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鐵四大堵王,哪個城市最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作者為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誌願者:陳立揚(交通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項目經理,交通文化研究者)、小y(大數據與城市研究從業者,關注可持續交通)、高笙(道路工程師,城市觀察者)、404(業餘通勤師)、居夢穎(交通規劃師,專注城市與交通),校稿:澄澈,編輯:澄澈,題圖來自:AI生成
城市是我國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縮影,而地鐵就像城市的脈搏,映射出活力與能級。每天早晚高峰,我們擠進車廂,被人潮裹挾,直至某處落客大站才得以稍稍喘息。
擁堵的場景一次次重演,卻鮮有人關注地鐵擁堵背後的故事。本期,我們將聚焦四大一線城市,一起探索地鐵擁堵的秘密。
北京:地鐵擁堵的頂級巔峰賽
清晨7點,在擁擠至極的桑治家莊站,1500人爭先恐後地擠上同一輛車。這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也是北漂族的共同記憶。
你若是在繁華的CBD區域工作,那麼可能要面臨真正的挑戰。在「地獄模式」的國貿站,工作日每天都有十幾萬人進出,加上換乘客流,日均總客流量高達24萬。
還想親身體驗傳說中的「沙丁魚罐頭」般的擁擠?不妨早高峰搭乘4號線,尤其是在最高斷面客流量達到5.35萬人的菜市口至宣武門區間,足以讓你深刻感受到「人體三明治」的滋味。
在北京地鐵的高峰時段,運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卻依然難以滿足巨大的客流量需求。4號線、10號線高峰時段每小時運行30對列車,但擁擠度仍然高達120%。
這意味著,實際上超過車廂設計能力五分之一的乘客在車廂內掙扎。特別是在採用「6B編組」(即每列車6節B型車廂)的線路上,這種現象尤為明顯。這種超負荷的運營狀態,不僅考驗著地鐵系統的承載能力,也對乘客的出行帶來挑戰。
上班出行之難,城市規劃的影響無法迴避。北京地鐵擁堵深受城市「攤大餅」式擴張模式困擾,大量打工人住在四環外,每天早晚去市中心上班,形成了巨大的潮汐客流。
作為連通全城的環線,10號線是承載北京通過型客流的絕對主力,其換乘站數量為全網之最,這也使得它成為北京「棋盤式」交通佈局中換乘壓力最大的線路之一。
10號線環線以及貫穿南北的4號線都是北京地鐵網絡的骨幹線路(圖:北京地鐵)▼
4號線則與北京市西側交通走廊相吻合,貫穿了從南部天宮院到北部中關村的居住、商業和核心辦公區。特別是在與大興線實現貫通運營後,4號線的客流壓力進一步增加,成為北京地鐵網絡中客流強度最大的線路之一。
面對地鐵和道路交通持續的擁堵挑戰,北京市政府採用了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新增線路。
例如,17號線將在2025全線貫通,它的開通預計將有效緩解10號線的壓力。17號線從北京東區貫穿南北,承載部分東區區域的核心通勤需求,也會緩解4、5號線的壓力。
新增南北快線17號線可以有效分流10號線東段客流(北京地鐵17號線示意 圖:北京地鐵)▼
上海:外環打工人與獨苗地鐵線
在上海,如果採訪打工人哪條地鐵線早高峰最堵,可能會聽到11號線、2號線好多答案,但如果有人說出「9號線」,其他人或許會停下「抽水」,並投來憐憫的目光——9號線在2022年以5.68萬人次/小時的斷面客流排在上海top1,全國top2。
上海地鐵最擠的並不是市中心,而是連通郊區「睡城」的區段▼
另一種擁擠則是8號線小車抗大客流的歷史眼淚。8號線的小車型總被「抽水」是玩具車和設計敗筆。
南端沈杜公路、蘆恒路等站點常年限流,部分區段在上海地鐵早高峰榜單常年亮起擁擠紅燈。
8號線串聯閔行、浦東、黃浦、靜安、虹口、楊浦六區,並途經多個大型居住和商業辦公中心,高峰期日客流量超86.6萬人次(上海地鐵8號線 圖:wiki)▼
擁堵段的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需失衡:外環打工人通勤需求高且集中、單線地鐵運力有限。
從需求來看,上海的外環通勤故事有一種典型模板:外環外的高密度住區+中外環的就業聚集地在一條地鐵線上相隔數站,形成了職住分離格局。前者在上海並不罕見:五大新城新房片區和老住區、拆遷安置的大型居住區等。在8、9號線沿線就有浦江、泗涇、曹路等大居、新房片區,它們以居住功能為主,崗位不多。
同時,從這些地方往市中心坐5站左右,就有漕河涇、張江、前灘等企業集中的園區。那裡的打工人大多選擇住在上述「價格便宜,半小時到工作地」的外環外小區,形成了集中、相似的通勤需求。
曹路、泗涇、浦江等大型居住區是典型的睡城,途徑的8、9號線表示壓力山大
(底圖:《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35》)▼
從供應來看,8、9號線在這些區段的困境是獨木難支的運力。分流線路少,鬆江往市區全靠9號線,浦江往世博也靠8號線;可替代交通方式少,站點到工作地,打車、公交大概率比地鐵更慢更貴,地鐵是通勤首選;車輛容量小,8號線使用上海各線路中最小的C型車,單班次可容納客流少。
相比於市中心縱橫交錯的地鐵網,郊區往往只能靠僅有的一兩條線撐著早晚潮汐客流木得分流,爆表是必然的
(上海地鐵網絡局部 底圖:wiki)▼
相關部門對地鐵擁堵採取了多種措施,主要在提升供應、分流需求,如探索公共交通線路優化、定製公共交通線路等方案,為高需求區段提供多元交通方式,分擔地鐵線路的客流壓力。
同時,9號線、8號線已嘗試縮短行車間隔、改變大小交路等措施,未來嘉閔線、12號線西延伸段建成,9號線鬆江打工人的通勤故事或許會有新的篇章。
新線建設或能打開新局面,比如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嘉閔線
(嘉閔線示意 圖:上海市交通委員會)▼
廣州地鐵3號線:打工牛馬的班外競技場
廣州話題度最高、也最為全國人民耳聞的就是3號線了。沒錯,就是那條戲稱為「地獄3號線」、「死亡3號線」的線路了,有如此稱謂的地鐵線,全國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看看3號線日均客流量就知道了,180.16萬人次!這可真是全國地鐵線路客流的天花板了,客流強度也非常扛打。在巔峰的2019年,3號線日均客流量達到218.94萬人次,比2023年日均客流還要多21.5%!那些「無處安放的手」、被擠掉的鞋等等狀況很好理解了。
3號線,遙遙領先▼
由於城市規劃、行政區劃、線路功能定位的變化等原因,3號線線站位方案也經歷多次調整,逐步演變為現今的Y型線路。
在別的城市,Y型線路通常為主線的共線段貫穿城市主城區,而分叉的兩支位於城市外圍地區,以服務客流相對較小的區域,如上海地鐵10號線、杭州地鐵1號線。
廣州地鐵3號線是一條獨特的Y型線路,分叉點就是廣州地鐵客流量第一的體育西站
(底圖:wiki)▼
廣州地鐵3號線有別於常規Y型線,分叉站點體育西站位於城市核心區域,主線天河客運站終止於中心城區,共線段+北延段完整的貫通城市南北。
線路串起了廣州最大的商業辦公區域、廣州塔與長隆景區、廣州東站與白雲機場,以及白雲、番禺、石牌村等大型居住區,並能與13條線路換乘,相當於通勤線路疊加旅遊、商務等多種功能。
一路串聯了通勤、商務、旅遊等多種功能,「全能」的3號線,實在是太難了▼
由此也造成了3號線運營組織的困境,既要保證主線的車次密度,又要北延段多發車來承接大客流。誰能想到,當初3號線規劃採用的6B製式,如今卻「承受了不能承受之痛」。
在3號線全線貫通運營後的11年間,廣州新中軸線南北向完全依靠3號線苦苦支撐。直到2021年開通的18號線打破僵局,但目前這條快線對3號線的分流作用十分有限。
18號線更像是一條「南沙快線」,對主要處在主城區的3號線來說,分流作用有限▼
廣州市也計劃在未來將目前3號線主線的體育西-天河客運站區間併入10號線,而海傍-機場北段則成為獨立的3號線,借此機會以充分發揮3號線運能。
此外,規劃中的26號線也令人期待,沿珠江新城西側南北向貫穿,在中心城區範圍內與3號線大致平行,預計能夠緩解3號線擁擠問題。
深圳:關內關外的通關挑戰
每個工作日的早高峰,在深圳地鐵1號線坪洲、固戍等車站,你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地下通道里,進站的人群排起長長的「S」形隊伍,一直延伸到地面的扶梯口。正常3分鐘就能走完的站台,往往需要排隊15~20分鐘才能上車。
1號線寶體站到寶安中心站,早高峰單向1小時運輸客流近5萬人次,成為深圳運量最大的線路區間;5號線以平均每日超120萬人次的客運量,當仁不讓地成為深圳客流量最大的線路。
11號線崗廈北站至福田站早高峰車廂最大擁擠度超過100%,深圳地鐵不得不將「商務車廂」也平價開放給上班通勤的人群。即便這樣,等待三四趟列車才能擠上車也是常態。
深圳地鐵的擁堵,本質上反映了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矛盾。
由於相關歷史原因,深圳市曾被劃分為關內的「經濟特區」與關外區域,儘管2010年已破除相關劃分規定,但關內關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城市的就業中心高度集中在原關內的「羅湖-福田-南山」發展主軸上,而60%以上的就業人口居住在關外,導致深圳通勤呈現早高峰「入關」為主、晚高峰「出關」為主的明顯潮汐特徵。
「跨關」的地鐵1號線、3號線、4號線、11號線、14號線等線路也同樣如此,客流量均比較大,且僅早、晚高峰兩小時的客流就佔全天客流的三成以上。其中深圳第一條地鐵線路1號線更是串聯起羅湖-福田-南山-寶安的核心商業辦公與居住區域。
每天關內⇄關外間的潮汐客流,主要靠橫穿二線關的眾多地鐵線撐著(深圳地鐵線網及二線關 底圖:wiki)▼
面對這種結構性問題,深圳地鐵除了逐步完善線網、增加線路供給之外,還採取了一系列「組合拳」,運輸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比如1號線升級信號系統,增加列車投入,並壓縮最小行車間隔,緩解了機場東至坪洲區段的出行壓力;對重點站點進行改造,包括新增扶梯、候車區擴建等。
此外,深圳也在探索更多創新方案,比如持續優化公共交通線路,提升地鐵站換乘接駁公交服務品質,研究早高峰前到達的乘客給予票價優惠等。
北上廣深的地鐵擁堵只是縮影,其他開通地鐵的大城市其實也面臨著類似難題。
未來,城市發展可能會趨於穩定甚至下滑,怎麼用更高效慳錢的方式配置交通資源,涉及到城市佈局、線路運營等方方面面。期待未來的地鐵,能帶我們真正暢達幸福。
參考資料:
上海地鐵metro官網、公眾號
上海交通委員會指揮中心《2024年第三季度軌道交通客流報告》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城市軌道交通2023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
《廣州地鐵二0二三年度年報》
《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
《快速移民城市的就業空間特徵及影響因素——以深圳市為例.2020,52(5):106-117》(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廣州地鐵二0一九年度年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作者為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誌願者:陳立揚(交通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項目經理,交通文化研究者)、小y(大數據與城市研究從業者,關注可持續交通)、高笙(道路工程師,城市觀察者)、404(業餘通勤師)、居夢穎(交通規劃師,專注城市與交通),校稿:澄澈,編輯:澄澈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