言語中透露出自己一年到頭,掙點錢有多不容易,奉勸各大平台不要欺人太甚,再漲價就統統刪除。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群年青人在集體搞抽像。其實,這是一種對抗大數據「殺熟」的策略,主打一個「用魔法打敗魔法」。

大數據不是一監測到你要出門就偷偷漲價嘛,那就多刷不去,反向給大數據洗腦,看它還怎麼殺熟?

年青人反向馴服算法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民嫌棄機票貴得離譜,就對著手機不停抱怨,還忍不住跑到各平台評論區反復「抽水」「機票太貴,根本買不起」。

結果,一頓操作之後,大數據好像被反向馴化了。自己的人設似乎從「坐飛機說走就走的都市精英」變成了「有特價機票才敢出去玩一次的窮苦打工人」。等過一陣子再搜機票,奇蹟發生了,價格怒降 2000 大洋,低價機票美美到手。

於是,#評論區哭窮,下單能便宜#的話題很快就上了熱搜。大家都開始跟風去評論,拚命展示自己有多窮苦,跪求各大平台給點便宜東西,最好是 0.01 元就能帶回家那種。

賽博哭窮的做法,看似玄乎,又有滑稽,但居然不少人真用這招把機票價格打下來了。還有一些人卸載了 APP,過幾天再裝回去,平台就乖乖送上大額優惠券。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帖子教大家怎麼通過「假裝生氣」、「立窮鬼人設」來薅羊毛。

那反復評論、發帖哭窮,真的能騙過大數據嗎?

其實,這隻不過是倖存者偏差罷了,「反向化」即便有用,效果恐怕也有限。

現在年青人以小聰明來對付大數據殺熟,與其說是為了省點錢,不如說是向惡意算法表達一種反感和無奈。

算法,還是算計?

如今,發達的網絡背後,每個人都在裸奔,總感覺有人在偷偷監視我們。

無論是電商平台的猜你喜歡,還是音樂、影片 APP 的日推,又或者是新聞客戶端的信息流推送,都是好像是我們肚子裡的蛔蟲一樣,精準的讓人細思極恐。

甚至會產生一種自己時刻被「監聽」的錯覺,上一秒剛和朋友說想買什麼,下一秒打開購物軟件,相關產品就蹦出來了。有時候,只是在心裡想一下晚上吃什麼,刷短影片也會刷到相關餐廳的團購,真是活見鬼了。

其實,這並不是「被迫害妄想症」發作,背後確實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你,那就是「算法大數據」。

現在誰手機里沒有幾十個 APP 打底,但是每安裝一個應用程序,都會給自己留下一連串的「電子腳印」。沒完沒了的授權,幹個什麼都必須綁定手機號。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用自己的隱私來換使用權。

然而,一個軟件用的時間越久,它就會越懂你。知道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害怕什麼,對你的瞭解程度絲毫不亞於親媽。

因為它們背後的企業會利用大數據,分析你的每一次購買行為、偏好和需求。再通過收集你的各種數據和瀏覽行為等,給每個人貼上不同的「標籤」,為下一步的「精準收割」和「殺熟」做準備。

大數據那是懂你嗎?分明就是饞你的錢包。平台會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自動推薦產品,如果你平時偏愛高端貨,同一件商品,你搜索結果可能就比別人貴;如果你經常住五星級酒店,首頁推送的都是價格偏高的房源。看似人性化,實際上是算法在「看人下菜碟」。

而且更氣人的是,越是老用戶,越容易被「宰」。說白了就是你買得多、用得久,反而比新用戶花的錢更多。

比如,外賣平台的紅包優惠力度,會隨著使用次數減少;還有人「抽水」買電影票的時候,用普通帳號甚至比會員帳號便宜;機票價格也是一樣,如果用新手機號搜索,往往會更實惠;同樣的路程,人人打車,價都不同……

大數據殺熟,越來越花樣百出,為了應對,大家也是煞費苦心。比如,時刻清緩存,用隱身模式,有人為了讓算法「無處可尋」,手機里只下載通訊類 APP,看影片和網購只選擇網頁版。就連用戶名和頭像也直接去個性化,混入了神秘的 momo 大軍。還有最近這波評論區「哭窮潮」……

但這些方法只能說「治標不治本」,平台的算法早就「聰明」過頭了。就算你裝窮,它也可能很快就識破,通過其他行為判斷出你的「真實人設」,不會輕易上當。甚至引發跟進和更精準推送。

說不定,這種「反向馴化」時間長了,只會讓算法更精明,到時候被算計的還是自己。

算法作惡,誰的錯?

算法操之於人,背後是人性的博弈,折射的是平台價值選擇。但遺憾的是,沒有哪個平台不是貪婪的。人性和商業的準則,往往會共同把它推上惡的一邊

各大外賣平台向來都以「算法」見長,精準控制每一個騎手,讓他們越跑越快。一旦達不到系統要求就扣錢。所以,許多騎手常常為了一毛錢而拚命,闖紅燈、逆行、超速等行為屢見不鮮。

被算法困住的不只有騎手,還是有商家。當你效益提高的時候,算法就適當控制你的推薦量,提高你的佣金;當你生意快黃的時候,又會變著法給點補貼,給點希望。反正,算法就是讓大家永遠保持一個苟延殘喘的狀態,「生命不息,拚命不止」。

當然,算法也不會放過用戶,除了千方百計讓你著魔上癮、欲罷不能,還有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大數據殺熟。其實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信息不對等,平台對你瞭如指掌,可以精準定價,而你卻對它的算法一無所知。

好在現在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拳出擊了,將重點整治大數據「殺熟」亂象,嚴禁利用算法進行差異化定價。連帶著信息繭房、誘導沉迷等問題都要大力整治。恐怕平台以後再利用算法搞一些小動作,只會越來越難。

在重重壓力之下,有些外賣平台也終於開始回頭是岸,舉起了「算法向善」的大旗。

表示將取消騎手超時扣款,推動從負向處罰向正向激勵的轉變。雖然結果還不知道怎麼樣,這起碼是一個好的轉變。

科技向善,算法向上

其實,技術並本身是中立的,算法沒有好壞。它確實容易導致信息繭房,但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今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聽中科院士、各大名校教授在線講課,徹底打破了知識邊界。而算法卡奧效的信息匹配機制,也影響了科普的創作方式。無論是弦理論那樣的硬核知識,還是甲骨文這種冷門決絕學,都從高高在上變成了現在人人聽得懂。

從夏天的淄博,到冬天的哈爾濱,各大文旅號通過推薦算法,將流量轉化為  GDP。還有很多信息閉塞的鄉村,雖然資源豐富,但很難變現。算法看見了他們,給他們引來了全國各地的顧客,帶他們走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更重要的是,算法不分高低貴賤,普通人也可以被關注,甚至能拯救無數家庭。最近,「五個小超人的爸爸」帳號牽動著全網的心。5 人都是兒童罕見病患者的爸爸,面對病魔,他們攜手並肩,穿上裙子,剃去光頭,直播跳舞求援,已經籌集百萬善款。

只有真正的科技向善,算法向上,才能讓世界更美好。

還是那句話,「工具本身無罪,罪在於使用它的人」。算法這把雙刃劍,用得好是數字社會發展的加速器,用不好就是網絡生態的破壞者。我們普通人雖然難以改變大數據的潛規則,但可以時刻保持清醒和判斷力,儘量不要讓自己迷失在算法里,被平台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