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上天,AI下凡:金融業的新一輪爭位戰
▎如果說大模型正在打磨AI皇冠上的明珠,那麼AS則正在廣袤星空中繪製新的商業版圖。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彼得·德魯克的這句箴言迴響在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鑽木取火照亮漫長黑夜,到蒸汽機開啟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技術構建互聯世界,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未來的探索和創造。
當前的21世紀20年代,我們正站在又一個歷史性的交彙點上。兩股技術浪潮正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重塑著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一邊,人工智能(AI)領域,特別是大語言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改變著我們獲取信息、處理問題和創造價值的方式。
另一邊,航天(AS)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著地球引力的束縛,開啟了人類利用太空服務地球的新紀元,一個「空天信息時代」正加速到來——所謂航天(Areo Space,簡稱AS)科技,主要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的技術。
天地間正織就新的經緯,AI大模型在構建一個基於信息和智能的「思維宇宙」,AS則在拓展一個基於物理空間和資源利用的「空間宇宙」。兩個維度都代表著人類利用科技進步服務於現實世界的共同願景,兩者的探索和拓展,正在深刻影響金融領域,共同驅動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懼怕AI,才是金融機構的最大挑戰
2年前的2022年11月30日,下一代AI浪潮的命運之子ChatGPT正式上線。
金融行業立刻被視為大模型應用的「應許之地」。畢竟,金融本身具有專業知識密集、數據驅動、業務流程複雜性三個顯著特點,而三大特點恰好與大模型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邏輯推理等優勢高度吻合。
銀行業率先湧入,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約20家機構在2023年年報中即披露了關於大模型的研發、業務應用以及賦能業務取得的成效。招投標市場中,銀行採購大模型相關服務或產品的訂單案例層出不窮。
一家國有大行雲計算部門的負責人曾告訴鈦媒體APP,雖然售價已經非常高,大模型應用的前景也並不明朗,但為了緊跟住行業發展,該行正大力投入資源買卡(顯卡)、持續建設。
FOMO情緒(Fear of Missing Out)一度從科技圈蔓延至金融界。
但是很快,金融行業對於大模型逐漸呈現出一種「既激進又保守」的矛盾心態。
一方面由於資金壓力,訓練大模型資源消耗巨大、成本極高,絕大部分金融機構力所不逮。據瞭解,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銀行在探索獨立全棧自研大模型或專業大模型基礎上進行微調。絕大部分銀行的大模型探索均是與第三方模型公司合作,從雲端調用,按需接入各類大模型API。
也曾有城商行相關負責人向鈦媒體App直言,「對於大模型,行里幾乎沒有預算。」
不敢投入的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大模型在具體落地層面仍然有很多挑戰。比如,「大模型幻覺」、數據隱私保護、可解釋性弱等等。在商業層面,巨大的成本投入能否帶來正向ROI,仍然存疑。
換句話說,「既激進又保守」的矛盾心態背後,事實上是面對新事物帶來的不確定性的焦慮。
在此背景下,一些足以增加確定性的聲音顯得尤為可貴和必須。
近日,招商銀行數字金融發展辦公室高旭磊在談及大模型的種種挑戰時指出,「機器幻覺、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保護、知識產權、贏者通吃等等,這些確實都是大模型目前存在的重要風險,需要加以重視。但我感覺,最大的風險,是過度強調風險而裹足不前的風險。歸根結底,發展中的問題,應該要靠發展去解決。」
這是基於歷史規律的篤定認知。在他看來,「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人類文明的每次重大變遷的背後,都伴隨著科技的重大進步。科技力量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數字金融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選答題,而是必須要做的必做題。」他認為,數字金融是由中國創新提出的,由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疊加融合形成的一種高級金融形態,本質是一種新質生產力,而其技術背景就是以大模型為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
招行也正著力投入其中,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俞吳傑對外透露,「無論是訓練還是推理,集群投入都以億為單位」。
據瞭解,招行每年有約不超過全行收入1.5%的Fintech基金額度來投入創新型項目,用於保障數字化創新的落地。「總行對於大語言模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FinTech基金都是全力支持,基本上都能通過綠色通道。」俞吳傑表示。
得益於此,招行在今年年初啟動了直接與大模型相關的「智算平台」建設。該平台包含大語言模型訓練與推理平台,旨在構建金融垂直領域大模型。
初步成果也已經有所顯現。大模型在金融行業的落地應用,已然滲透到前中後台的各個環節。例如,大模型可以自動生成營銷文案,大幅提高營銷效率;通過智能客服,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用戶問題,將原本需要人工數分鐘處理的事務縮短到「秒」級;在風控方面,招行的「天秤」風控平台已經運用了大量的神經網絡算法。
在俞吳傑看來,大模型能夠解決銀行中大量重覆性的、簡單的流程化工作,將人力解放出來,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招銀1號」成功發射
航天經濟走到爆發前夜
如果說大模型正在打磨AI皇冠上的明珠,那麼AS則正在廣袤星空中繪製新的商業版圖。
事實上,AS並非新事物,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首顆人造衛星,太空探索便開啟了新的紀元。然而,長期以來,高昂的成本一直是製約航天技術廣泛應用的關鍵瓶頸。
以極具象徵意義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為例,其總耗資高達254億美元,相當於1961年至1972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巨額投入也直接導致了自1972年後,美國載人登月計劃的擱置。直至本世紀,隨著技術突破和商業化進程的加速,一場以降低成本、拓展應用為核心的航天變革正蓬勃興起。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多次提到,將星際飛船發射到近地軌道(LEO)的成本,可能會降至驚人的每公斤10美元。
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是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原本「高不可攀」的航天得以冠以「商業航天」的直接原因。
與此同時,衛星製造領域也正在經歷微型化和集成化革命,衛星的製造成本不斷降低。據瞭解,目前某些公司的最新型號微型衛星單顆成本僅為25萬美元。
中國航天產業也在不斷邁進。2024年8月6日,我國使用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星座首批組網1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萬顆以上大型低軌星座建設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在可回收火箭技術方面也在快速發展,比如今年9月,藍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三號VTVL-1試驗箭完成了十公里垂直起降飛行試驗。
不僅如此,金融機構也開始逐步擁抱航天科技,探索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12月5日,作為千帆星座第三批組網衛星首星的「招銀1號」衛星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正式開展新一代空間數字網絡應用於金融業的測試工作,以航天科技深度賦能數字金融發展。
這也就意味著,不論是國內還是海外,一個新的商業閉環正在顯現——微型化降低了衛星製造成本,低軌化降低了發射及維護成本,發射能力的革命性提升又顯著降低了將衛星送入軌道和替換在軌衛星的成本。得益於此,基於低軌衛星星座的商業模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並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通信、遙感和導航等多個行業格局。
比如在通信領域,覆蓋全球的寬帶互聯網接入服務有望得以實現;在遙感領域,高頻次、高解像度的地球觀測已經成為可能;在導航領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巨大提升。
如今,AS技術賦能銀行業務變革的成效已經初現端倪。高旭磊介紹說,過去,銀行在開展諸如樓盤開發、海外基礎設施工程、發電廠建設等大型項目的信貸業務時,銀行員工需要趕赴現場考察施工進展,不但需要高昂的差旅、時間、人力等成本,而且視野局限,往往難以窺探全貌。但在當下,借助遙感衛星傳回的高清圖片,銀行員工坐在辦公室就可以實現遠程監控,彷彿擁有了「千里眼」,極大提升工作效率與風險把控精度。
在高旭磊眼中,基於低軌衛星群構建的新一代空間數字網絡和天地一體6G通訊技術,將深刻影響人類的溝通模式,並極大改變銀行的通訊網絡,對原有地面網絡進行延展、備份和替代。
改變銀行,改變世界
更為重要的是,AI和AS並非各自獨立發展,而可以相互融合、彼此促進。
一方面,AS提供的空天信息網絡將為AI提供更廣闊的數據來源和更強大的通信能力,加速AI在各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面,AI則可以更高效地處理和分析海量的空天數據,賦能衛星遙感、空間態勢感知等AS應用,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而這場星辰大海的遠征,需要技術的驅動,更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我們已經看到,藍箭航天資方中就有招銀國際的身影——招銀國際領投了藍箭航天D輪融資。招商銀行又在其擴充產能的關鍵階段批複了數千萬元綜合授信。
此外,千帆星座建設和運營主體垣信衛星,也獲得了招行數億級別信貸支持。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金融機構深度參與到這場太空競賽中。
以科技創新為基因的招商銀行,目前是這場競賽的先行者。其一方面致力於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積極擁抱以AI、AS為代表的新技術,構建更高效、更智能的數字金融新模式;同時更以賽前分析性的眼光,通過科技金融的方式,支持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企業的發展,打通其融資渠道,助力其技術突破和商業拓展。
AI與AS並舉,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並行的戰略佈局,不僅推動了招商銀行自身的數字化升級,也為整個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一個金融與科技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生態系統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